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利霞  李郇 《人文地理》2013,28(3):7-14
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大学技术转移研究的进展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  曾刚 《人文地理》2011,26(2):20
技术、制度、文化和关系、尺度、调节是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的重要中介,也是当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争论的核心所在。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集中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外管理学、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总结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的研究特点,给出了未来我国学者,特别是经济地理学者在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使得大学技术转移能在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荷兰经济哲学家证明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哲学兼容,地理学家塞耶依据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再批判。以上述争议为基础,本文对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范畴提出质疑,认为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偏离了其哲学先驱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依据,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生成机制角度揭示了真实的聚集规律,体现出批判实在论特征。  相似文献   

6.
国外健康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传统医学地理学研究从自然生态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逐渐减小,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以来,医学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以社会文化视角探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医学地理学向一门新的健康地理学转变的过程,并梳理了新的健康地理学理论和研究内容的变化,总结了当前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新时期我国健康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晓丹 《人文地理》2012,27(6):19-23
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中出现的空间集聚、区域差异、增长收敛三种表现方式,分类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或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或测度了非均衡程度,或完善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强调了地理因素在区域非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该领域的发展空间。文章的最后进一步提出需要将挖掘微观因素、将社会性变量纳入模型、拓宽研究尺度等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小红 《人文地理》2009,24(3):22-26
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变迁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地理学通过不同的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来丰富和展现自己的学科特色,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和领域。多维的研究视角在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了经济地理学重要发展阶段上研究视角的变迁,发现多维视角转向在新近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促成了为数众多的思维视角和理论流派的形成,带来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繁荣局面。不同的研究视角既带来了争论和迷惑,也使经济地理学成为一个充满新奇的学科。各种研究视角相互交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因此,不断出现的新视角和新思维让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两种以企业行为的分析为基础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地理学中的"新经济与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地理经济学"。本文从理论起源、产业集聚的成因、市场结构的性质、外部经济的类型、交易关系与根植性、产业集聚的机制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制度厚实、制度空间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魏成  陈烈 《人文地理》2009,24(2):67-72
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愈来愈多地开始倾向于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制度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探讨制度厚实和制度空间的理念及其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及其不足。本文认为,对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大国-中国而言,倘能将包涵尺度特征与制度套叠变化的制度空间理念纳入到大规模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空间差异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4,19(1):27-31
近一、二十年来,以英美地理学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柔性专业化、网络与根植性、集聚与集群,区域管制等概念,频聚出现于国际主导地理刊物和国际会议讨论之中。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引进这些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实例作了一些可喜的探索。这种引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推动着上世纪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但是,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角度考虑,还应该探索其他研究思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背景,有一些在世界十分独特,如最大的且近20多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一致,体制变革、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地位的特殊性等。根据这些背景,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冷静地审视国际学术动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国际交流,凝练解释中国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观点,逐渐培育国际经济地理学界中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13.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嵌入”的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入"是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既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嵌入"概念的最初含义以及管理学对"嵌入"概念的拓展。总结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对于"嵌入"概念的理解,特别关注和评价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嵌入"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情况:一是关于创新活动的研究;二是关于全球化的区域发展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总结西方经济地理学中的主要概念、来源及其研究主题和核心思想,同时也对中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世界旅游地理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杰 《人文地理》1990,5(2):53-57
世界旅游地理区划是认识世界旅游地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理论课题之一。本文将地理学的区划理论应用到区域旅游地理学领域。对世界旅游地理区划的对象、任务、区划的原则、等级系统及方案作一初步探讨,最后简要阐述了世界七个旅游地理大区的基本特征。鉴于世界旅游地理区划的工作正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李小建 《人文地理》1986,1(1):37-41
七十年代前,受人重视的学科为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中,经济地理居首,其次为社会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和旅游地理(见附表)。七十年代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核心--外围"理论(Core-periphery Concept)被广泛应用于各分支学科国内、外的分析研究中。所谓"核心--外围"理论,是指在社会或经济地域结构中,某一地域在整个研究范围内处于核心地位,统治或支配其它从属地域的社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致使已往的"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其结果是,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可以想见,立足于历史学传统,引入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运用数据库平台书写系统化的景观史,将使传统的区域史、城市史研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路琳 《黑龙江史志》2013,(13):322-322
作为认识世界旅游地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世界旅游地理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作为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理论课题。区域旅游地理学领域把地理学的区划理论应用在其中,进一步对世界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等级系统、任务、对象以及方案进行探索,简要的介绍世界七个旅游地理大区的基本特征。不过,世界旅游地理区划的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区划的理论跟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经济地理学进展与“项目网络地理学”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本文回顾和评论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进展和贡献。从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文化经济研究方面的知识积累来看,拥有独特"空间"视角的地理学,尚有很多议题未予涉足,特别是在中国,地理学家对文化经济的知识建构和政策影响,相对较小。西方地理学界最近出现"文化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说法,反映了地理学界对于文化经济的积极参与。为推进和深化"文化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学家应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基于"项目"和"项目网络"的独特生产方式,在充分发挥地理学"空间转向"影响力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有望建立新的分支学科"项目网络地理学"。  相似文献   

20.
蔡晓梅  刘晨 《人文地理》2013,28(5):36-41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而国外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饮食全球化和跨国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跨地方以及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