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登德 《安徽史学》2006,(6):100-102
"富国策"最初为近代西方经济学科输入中国时的译名.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对外交涉的需要,在京师设置了同文馆,以培养外交人才.1869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总教习.1876年,丁韪良参照西方学制,进行课程改革,设置了八年制和五年制两份课程表,其中最后一年皆有"富国策"一科.至于为何将"富国策"放在最后一年开设,据<大清会典>记载,当学完前几年课程,即修完外语与格致学后,"则习公法或富国策","富国策,农工商之事也.  相似文献   

2.
陈占山 《文献》1998,(1):244-257
作为清人对晚明以来中欧文化交流成果作出的一种回应,<四库全书>(含<总目>)载录了入华传教士撰写、翻译的数十种著作,这是值得学人重视的,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讨论.笔者现作初步考察,盼高识为之是正.  相似文献   

3.
线装石印本《铸钱工艺》一书系译著,约4万余字,190面。译者为英国的傅兰雅和上海的钟天纬。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英国传教士,1868年受聘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译著达130多种,其中《化学鉴原》、《佐治刍言》、《公法总论》等,在晚清知识界有广泛影响。译书之余,兼任上海广方言馆教习等职。为晚清来华传教士中传播西学最著者。钟天纬(1840—1901),江苏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县人),字鹤笙,早年失学,1872年人上海广言馆英文馆读书,之后曾游历欧洲。1881年回上海,入…  相似文献   

4.
张登德 《安徽史学》2003,10(6):104-105
通常观点认为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基础上或同时撰写了《续富国策》一书。本根据《续富国策》书中的具体内容和《重译富国策》的序言证明正确结论应是《续富国策》撰写出版在先,《重译富国策》译述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5.
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国公法>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翻译、清政府资助刊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本文根据惠顿英文版原书的多种版本及相关原始资料进行详细考证,认为<万国公法>的翻译蓝本是惠顿<国际法原理>1855年美国波士顿出版的英文第六版,而不是1836年第一版或1846年第三版;他的翻译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翻译本中涉及到的有关中国的内容出自于惠顿原书,并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丁韪良在<万国公法>中以自己的口吻,增加了原书中"纯属子虚乌有"的内容,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这是在没有核对原书的情况下,根据传统思维及主观猜测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应予澄清.本文还论述了丁韪良翻译此书的目的,首先是为自己今后在中国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更有利于他的传教事业及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他也希望中国人了解国际法,以便对外交事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尹楚彬 《文献》1998,(3):29-33
清编<全唐诗>自问世后至今,对其阙误,前贤及时人已多有补正,笔者亦不揣谫陋,曾就一己所得撰<〈全唐诗〉、〈全唐诗补编〉订补>一文①,今续有所获,匡补于此.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和300条水道.汉朝刘歆认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岛……而伯益……著山海经.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也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袁珂认为:整部山海经,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地理书,所记必有所据,只是由于岁月流逝,地名变换,语言文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卷41<地理五>将宣州、歙州和池州同列于江南西道,<旧唐书>卷40<地理三>记歙州属江南东道、宣州和池州属江南西道,两书所记不同,必有一误.细加分析,<新唐书>所记或有谬误.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中国的观音信仰非常盛行,其中<法华经>的翻译与弘扬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法华经>在中国至少有九种汉译.最具代表性的是竺法护于西晋泰康七年(286)所译<正法华经>,此经中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因宣扬该菩萨对世间苦难的救度,使得此品受到注目与信奉,后来也有单行本的<光世音经>流通.  相似文献   

10.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被贬永昌,永不叙用,老死戍所.一生著述颇丰,<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世传<升庵文集>,自明以来,编排非一.嘉靖时已有滇、蜀、吴中三本,万历又有蜀刻、再刻及金陵三刻诸本.今人王文才先生详考诸本,校勘整理的<升庵文集>和<升庵遗集>,辑佚的<升庵诗文补遗>[1],为今收集升庵诗文最全者.然而,著述甚丰的杨慎诗文散佚者亦多.  相似文献   

11.
虞云国 《文献》2001,(4):104-108
<南部新书>是北宋钱易所著的一部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多录轶闻琐语,而朝章国典因革损益,亦杂载其中.故虽小说家言,而不似他书之侈谈迂怪,于考证尚有裨".这一评价大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该书有过两种标点本,一收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收入2000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宋笔记十五种>.  相似文献   

12.
赵兴勤 《文献》2007,(1):137-143
庄一拂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①(以下简称<庄目>),因资料搜罗较为完备,常为治曲者称道.然以个人之力寓目曲海,终不免罅隙存焉.笔者在编撰<古代戏曲总目>、<古代戏曲总目提要>、<明代传奇要录>等著作时,曾剔出<庄目>"本事漏考"、"误标作者"、"一目多出"、"本事误注"、"漏收剧目"、"生平失考"六大类疏漏,涉及剧目百馀种,先后整理发表在<中国文化报>、<艺术百家>等报刊上②,为学界同仁所认可.今又有所获,遂笔之于后,对<庄目>再作补正.  相似文献   

