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会大学是凭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而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独立于中国教育系统之外.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通过立案的方式对教会大学进行改造.通过立案活动,教会大学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的同时提高了其办学水平,并且推动了其本地化、世俗化的进程.教会大学立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太平天国在短短的14年间,把一种变了形的基督教传遍半个中国,并起到了西方殖民者所不愿看到的作用——与西方基督教国家分庭抗礼。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世界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完全是洪秀全及其创立的拜上帝教,没有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教会插足于其间。这种现  相似文献   

3.
发轫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会大学是连绵不断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迄于1952年为止,在大陆共有13所由基督(新)教创建的教会大学,三所由罗马天主教所主持的教会大学以及若干独立的专科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教会大学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环境,既充当近代西方教育的样板,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又构成中西文化碰撞的触媒,成为民族主义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蒋超 《岭南文史》2008,(1):59-60
历史上,基督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明清时期是第三次传入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新教,都把目光锁定到中国,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来渗透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们除了布道宣传以外,更多地利用其他手段开展宣教活动,其中教会教育是一种主要方式。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潮汐相共,是中西文化最早碰撞的前沿。这与明清时期传教士的东来和随之而兴的教会学校有重要关系。对此,有论者指出:“教会的教育事业是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明清时期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宗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这一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情况,学术界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嫌薄弱。  相似文献   

5.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中、小学)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等阶段。最初的美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必须为基督宗教的传播另寻途径,经过阵痛的思考作出了"办学传教"的选择,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美国教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美国教会教育在中国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与中国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既是在中国教会教育的肇始,又是在后期教会大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昭君 《民俗研究》2001,1(4):97-101
民国时期,基督宗教为寻求在中国的发展,在进行内在学理探讨的同时,还尝试进行具体的宗教礼仪中国化改革。他们研究和借鉴中国的风土习俗,创立新的教会礼仪,探索新的宗教活动方式,以便营造一种表里如一的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氛围。王治心在谈到基督教时说:“本色教会第一紧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固有的民情风俗,而创立融洽无间的中华教会,使中华人民不会发生什么反应。这是本色教会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近今教会所十分注重的一点。”为此,他们积极研究斟比中国民俗习惯与基督宗教仪礼的异同,尽可能使基督宗教礼仪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伴随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西学东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质。1930—1952年间震旦博物院在上海的科学知识传播工作即体现了西方科学在异质文化中柔性扩张的具体历史过程。震旦博物院通过科学出版活动,将其在中国完成的地域性标本收集成果纳入欧洲科学知识体系;通过科学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在"文化相遇"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天主教精英;通过科学知识普及,繁荣上海城市文化,增进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了解。怀有极度文化自信感和优越感的耶稣会士以震旦博物院为中心开展"文化移植"并试图改造中国,客观上也促进了上海科学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国与西方关系中涉及不多的问题,而作为整个教会教育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更少。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述论,以便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民族意识是在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宗教意识的衰落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取代宗教意识而成为联结社会成员的主要纽带。随着西方资本的跨国扩张,欧洲民族意识很快演化为极端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利用民族主义的集体性所进行的大规模殖民,使得殖民地民族的意识觉醒,并逐步发展为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印度后殖民批评家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认为,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代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把“民族”这个范畴本质化而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构建性质及民族叙事固有的矛盾性。关于民族主义造成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暴力冲突,查特吉在后殖民民族主义研究“三部曲”中已经谈得很多了。本文从民族叙事本身的矛盾性出发,揭示民族叙事在构建统一体的过程中对于差异的忽略,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如何“复制”了殖民主义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对疆界内的少数群体及妇女构成新的剥削与压迫。  相似文献   

10.
清民时期外国医生对广州医药卫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商埠之一。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称。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交往,特别是清朝时期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甚为活跃,来华传教是西方诸国的热点。他们懂得要把宗教传入中国最好办法就是用医药的方法辅助传教。从此,来华传教的英美各国教会纷纷派遣传教医师来华,甚至不是医师出身的著名传  相似文献   

11.
近代基督宗教如何传入边疆地区,特别是对当地族群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仍然需要探究。其中天主教是在蒙古地区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西方宗教。天主教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冲破清代蒙古地区传统法律和制度限制,成功地将教务活动推广到内蒙古东西部各地。但它并没有达成当初专向蒙古人传教,建立独立的蒙古信徒社群的目标,因而将传教重点转向了进入蒙地的汉族移民。外藩蒙古特殊制度、游牧经济以及普遍崇信藏传佛教的文化生态等,都与西方基督宗教难以相容,因而教会与蒙旗之间出现长期对峙,蒙古人入教者甚少。  相似文献   

12.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0):41-48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包括省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国内外有过许多评论。比如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友好人士为纪念张伯苓先生70寿辰,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另一个中国》(应译为《这里是另一个中国》)。司徒雷登在该书《导言》中说:“做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呼吁的目的。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在中国,高等教育一向是由国家办理的。大学的经费是由中央政府或省政府提供的。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与宗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认识不是整齐划一的 ,也从来没有否认宗教和教会 ;他们以虔诚为前提来批评宗教 ,形成了自己的理想宗教模式 ,即追求宗教原始的真义 ,主张宗教宽容 ,并试图使宗教与世俗分离 ,并在更高意义上统一。人文主义者寻求宗教与世俗平衡的努力陷入了双重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来解释世俗和宗教 ,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把教会改造成一个抽象的存在 ,结果陷入了自身无法消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日益紧缩,对教会的监控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并在日本教会的协助下重新整合东北基督教体系,将其改造为服务于侵略政策的工具。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西方传教士持低调忍让的态度,只有涉及原则问题时才进行有限度的抗争,即便如此也未能遏止教会的衰落。而日本教会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亦促使我们反思宗教在国际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沦陷时期基督教会的遭遇,是伪满体制下各宗教团体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国际政治博弈对宗教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古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曾广泛影响周边国家,也曾影响到西方世界,以至于出现“东方学术渊源论”。但五四时期,则主要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移植,表现在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方面。要打破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与禁锢,吸  相似文献   

16.
战时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金以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曾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备受敌人侵略之摧残。然而,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的大学教育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战时中国大学教育何以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怎样得...  相似文献   

17.
"礼仪之争难题"不应该是一个只关乎西方或者东方的问题,应该将其放归中外交流的历史坐标上重新认识。解决的关键在于辨明论争缘起及厘清冲突背后的中西学统。纵观16—18世纪宗教改革与天主教东传的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中国礼仪之争"有更多新的认识。如果说恩典观与教会道德神学是影响各修会传教士在论争中做出抉择的西方学统,那么神道设教思想下文教与神教双向度有机互动的中国社会伦理与宗教体系则是国人回应"礼仪之争"的中国学统。直面"礼仪之争"难题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中国社会宗教的"双向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反对"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8.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2015,(1)
<正>中国古代数学曾创造过许多辉煌,不仅有刘徽、祖冲之、沈括等著名数学家,数学发展水平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到了近代,我国社会制度更迭,列强侵略以至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近现代数学,是从学习西方、跟随西方的道路上重新起步的。在这一进程中,那些留学西方,学成归国的科学家功不可没,因为我国现  相似文献   

20.
韩磊 《黑龙江史志》2011,(11):37-38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提到基督教,人们就会立即联想起上帝。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中国南方的书生也创立一个信奉上帝的宗教,这个书生就是洪秀全,他创立的宗教是上帝教。洪秀全有着怎样的上帝观,与西方正统基督教里的上帝观有什么区别,洪秀全的上帝观对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又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洪秀全的上帝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