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滔  李静 《人文地理》2014,29(5):56-62
论文基于相关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城市街区单元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理论模拟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向型城市扩张模式或内向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城市街区单元的空间尺度都有明显的增大趋向,区域范围内街区单元的数量也相应减少。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和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建设模式,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成为城市街区成型的主导力量,基于成本-收益等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倾向于扩大开发项目的空间体量,从而造成了城市街区单元尺度的增大;这一变化本身也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居民生活和产业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以街区尺度为研究单元,以arc GIS为技术支撑,运用空间隔离指数和信息熵模型,对转型期1982-2000年中部城市合肥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转型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显著,呈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同心圈状空间分布特征;②隔离指数值的变化表明,18年间合肥城市内部空间隔离程度显著减弱,混居性逐渐增强;③信息熵值变化表明,18年间合肥社会空间进行了幅度较小的有序重构。最后,对合肥社会空间分异与重构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下城市群的国家空间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学广  唐承辉 《人文地理》2019,34(2):105-115
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将城市群置于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分析其空间选择的国家空间项目与国家空间策略,并初步探讨了其空间效应。城市群作为目前国家空间选择性的具体形式,其产生背景、依据以及生产策略体现了国家空间选择性内涵与演变路径,是国家应对城市企业主义危机采取的一种新型城市与区域治理形式。在国家空间项目及其策略的支持下,城市群享有优先于其它地区发展的特权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培育地方增长极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然而,城市群的空间选择并未改变城市企业主义的逻辑而是将其转移到了区域尺度,并且存在城市间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亟待与其它空间项目与策略的配套实施以实现区域崛起并提高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空间发展单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地域尺度重组和经济社会重构过程,尺度运用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空间发展的重要治理手段。本文基于尺度与尺度重组理论,梳理了我国国家治理的新型空间尺度,归纳了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的现状及其对新型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尺度重组及尺度重组下国家空间治理重塑的新要求,必须尝试对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进行改革,整合区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都市区发展与建设规划,善用新区、试验区等的规划,并以治理理念引导规划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北京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多尺度考察2001-2010年北京房地产中介门店空间格局演化特征,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2010年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房地产中介集中分布在城六区,数量增速最快功能区是城市发展新区。②空间格局不均衡性增大,空间集聚态势加强。③集聚主核心点出现由"东城"向"朝阳"方向的东推位移,集聚程度加深,主核心区团块面积扩大,次级核心点增多,"两轴、两带、多中心"基本版图形成。④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热点区域扩张,但始终集中在区域中心。⑤驱动效应最大的因素为常住人口,多种驱动因素效应均比较强的街区(乡镇)基本上属于各区县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区域。此外,政府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6.
图片城市主义范式下,街景照片成为游客感知城市环境的一种新型大数据。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基于照片大数据的旅游情感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从情感地理学视角出发,引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度学习方法,实证测度了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的情感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基于街景照片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探测城市旅游情感空间特征;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旅游积极和消极情感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类型的集聚格局;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内部呈现多种旅游情感复杂交错的特征;问卷数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游客与城市环境互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也为城市旅游环境的改造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城市景观,本文以北京朝阳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流动商贩和POI等大数据,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摊贩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高密度的消费需求是引致流动商贩集聚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在正规商业较为缺乏的区域,流动商贩的高发态势尤为明显,政府管制没有也无法遏制这一非正规经济现象。②相较于道路网络的通达性,街区尺度的宜人性和城市功能的多样性更为显著地促进了商贩集聚,因此小巷支路是疏导区选址的理想场所。③不同用地类型对各时段的商贩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化影响,可考虑在特定用地周边设置固定型、临时型等多种形式的疏导区,以实现各类城市功能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创意产业从业者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依靠知识和信息的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应运而生,它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广阔的就业领域。在这一浪潮影响下,广州市创意产业中也得到快速发展,创意产业从业人数也大量增加,并呈现出特有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广州市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根据,从地理学空间的角度以微观层面探寻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从城市整体空间、城市地域结构空间、不同创意产业行业分布空间三个空间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追溯出广州市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地域分布规律,对并试图总结出它的发展趋势。并尝试对其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总结出它的分布规律。鉴于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的现况,这一研究不仅能丰富国内外创意产业就业研究的空间尺度和实证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广州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极化与社会融合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外文献多关注社区尺度上的社会融合特征及其地理环境要素,由此形成了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传统。但这一研究视角过于静态和片面,难以在个体移动性不断提高、日常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社会融合的动态过程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微观影响机理。