13.
佟培基 《文献》2006,(1):82
<全辽金诗>是继北京大学<全宋诗>、四川大学<全宋文>之后,又一部新的断代总集,阎凤梧、康金声主编,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大凡全字头的总集,所涉及的一代文献范围很广,网罗放佚而无所遗漏是很难做到的.近日披览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之<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卷末有金、元、明人之题跋,其中金代诗人七言绝句有10首,为<全辽金诗>所未收,今特为拾出以补遗.  相似文献   

14.
张一平 《文献》2005,(2):139-148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 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①;<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②;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③  相似文献   

15.
《钝斋文选》与《南山集》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春萍  石钟扬 《安徽史学》2006,(2):63-67,30
明末清初的方孝标<钝斋文选>,为理清康熙时代最大文字狱<南山集>案的重要文献.清廷以<钝斋文选>中的<滇黔纪闻>为方孝标所定三项罪行,按之<钝斋文选>皆不能成立.康熙皇帝却将错就错铸成<南山集>案.雍正明知此案"中有隐情",在矫枉时故意留条尾巴.既维护了康熙的权威,又显示了自己的恩泽.人们从中也能窥测到某些历史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诗论>公布后,再次牵动有关<诗序>问题之讨论,同时也为重新探究"诗教"观念之继承或转化建立起新契机.虽然<孔子诗论>中对于风体诗的评论,明显有重情的趋势,而代表汉代<诗>教思想的<诗序>,又明显注重政治风化之作用,彼此遂产生较大的差异,且显然有思想转化之现象.然而这种<诗>教思想明显转化之痕迹,在<孔子诗论>所评论<大雅>之<皇矣>、<大明>、<文王>三首诗中却非如此,而有继承发展之现象.职此之故,本文将深入此三首史诗的内容,从对比各首诗的诗义以及<诗论>、<诗序>所评论之内容,参照汉代政治之状况,而对<诗>教思想之继承发展情形有更确实的理解.全文之进行:在前言说明为文之动机、目的以及讨论范围之后,进入核心议题,依序讨论此三首诗从诗义到<诗论>,乃至于到<诗序>的诗教思想继承发展之情形,获得更清楚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柳向春 《文献》2005,(3):200-208
胡培翚(1782-1849),字竹村,一字载屏,号竹匡、紫蒙,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授内阁中书,擢户部广东司主事.道光十一年去官,历主钟山、惜阴、云间、泾川诸书院,所著有<仪礼正义>四十卷、<燕寝考>三卷、<禘袷问答>一卷、<研六室文钞>十卷、<补遗>一卷等.其生平事迹可约略见于其弟子汪士铎所撰<墓志铭>及<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传>卷六十九等.  相似文献   

18.
魏源所著<诗古微>是清代<诗经>学史上阐发三家诗微言大义的一部力作.魏源重新诠释了二<南>"被文王之化"的观点,从而否定毛、郑以"后妃"、"夫人"解二<南>的迂腐之见.关于世次,魏源否定二<南>皆西周盛世乐章的说法.<诗古微>说解二<南>诗旨新颖独特,体现了二<南>的国风特色,但作为经学家固有的经学意识,魏源说诗也存在论述武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晓霭 《文献》2003,(1):74-86
刘次庄,字中叟(忠叟),生卒年未详.主要活动在宋神宗、哲宗时期.其所编<乐府集>,从宋人著作如阮阅<诗话总龟>等书的征引及周必大校订<文苑英华>的使用情况看,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因散佚较早,未受重视.且宋人公私目录还著录有刘次庄<古乐府序解>、<乐府序解>、<乐府题解>和<乐府解题>,颇显混乱.它们与<乐府集>关系如何,是否同一种书?今依所搜集到的材料加以考证辨析,力图为研究乐府文学、宋代文学提供些文献的方便.  相似文献   

20.
论及清代<易>学,今人多仅关注其钩沉整理汉<易>之功,以至于对清代<易>学的认识有失片面.其实,清吴派学者对汉<易>多钩稽之业,而皖派学者对汉<易>则多所辨驳之功.吴派和皖派学者都以探求经籍本义为归.吴派学者因汉儒去古未远,因而致力于汉<易>的钩沉,以求古之途径而求是;皖派学者则认识到汉<易>亦非尽得<周易>之本义,因而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可疑,以考据之途径而求是.皖派释经方法至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益精.本文通过梳理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对虞翻<易>注的辨驳,从一个侧面探究皖派学者解<易>特色,冀对清代<易>学有更为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