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伟 《神州》2012,(23):47-47
莲花落是华北地区一项农民为庆祝丰收节庆的文化活动,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正>"正月十五雪打灯"。2007年的元宵节验证了这句老话。带着编纂《中华舞蹈志》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状调查》的任务,我们一行四人正月十五冒雪来到宁安市观看宁安市第二十四届秧歌比赛。比赛在大雪纷飞稍带着几分春雨的陪衬下,拉开了帷幕。这是宁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农业银行独家赞助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3.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4):41-44
陕北秧歌剧 地方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而得名。 陕北秧歌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以群众性的歌舞表演为主;小场秧歌以纯舞性的踢场子为主,常与竹马、早船、狮子、高跷、二人台等形式组成演出。唱词多为四句一联,后两句由秧歌队帮腔咏唱。唱腔在传统秧歌调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歌、迷胡、碗碗腔、道情等多种唱腔创造而成。  相似文献   

4.
正在河北邯郸的太行山区,有一个叫固义的村子。从外表看,这个3000多口人的村子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这里却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久负盛名的传统习俗:捉黄鬼。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全村老少全部出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捉黄鬼》的傩戏拉开帷幕。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把人们带进一个散发着古文化韵味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5.
江沛  薛云 《安徽史学》2022,(2):89-97
学界对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认识,至今大多聚焦于秧歌剧本的改造及其工具性价值上,对从城市走出、粗具现代艺术修养的秧歌改造者的思想转变、认知变化、情感起伏关注不够。其实,陕北秧歌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民间舞台到政治舞台的华丽转身,秧歌改造者为适应乡土环境和以边区政治文化要求所做的创作转向至为关键。在整风要求、下乡经历和战争与革命动员需求等因素影响下,秧歌改造者通过其现代艺术修养提升了秧歌表演中的民间艺术水准,增强了战争与革命动员的宣传水平,同时也接受了面向工农兵进行文艺创作的新立场和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既升华了民间秧歌,也塑造了秧歌改造者,是中共政治文化与民间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极佳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6.
亮点     
《世界遗产》2012,(3):13-13
海城高跷秧歌:舞出雄劲东北风 辽宁海域高跷秧歌是生动、丰富的民间艺术。历经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从最初的唱秧歌、扭秧歌发展成今天的海城高跷秧歌。激昂的锣鼓声一响,高跷艺人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就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爆热烈,时而即兴狂野。  相似文献   

7.
<正>在河北邯郸的太行山区,有一个叫固义的村子。从外表看,这个3000多口人的村子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这里却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久负盛名的传统习俗:捉黄鬼。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全村老少全部出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捉黄鬼》的傩戏拉开帷幕。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把人们带进一个散发着古文化韵味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8.
泽州秧歌 也叫“高平秧歌”,因其流行于泽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又称“州腔秧歌”;又因仅以梆、板击节,无丝弦伴奏,故亦称“干板秧歌”。形成于同治初年以前,是由“地摊说唱”搬上戏曲舞台的。1945年,高平县成立秧歌剧团,排演《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王和尚卖妻》等现代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壶关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同治四年曾被禁演。清光绪末年,壶关石坡、川底、西关壁等十多个村组织秧歌班社,将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9.
高启新 《收藏家》2007,(5):59-66
“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意盎然又一年。张灯结彩的喜庆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一场以历代名家楹联为主题的展览在温州博物馆拉开帷幕,为新春佳节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0.
“千门万户槌槌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意盎然又一年。张灯结彩的喜庆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一场以历代名家楹联为主题的展览在温州博物馆拉开帷幕,为新春佳节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一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秧歌大省,文章借助“口头程式理论”,以《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收集的秧歌词为对象,对浙江秧歌词作一文本分析,以解释浙江秧歌创作的规律,提供理解浙江秧歌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宿珈毓 《神州》2013,(35):236-236
东北秧歌一直以幽默风趣和火辣热情闻名全国,经过时代的发展到现在,东北秧歌更是风格独具,形式诙谐,将东北人淳朴的本质和性格发挥的几近完美。我们在分析东北秧歌已具有的特点方面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时代变化历程和舞蹈作品的研究,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的影响。恰到好处的处理生活元素和节奏,以及推陈出现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东北秧歌的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江南水乡,水田秧歌,历史悠长,岁月悠悠,至今难忘。故乡的秧歌,不是在舞台,不是穿红着绿,甩着红绸,迈着轻盈的舞步,扭着腰肢出现在大街、广场上。它的舞台却是在广阔的水粼粼的绿色秧田里。每年的“芒种”季节,正是江南农家“抢了麦场又栽秧”的时光,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里,人们卷着袖子,露着腿儿,一面在田里插秧,一面放声歌唱:  相似文献   

14.
“秧歌只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这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不一定对。地处江南水乡的江苏金坛市谈庄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传统秧歌与花灯相结合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盛行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只是在其后的岁月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销声匿迹。那么,谈庄秧歌灯是如何幸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15.
筱筠 《中国土族》2017,(1):15-16
在我省农村,素有“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说法.新春,各地的社火演出队浩浩荡荡,喜庆出行,村庄、集镇,甚至城市街道异常热闹红火,正月这几天因此便成了热闹非凡的“狂欢节”,而流行于河湟地区的黑社火,别具韵味. “灯官老爷”把福送,刘海撒金钱、一年好运到,旱船、花轿闹新春……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上沙沟村,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起就开始热热闹闹耍社火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农闲时期的上沙沟人,通过正月里这一场场热闹的社火,表达着自己心中最质朴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高志奇  闫莉莉 《沧桑》2013,(4):108-110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陕北秧歌的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17.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激烈战斗,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美军出动了3000多架次飞机,投掷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1万多枚,大口径炮弹200多万发,将整个山头削低了2米,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2007,(7):59-61
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 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20.
在泰山和徂徕山之间,有一座横跨汶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旧县大桥。大桥的西岸是泰山区邱家店镇的南旧县村,大桥的东岸是岱岳区徂徕镇的孙家疃村。在这个大桥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桥上来回走动,去年,泰安市泰山区正式将这项爬桥活动命名为“旧县爬桥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