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余”和洛神的单一对应关系出发,《洛神赋》中间人神由遇合到分离、由喜转悲的过渡文字则相当突兀甚至不舍情理。与《神女赋》人称所指的变化相似,《洛神赋》中创作者与抒情者具有重合和分离的两面,重合时“余”、“吾”指曹植,洛神为爱情寄托对象;分离时曹植以洛神自喻,“余”暗喻政治寄托对象。《洛神赋》通过混合运用人称所指的变化来悼念妻子崔氏及父亲曹操,表达爱情希望及政治理想的两重幻灭之感。爱情和政治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具有互斥性、相济性、整合性三个基本特征。两者一为表,一为里;一为主,一为辅;一为正面,一为侧面;一为直接,一为间接;一为文学性之表现,一为政治性之表现;一为艺术价值所在,一为思想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浅谈藏族服饰艺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服饰在民族学、考古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藏族服饰的形成过程、发展演变、艺术风格、特点、各居住区域之间的异同等各种情况。对于研究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詹姆斯·邦德007系列首发60周年。在中’国文化里,60年是一个甲子。人如果活到60岁,多半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传奇特工邦德的60岁依旧多姿多彩——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跟英国女王女王搭档了一把。明年,邦德还会有一部新片上映。邦德的魅力在于永远定格在自己最精彩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李水城 《四川文物》2020,(4):93-100
短柄石棒的分布西起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流域,东至米奴辛斯克盆地,北抵森林草原,南达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棒首主要雕刻马头、人头和公羊头。这个共有的文化习俗显示出,在这一广阔区域的不同族群(考古学文化)有较密切的交往。相较各地石棒出现的时间,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石棒出现时间稍早,进而影响到南西伯利亚和新疆北部。鉴于圆雕马头石棒主要出自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流域,推测这一文化特质的出现与东欧草原的居民向乌拉尔山以东迁徙殖民有关,并将"马崇拜"习俗引入西伯利亚。短柄石棒的功能有可能为萨满的施法器具,也有可能作为氏族首领的权力象征。  相似文献   

5.
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罗布人服饰一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另一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着装习俗。透过罗布人服饰文化的表象,可以窥见罗布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适应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人文特征和历史文化等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6.
<正>东周晋阳城是中国北方东周时期的一座重要城市。首见于《春秋经》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其后,赵襄子奔保,智伯水灌,赵韩魏联合灭智伯而三分其地。晋阳城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舞台上,波澜壮阔,好戏连台。时过境迁,有关晋阳城城市布局建制的资料、遗迹湮灭殆尽。本文依据有限资料,结合考古调查对东周晋阳城的建制试做蠡测。最早提到春秋晋阳城城建规模的是唐《元和郡县图志》。其在记述唐太原府城内各宫城布局  相似文献   

7.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商代化,与以四川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商代化,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种化的异同关系在两地人们所穿这的服饰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殷墟玉石人俑所反映的中原商代服饰的总特征是,交领右衽(平民为直领对襟),簪发戴笄,有佩有饰,冠履齐全。式样繁多,贵贱有别。一幅上国衣冠形象,此可以称为后世华夏服饰制度的滥觞。从三星堆青铜人像可知,三星堆先民服饰大致接受了中原化的影响呈现出冕服、礼服的特点,有冕冠、有深衣,还有章纹与芾等;但又显示出与中原化判然有别的个性,即左衽、窄袖,有衣尾(燕尾),凫冠,这当是巴蜀地区古代土化的典型服饰风格。  相似文献   

8.
工布女帽 工布女帽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圆筒形,边上镶彩缎并用绸缎镶有起伏的三角纹路另一种上部为圆筒形,帽沿燕尾形,均镶彩缎。这种燕尾帽戴法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巴河以东的工布地区燕尾朝左或右,巴河以西的工布地区燕尾朝后。另一种说法是燕尾朝后表示已婚,朝左右表示未婚,戴圆筒帽的则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分析《宋史》、《辽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中武职之冠的金银装饰工艺,揭示武职之冠的主体并非黄金制品。其次通过分析西夏《比丘像》与榆林第29窟中供养人服饰色彩、纹样的不同,确定《比丘像》中男供养人为皇室成员。另外通过宋夏墓的石像造型对比,确定黑龙贵地区出土拄剑盔甲武士像为镇墓将军,并为持斧武士身份的确定指明方向。最后厘清西夏的尖耳黑帽是一种既可以搭配公服,也可以搭配甲衣的冠饰。  相似文献   

10.
苗族服饰     
《文史月刊》2010,(6):F0002-F0002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林健 《陇右文博》2007,(2):25-30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成为中西交流的通道。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秦安、天水、庆城、山丹发现许多三彩、石雕和青铜质地的胡人俑。他们大多衣着华丽,特色鲜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胡人特色鲜明的服装,丰富、充实了现有唐代胡服的资料。作者根据文献、考古和石窟壁画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考辨。  相似文献   

12.
朱晓琴 《丝绸之路》2011,(24):32-33
服饰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服饰方面也与前朝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从官服、世庶服饰等方面对南朝服饰文化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金代作为女真族后裔,其民族发展几经变迁,其生存方式、服饰变化,在融合了其他民族发展的元素之后,仍然能够体现其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晨 《湖南文史》2009,(11):36-36
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aya)。  相似文献   

16.
金代作为女真族后裔,其民族发展几经变迁,其生存方式、服饰变化,在融合了其他民族发展的元素之后,仍然能够体现其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展忠宇 《沧桑》2013,(5):9-11
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多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各自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社会成员个人装扮的等级制度。各种文献和绘画,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服饰实物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但近年来学者们多重视社会上层阶级的服饰研究,平民服饰研究多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出现在这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本人认为平民服饰在中国服饰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比贵族服饰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明代处于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加之其史料文献丰富便于研究,因此研究明代平民服饰,并探讨其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士人服饰、庶人服饰和民间女子服饰三大类来探讨明代民间服饰。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特性、习俗的同时,也受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长处,逐步发展成熟。元代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期。本文对元代蒙古族的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