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宴请部分会议代表。毛泽东问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你是哪里人?”董回答是江苏盐城人。毛泽东点头:“哦,盐城。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回答:“西门有反帝桥,东门有反修桥。”毛泽东笑了:“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是胡乔木和乔冠华啊。他们是我们党内的两位才子啊。” 胡乔木,盐城人,生于1912年。青少年时代,在扬州中学读书;1930年毕业,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在历史系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注意,遂离开学校。后  相似文献   

2.
粱清强 《文史天地》2002,(12):55-55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到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心中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回答,然而他却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个字:“等待”。  相似文献   

3.
九、添贵子床前道歉 取名字情意深长 杨开慧要孙嫂去喊黄包车,后又到前房,对正在犹豫的毛泽东说:“润之,公事要紧,农讲所开学典礼是件大事,不能缺了你,你快去吧!” “你……我放心不下。”毛泽东仍然犹豫着。 “我有孙嫂陪伴,还有姆妈照料,你放心好啦!”杨开慧宽慰地说。 毛泽东沉思半晌,歉疚地说:“霞,你要保重,我把事办完,就到医院看你。”他又对孙嫂和杨母叮咛几声,拿着公事包匆匆出门了。 直到四天以后,毛泽东才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急忙忙赶到医院看望杨开慧。他一进产房,就迫不及待地向杨开慧连声道歉: “这么几…  相似文献   

4.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宴请出席会议的部分工农代表,当他得知坚持下乡务农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江苏盐城人时,便问他:“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加耕不知何意,回答说:“您问的是否指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毛泽东笑着说:“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指的是胡乔木和乔冠华。”  相似文献   

5.
1948年,国共争战已初见分晓,中国共产党胜利在望,毛泽东开始考虑建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一间小土屋里会见了时任东北局城工部长的老朋友王稼祥。他说:“今天有一件大事向你请教。”王稼祥一听,赶紧笑着说:“不敢当,不知主席要谈什么事?”毛泽东开门见山:“历史上的京城有西安、开封、洛阳、南京、北京等,我们就要胜利了,你看首都定在哪里合适呢?”  相似文献   

6.
《纵横》1998,(9)
毛泽东对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说:“你有资格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西哈努克回答说:“我成不了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者”,“我是个笃信佛教的人。请您原谅我吧!”你想了解他们充满情趣的交往和谈话吗?请看《西哈努克与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真是下不来的黄鹤楼”1953年春节刚过,毛泽东开始他建国后的第一次南巡。2月16日,他抵达武汉。这是他在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时隔26年第一次重返武汉。旧地重游,看到武汉三镇“换了人间”,毛泽东很高兴。  相似文献   

8.
李琦 《百年潮》2011,(12):68-72
毛泽东在一些人生关节点上的重要选择,总引起人们无尽的回味和遐思。毛泽东若干“独辟蹊径”的成就,似乎都与这些异乎寻常的悄然选择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例如他早年曾有过三次离开众人汲汲之路而另辟他途的选择:一次是早年放弃赴法勤工俭学;一次是大革命中回湖南搞农运;一次是八七会议后毅然“上山”。当然,这些选择之“关键”,多是事后回溯时人们的总结,但换个角度来看毛泽东遇事如何“拆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寒  任小驹 《百年潮》2013,(12):10-17
习仲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1935年年底,最后一次是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在长达27年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毛泽东对习仲勋亲切关怀、精心指导,曾对习仲勋做过七次重要评价,其中有“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活的马克思主义者”等非凡赞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习仲勋的器重。  相似文献   

10.
何方 《炎黄春秋》2000,(9):16-19
《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军事路线的第一次全面批判,也是对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它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直得到公认的。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人提到它的起草者是谁,甚至曾误传为毛泽东。建国后编《毛泽东选集》时,有人提出将此文收入,遭到毛泽东本人的反对,说那是张闻天起草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知识面是很广博的,他对中华姓氏文化也颇有造诣。他曾对自己的名字作过有趣的解释。1951年11月,毛泽东巡视古都安阳。当知道陪同他的地区专员叫程耀吾时,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毛泽东对他的字——“润芝”也作过说明。那是他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读了老师推荐的《胡文忠公全集》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的字是“润芝”,毛泽东就改字为“学润”。杨怀中说:“司马长卿崇仰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10)
毛泽东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体代表们介绍自己的“老朋友”,只有一次。那是在中共九大全体会议上,被介绍的是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纪登奎。纪登奎何以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呢?说来话长。毛泽东在许昌发现了纪登奎先说说毛泽东的许昌情结。许昌小城位  相似文献   

