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正作为苗侗民族主要聚居区的清水江流域,从司马迁时代到明代,一直处在朝廷及其士子文人的视野之外,顾祖禹在论及贵州形势利害时,仍然说:"贵州之地,自唐宋以来通于中国者,不过什之一二。元人始起而疆理之,然大抵同于羁縻异域,未能革其草昧之习也。"①即使更晚近的魏源,也仅知道清水江为"沅江上游,下通湖广,上达黔粤,生苗居其上,沿岸数百里皆其巢穴。"②由此不难理解明清时代士大夫关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社会生活描述,多少有些失真的色彩,所谓"人以剽悍为上,苗以劫夺为生"③,"蠢苗蜂聚,性剽悍,甚攻斗,劫杀无日无之"④,"虽通汉语,不遵文教,刻木为券,剁木 相似文献
3.
清代黑龙江驿站服役的站丁及其家属——站人,由于共同的出身来源和清政府的歧视性政策,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也从另一方面起到了凝聚站人群体的作用。随着站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站人的群体意识逐渐减退,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4.
5.
周棠,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卒于光绪二年(1876年),享年七十一岁。字召伯,后来经常用“少白”二字。祖籍在浙江山阴兰亭西侧,遂自号“兰亭西客”,亦作“兰稀客”、“兰西”、“兰渚”、“兰白”、“痴白”……别署很多,如“酒乡人”、“蜕翁”、“蜕道人”、“蜕道士”、“石居士”、“石偶”等。斋号“响泉斋”、“听石轩”、“疏峰高馆”。曾与友人结“青云画社”。 相似文献
6.
人殉,又称殉葬,是用活人为死者殉葬,或杀死后殉于墓坑,或生者闭于墓道内。《说文》无“殉”字,古籍多通用“徇”。“殉,从也”,即跟从,跟随。故以活人随葬死者日“殉”。人殉一般盛行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初期,是一种同人类的原始信仰特别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极其野蛮残酷的陋习。人们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将他们“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可见,殉葬,特别是人殉,在奴隶制时代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反映出阶级压迫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8.
帝国风化与世界秩序--清代海外竹枝词所见中国人的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时代起,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一直主导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于是产生了诸多构想殊方世界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渴望新知的倾向,另一方面却集中体现了"华夏中心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传统偏见.这样的观念,至迟到晚清依然没有改变,当时人所作的诸多海外竹枝词,就是一个绝好例证,它们往往是带着这种观念写成,其笔下流露的依然多是想象的成分而非真实.从分析海外竹枝词入手,重新检讨中国世界秩序观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问题,于今日顺应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极富意义. 相似文献
9.
集中于四月八期间至莫高窟朝拜是清代以来敦煌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习俗,大量遗存至今的相关四月八题记折射出当时活动的盛况.尤其珍贵的是,题记中呈现的信息:求子还愿、朝山诵经、建醮祈福等与佛诞浴佛传统不同的行事,是宋元以降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相融及民间信仰盛行的真实写照,这些信息扩展了我们对传统四月八佛诞节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清代文进士的总人数,至今没有统一答案。《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钦定科场条例》、《续增科场条例》、《钦定国子监志》、《国朝贡举年表》、《听雨丛谈》等七种文献中只记载了清代历科进士的人数,而且相互之间多不一致。《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四种专门记载明清及清代进士的人物名录和人名索引工具书,它们既提供了清代历科进士的人数,也详细刊载了每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甲次。经过详细对校,发现《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中的记载相对可信,据其统计清代文进士的总人数也最可行。清代文进士的总人数是26849人。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是中国茶叶外销兴盛时期。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国内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出口量迅速扩大,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获取了丰厚利润。茶叶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活跃金融、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成为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2.
明未民族战争尤其女真的崛起,是明未农民起义的有力策应。努尔哈赤从起兵始就把矛头指向明王朝,但在具体战役的实施和轻重缓急的安排上极其谨慎。他与蒙古修好,使矛盾缓和,先统一内部,以防备明朝。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为长久发展,在内政上采取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措施,包括:创建八旗,实施军政合一的制度;建国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去占领辽东;发展农业,以解决各民族的生计问题;改革政治,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再加上以德治人的统治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是后金军事上战胜明朝,政治上打败蒙古,使整个蒙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害观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性格"的视角看,清代考据学相较于宋明理学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传统的"行道"之途在清代虽已阻断,但考据学预设"道"在古经之中,必通文字训诂方能得道,以此高峻的得道门槛为士人保留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守道"空间;其二,清儒有其特殊的"行道"方式,他们已不是如宋、明儒那样直接在民间布"道",而是在自己所求之"道"与所布于民间的"教化"之间做出了细致的区分;他们虽希望以"礼"来教化民间,但这个施行于民间的"礼"却往往未曾与他们在经书中发现的"道"趋于一致。基于此两点,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核心观点——清代士林思想在清朝严酷控制的氛围下以难以自足的状态存活下去,而越来越成为清廷整体政治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值得反思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各种散见档案资料讨论清代内蒙古的蒙旗在财政上的特点,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中央严格监管下的自收自支型.特指归化城土默特二旗.2.中央拨款型.察哈尔八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3.收支独立、中央补贴型.各札萨克旗都属于此种类型.清代各蒙旗的财政类型、特点,与其政治地位、制度类型及清朝在蒙地实施的内外政策息息相关,也体现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的社会传闻,非常盛行并且内容复杂。从时间上看,高潮迭起又延绵不断;从空间上看,存在大范围、大规模的流布场。其承载形式,则呈多类多样性:口头传播为基本形态;书面形式有报刊新闻型、函牍型、书籍载传型、揭帖型、图示型等。内容上重现复杂性,除了题材方面的表现外,还典型地体现在世俗性内容与神异性内容的混合、叙事性内容与评价性内容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清朝时期阿拉善和硕特部扎萨克王爷颁发给旗内人员的蒙古文"噶舒克文书"内容及其上所记的封号、印章等,阐明该部扎萨克王爷的属众统治方式,同时揭示清朝时期阿拉善和硕特部社会行政的具体运作,以此探讨阿拉善和硕特部或蒙古诸部与清朝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18.
略论湖南出土的商代玉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商代玉器多与窖藏青铜器同出 ,装饰玉占主流 ,主要用于祭祀。玉器的拥有者是中原来的殷人 ,他们在带来中原青铜器的同时 ,也带来了玉器和玉料 ,并制造出了既有中原玉雕艺术风格 ,又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玉器。南下殷人的重玉思想没有被湖南当地土著民族接纳 ,这时期的玉器多出土在受到商文化影响较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商王朝继统制度的主干是父子相继,这在文献中是很明确的。而通过对卜辞的整理和研究,则更进一步地证明和肯定了这一点。但是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对此似乎是持极端漠视的态度,仍自说自道,武断坚持商代的继统制度为“弟及”。利用甲骨学界对商代周祭制度研究的已有成果,有助于对此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20.
张晓虹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91-100
清代陕西南部地区接受了大量的川楚移民 ,这一人口迁移浪潮对当地的社会风俗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清代中叶以后陕南地区社会风俗的特征之后 ,认为尽管川楚移民的进入对陕南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移民风俗的地理优选 ,进行了文化整合 ,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川楚地区 ,又不与北部关中地区一致的 ,陕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 ,民间风俗的嬗变不仅使陕南的自然、经济景观更趋同于同处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川楚地区 ,而且使陕南民众心理上更加认同江南地区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