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均禧所撰《昆山人物传》内,录有顾炎武寄给其弟顾纾的书函一篇,未经收入《顾炎武全集》或《顾亭林诗文集》。今将该文命名为《寄子严书》。该文内容,系顾炎武向顾纾提议,要立顾纾之孙世枢为殇子诒谷之后,其事可与《顾亭林先生年谱》互证。由于为殇子立后不合于先儒对《礼记·丧服小记》的解释,此事当时甚为人非议。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可为殇子立后,是他为诒谷立后的理论基础。徐乾学作《立孙议》为顾氏辩解,则主张可以间代立后。二人之说对清人影响甚大,清儒多取顾、徐之说而否认郑玄、孔颖达等人对《丧服小记》的旧解,地方司法中也出现准许为殇子立嗣的判例。乾隆四十三年以后,律例中增入"独子兼祧"例,亦与"为殇立后"和"间代取嗣"之说相通。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6,(5)
王世贞史学是明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经皆史的观念下,王世贞把他搜集到的明代史料归入《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说部",而《弇山堂别集》的成书正是依赖那些从《四部稿》中剥离的史料,并进而有所修订和增补。《别集》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梓人翁良瑜初刊于金陵雨金堂。初刊本并没有万历庚寅年的刊刻木记,而另一个有着"大明万历庚寅孟冬穀旦金陵镌行"木记的版本有刻工蔡朝光,这个所谓"万历庚寅本"在版式和内容上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经过修订且重新刊刻的版本,它的刊刻年代应晚于万历十八年。据《弇州山人续稿序》、《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皇明盛事述》(手抄本)等文献可推知,这个修订重刻本很可能刊刻于万历二十年或稍后。清代《四库全书》本和广雅书局本的底本都是重刻本。  相似文献   

3.
宋本《陶弘景集》为辑佚本,它刊刻于南宋绍兴年间,参加编集和刊刻的人有王钦臣、曾恂、傅霄及陈桷。文嘉抄本、史臣纪抄本等较好地保存了宋本原貌。道藏本与黄注序刻本均源于宋本,黄注序刻本以丁丙跋本为底本,严辑全文本又以黄注序刻本为蓝本。  相似文献   

4.
吴澄是元代理学大家,有多种经学著作传世,其文集历元、明至清,代有刊刻,主要为百卷本和49卷本。本文详细梳理了吴澄文集自元至清的刊刻流传线索,指出各家书目对明初刻本著录不一的差异原因,并对现存刻本的存佚残缺篇目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四库全书》收录的百卷本,基本保留了明初刻本的原貌。  相似文献   

5.
<正>受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委托,近年来笔者在从事《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民国卷的整理工作。由于这项工作的需要,对撰写于民国时期与顾炎武直接相关的各类论文、著作,无论是关于顾氏的家世、交游、社会活动、身后情况,还是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  相似文献   

6.
现存高拱著作十五种,明清时期刊刻过三次:即初刻四十二册本、万历《高文襄公集》四十四卷本和笼春堂《高文襄公文集》八十八卷本。本文对这三个刻本所收书目、编订原则、卷数差别和内容异同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辨析考证。这不仅对我们重新编订校勘《高拱全集》至关重要,而且对研究明史及高拱的政治改革和学术思想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滹南遗老集》是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的文集,这部著作编订于作者去世前后,初刻于金元之交,主持者为其子王恕与槁城县令董彦明、县丞赵寿卿。稍后疑有官刻本。初刻本传世甚少,元大德三年江西兴贤书院重新整理刊刻。明代仅有少量抄本流传,未见刊刻。清人吴重熹据明代淡生堂抄本收入《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此前已有《四库全书》,此后又有《四部丛刊》、《畿辅丛书》等收其文集。比较而言,《四部丛刊》本校勘最精,而《畿辅丛书》本收条最全。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的刊刻流传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祖本早佚,历代摹刻、翻刻甚多,《淳化阁帖》的版本鉴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三套《淳化阁帖》拓本的版式、卷版号、银锭纹、钤印、刻跋及字体等方面进行对比考证,可判定其分别为明拓潘刻本、清拓费甲铸本、清拓薛氏补刻本。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7,(4)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间抄稿本《遂初堂诗》二卷一册,以往研究皆认为系清初学者潘耒作于康熙二十九年的未刊编年诗稿。但综合潘耒行迹、诗稿内容所集中反映的座主门生关系、诸同年关系以及存世史料来看,其作者绝非吴江潘耒,而是长洲尤珍。该本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并以尤氏祖堂之号"遂初堂"命名,与尤珍之清康熙间精刻本《沧湄诗钞》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但刻本按古、近体诗编列,以类相从,删去原稿诗篇多至二十馀首,保存下来的绝大多数诗篇也有不同程度的删削改动,从中亦可窥见尤珍修改之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7,(1)
《董解元西厢记》现存的九种明清版本,皆为明代嘉靖年间张羽整理本的衍生。直接来自张羽整理本的刻本,目前有"风逸人本"和"适适子本"两种,前者应为嘉靖年间刊刻,极有可能是张羽的原刻本;后者应为万历年间刊刻,根据八卷的分卷形式,其刊刻时间当早于同属万历年间的黄嘉惠刻本、《新刊合并》刻本。《董解元西厢记》的版本经历了一个卷数演变过程,由最初的八卷本分化为二卷本,后来形成二卷本和四卷本两个版本系统。这种演变既包含编撰者统一丛书体例的需要,亦包含商业出版趋新逐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西南巨儒”郑珍(字子尹),深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专精《说文解字》,一生著作宏富,在经学、小学和史学方面成就颇大。这里仅就他的经学作一粗略评述。郑珍崇尚顾炎武醇博学风,承袭其“经世致用”、“博学于文”的治学精神。顾氏是  相似文献   