13.
孙果达 《近代史研究》2007,2(2):132-136
多年以来,关于中央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研究,学术界对有些问题还不够明确。为此,本文拟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正确理解毛泽东的人生“得意之笔”据聂荣臻回忆,陈毅曾经说过毛泽东把四渡赤水看作是人生的“得意之笔”。①由于历史语境和“四渡赤水”这个词汇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人们对毛泽东所说的“四渡赤水”产生了误解,以为就是当年红军的四次渡过赤水河,没有想到毛泽东指的是第四次渡赤水,这就使得对四渡赤水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区。当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把四渡赤水作为一个完整的战役向陈毅介绍。也就是说当年的毛泽东不可能把红军在长…  相似文献   

14.
刘思齐是毛泽东的大儿媳、即毛岸英的妻子,毛泽东在给她写信时亲切地称叫“思齐儿”。1938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延安的中央党校礼堂上演话剧《弃儿》。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领导同志坐在群众中间一起那看,当演到一对革命夫妻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寒风中,一个衣衫褴楼的小女孩奔走呼喊一妈妈!妈妈!”时,剧情达到高潮。小女孩演得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剧场里一片嘘。闭幕了,毛泽东派人把小演员叫到身边,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呀?”小女孩脆声地说:“我叫刘思齐。”小思齐高兴地指着陈振亚…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关心地问毛泽东,“你回国之后,你本人对苏联有什么需要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当时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意味着对西方关上了大门,这样的决策使中国成为苏联的同盟国。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想到了一件事,举举酒杯,对斯大林笑笑说:“我们对苏联的帮助是衷心感谢的,我的需要么,今天不谈,再说。”  相似文献   

16.
庹平 《炎黄春秋》2001,(10):30-34
萧克同志说:“过去讲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历史时,讲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是毛泽东指挥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是从共产国际来的李德指挥的,遭受了严重失败;而第四次反‘围剿’不讲谁指挥的,只讲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思想影响下取得了胜利。”萧克明确地讲:“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是历史事实,要如实讲。”(见《纵横》2000年第11期,蒋杰:《萧克指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本文告诉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徐翘 《湖南文史》2012,(3):30-31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会见了白薇等~批进步女性,他握着白薇的手说:“我们经常记起你,丁玲和你是我们湖南的女作家。你没有倒下,你在政治上没有倒下,在思想上没有倒下!”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2,(10):45-45
1955年,毛泽东在组织起草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农业十七条》时,决定将麻雀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列为必除的“四害”。1958年3月至5月,毛泽东在几次中央工作会议及八大二次会议上,都号召要消灭麻雀。在“大跃进”中,消灭麻雀的“群众运动”也在全国进入高潮。从3月起,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围剿麻雀总指挥部”。  相似文献   

19.
所谓“球籍”问题,应当是指一个制度在人类社会里的生命力问题,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问题,一个民族在地球这颗行星上的生存价值问题。这个问题,自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挥泪省自身之后,从林则徐到康有为,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为之忧虑的问题。1956年,毛泽东在八大的预备会议上谈到中国的“球籍”问题时说:“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十年、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象个什么样子,就要从地球开除你的球藉。”  相似文献   

20.
黄炎培先生曾多次拒绝北洋政府的高官厚禄。解放后他到了北京,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同志问他;“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先生回答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正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后来,周恩来同志亲自登门拜访,请他担任人民政府公职,他仍抱衷,不愿为官。周恩来同志求贤心切,一次次登门相请。他见周恩来同志确实以诚相待,又在好友江问渔、杨卫玉等的相劝下,考虑再三,才表示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部之职。比起那些削尖脑袋、钻头觅缝、不择手段地去捞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