本文在对城市社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构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从微观层面的个体移动性与时空行为约束的视角,能够基于个体日常活动—移动行为更准确地刻画个体社会交往的动态地理情境,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时空约束、公共接触潜力、时空间行为策略等方面来识别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社会融合的过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可能研究议题与方法论发展方向,有助于推进中国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多元化和人本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社区分析尺度的引介,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基于社会—空间属性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变迁。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功能研究方面,本文从历史叙事、空间承载、城市特色彰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城市社会—空间复合属性的理解,本文提出了社会—空间视角下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测度武汉市主城区多尺度道路网络中心性并分析其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搜索半径增大,邻近中心性由多个高值区到趋于城市质心并呈圈层结构,中介中心性由片状到点轴式分布,直线中心性空间格局基本不变。②道路网络中心性随尺度变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相关性,且变化各异。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全域邻近道路网络中心性和搜索半径为3000 m的直线中心性相关性最强,与中介中心性基本不相关。③道路网络中心性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关系略有差别,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相关性最强,零售业其次,休闲娱乐业最弱。④道路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存在非协调区域,局域路网识别出来的中心性区域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受到我国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街区衰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探究历史街区衰败的原因,本文以常熟市的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物质空间衰落、基础设施匮乏及社会空间边缘化的街区衰败问题。研究也发现历史街区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决策困境、产权关系复杂和多头管理带来价值差异等。为此,研究建议在今后的街区保护工作中,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而社会舆论也应当对历史街区改造更加包容。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探索"接地气"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时空行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宜居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已有的环境-行为-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从静态时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邻里环境要素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健康相关行为或活动特征的中介作用。本文立足于个体导向和强调制约与企划的时间地理学、基于活动-移动模式的活动分析法、以及移动性转向下情境单元的选择问题,以个体整日活动-移动模式作为生活方式的外在行为体现,从时间、空间、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构建了基于移动性的城市环境暴露-日常活动移动模式-个体健康效应三者关系的综合分析框架,以期促进城市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一种专门适用于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五等级+八阶层+三视角”的分析框架。主要过程为:①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划分为八大社会阶层;②基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情况归入到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并赋分值;③选取适宜的空间尺度构建城市社会阶层评价区;④提出一种平均社会阶层水平(ASC)、社会阶层区位熵(LQSC)、阶层差异指数(ISC)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评价各社会阶层区的平均社会阶层、主导社会阶层、内部阶层差异特征。将该方法应用到广州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社会阶层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与空间分异;不同社会经济等级人士具有各自不同的区位指向;不同评价单元内部的社会阶层差异程度各异,且与平均社会阶层水平趋势相反。该思路可为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的空间化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陆邵明 《人文地理》2013,28(3):51-57
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在北京城的改造中,南、北新华街的开辟是一个重要案例,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新华街与一些配套工程尤其是新的南城香厂"模范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市街区系统,这个街区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王朝时代之城市空间的格局,几近成为北京城市现代化的先驱。不过,由于时代的动荡不定,特别是首都的南迁,新华街—香厂街区的发展未能持久,而最终衰落。新华街计划的实践,为认识近代北京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变局,提供了重要的观察点。在这一经验中,既可以看到城市改造的方向,也可以看到北京城传统空间特征在近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时间维度诠释城市活力的概念,并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活动强度、活动混合度、活动联系强度三个维度测度城市活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日24小时的城市活力时间序列进行聚类,得出五种城市时间活力模式,并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和建成环境对不同时间活力模式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时间活力模式可分为高活力波动型、高活力稳定型、中活力波动型、中活力稳定型和低活力稳定型五类;(2)不同时间活力模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高活力波动型时间活力模式多位于区域就业中心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中心附近;(3)影响因素方面,居住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经济水平、交通区位、功能性质、开发强度均对高活力波动/稳定型街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研究从时间维度扩展了城市活力的研究视角,可为探索城市时空间规划、保障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鲍懿喜 《人文地理》2012,27(4):49-53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性"的场所,它以历史文化氛围为其最丰富的特质,显现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多层内在价值,并通过一系列现代商业业态的调整、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在体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延续城市文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性与其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街区及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的脉络,从街区具有的同构历史感与地域性、复兴市井文化、构建与折射社会关系等几个空间特性出发,试图论证不论是在物质性的环境空间层面还是关系性的社会空间层面,历史文化街区都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中积极创造着丰富的文脉意义,从而具有了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在以人为本、重视差异性等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西方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城市中的女性群体,作为城市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亚群体单元,在改革开放后经历着重大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女性主义研究已悄然起步,今后的研究视角不仅要关注女性自身的特点及其与男性的对比,而且更要重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方坤 《神州》2012,(17):16-16
特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文化旅游名城的象征,是一座城市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是反映这个城市曲折变迁的脉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世界旅舍",顾名思义是将世界上不同风格、特点的宾馆、旅馆、旅社汇集成"舍",把传统意义上的住宿概念进行浓缩融合,使其在提升街区商业文化品质的同时产生一种新型经济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