12.
据南北朝五史修订本校勘记分析,可知:现存的五史的所有刻本均出自南宋浙刻本。该本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三次比较重要的修订,第一次就是明嘉靖年间对浙刻本的补版,第二次是万历年间据三朝本刊刻南监本,第三次是据南监本刊刻北监本。基于单系统流传这一特征,现存最早的刻本即为理想的底本。一般来说,百衲本的底本为南北朝七史的现存最早刻本,应该据以作为校勘底本。但《魏书》《宋书》《梁书》《陈书》使用百衲本而非其底本为校勘底本是百密一疏,比较理想的底本是宋刻宋元递修本、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配补的原本作为底本。其次,鉴于南北朝七史的单系统流传的特点可以简化校勘记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现存《孔丛子》版本,皆明代以后刊刻。大致有两种情况:没有删节的全本、删节或节录本。全本《孔丛子》的篇卷分合,与北宋宋咸所见七卷本、三卷本一致,且明代以后的版本,多出于宋咸注本与程荣《汉魏丛书》本。删节或节录本,多为明清赏萃、点评需要而刊刻。  相似文献   

14.
明代笔记文献《西事珥》是研究古代两粤尤其是粤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国内仅存孤本,且内容多有残佚。经笔者发现,该书另有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稀见版本,考证得知此本为刊刻时间早于国内藏本的初刻本。根据该藏本可对国内藏本进行多方面的补阙纠误。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年间山东莱州府掖县人毛霦综合诸多相关史料,写成专载明末孔有德叛乱始末的胶东军事史《平叛记》。山东省莱州市图书馆所藏该书初刻本通篇文字未被挖改,前面所附8篇序言保存完整。将《平叛记》初刻本与清代《莱州府志》《掖县志》等地方志资料比较可知,《四库全书》开始纂修不久,该书就因为专载明末史事被列入禁毁书目,遭到抽毁处理。《平叛记》初刻本以独特方式记录了清代文化专制下胶东半岛地方文献保存与流传的艰难状态。  相似文献   

16.
金雷磊 《福建史志》2020,(2):31-36,72
宋代福建学校刻书,有史可考者,主要集中在福州学宫、莆田郡庠、泉州郡庠和临汀郡庠。福州学宫刊刻真德秀著作《读书记》,由汤汉主持雕印;莆田郡庠刊刻书籍《论语通释》,由军学教授苏思龚主持雕印;泉州郡庠刊刻书籍《禹贡山川地理图》《潜虚》《发微》,由州学教授陈应行主持雕印;临汀郡庠刊刻韦骧的《钱塘韦先生集》,该书为其孙子韦能定所刻。这些刻书,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正>顾炎武早年有过从商的经历,但对自己经营何物并无说明。学者多认为他最初贩卖布匹,后来改为经营药材。但判断顾氏贩卖布匹的依据,仅有顾氏友人万寿祺所言"顾子抱布为商贾"一语。笔者以为,"抱布"未必等同于"经营布匹",其经营之物或当另有所属。以下对这一问题略作辨析,或为学界研究顾氏生平略有助益。关于自己的经商活动,顾炎武有两首诗曾经谈及。其一为《流转》(又作《翦发》),描述从商的  相似文献   

18.
张玉春 《文献》2000,(3):142-160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  相似文献   

19.
没嘴说自家     
纪晓岚就刊刻《元诗选》的顾侠君家有几百位绅士模样的鬼向他跪拜这一传说发表了一通高论说,那些发掘保存古代文化、搜罗亡佚诗文的人,能使人感恩于黄泉之下,是理所当然的。而那些利用文字来互相宣扬,互相吹捧,大印无聊书籍,误人子弟的人,例如元朝初年的月泉吟社那一伙人,就不怎样。等等。此说当然正确;但是,不知纪晓岚对他当总编辑的《四库全书》功过如何看?他在发这段议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陈登原《国史旧闻·四库全书十疵》根据有力的材料,指出这套书的毛病在于:选本不精,任意割裂,有意窜改,进退未当,党同伐异…  相似文献   

20.
清道光刻本《汉四皓石刻题跋》,刊刻稀少,国内罕见。山东省图书馆藏有一部,其名家题记揭示了此书的递藏经过,还原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藏书故实。书中双钩摹本留存了拓本原貌,征引四皓石刻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注释考证,对于确定四皓成员名称及石刻行政区划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