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狮子通常是在夜间大开杀戒,至少也是在黎明和黄昏的凉爽时辰里狩猎,但生活在杜巴平原上的狮子却要等到正午的热浪攀升到50摄氏度时,才开始悄然逼近猎物。这只是它们众多罕见的特征之一,它们和一群非洲水牛共同生活在奥卡万戈三角洲一个沼泽密布的小岛上,过从甚密。这个狮群名叫“沙罗狮群”,群中的九只母狮极少让水牛群走出视线,它们无须动用母狮惯常的潜行伎俩,就能袭击这座现成的肉库。  相似文献   

2.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出成都北门50公里,便到达千里沱江第一镇金堂县赵镇。赵镇是毗河、北河、中河三江汇合处,是沱江的起始港,历史上帆舸如林,是四川有名的四大水码头之一。从赵镇乘船东下,穿朝滩桥,过蟠龙山,经星星滩、狮子沱约20余里水路后,便进入风光绮丽的沱江小三峡了。  相似文献   

4.
<正>鲁阿哈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中西部,原始蛮荒,人迹罕至,占地2200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野生狮子栖息地之一。据估计,鲁阿哈大约生活着30多个狮群,近500只狮子。我作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名员工,因工作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先后数十次前往鲁阿哈,对鲁阿哈"姆瓦古西"狮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密切跟踪、观察了它们的生活,目睹了这个狮群的一系列变迁,对狮子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姆瓦古西河是大鲁阿哈河的一条支流。这个狮群占据着河边富饶的方圆40平方公里的领地,因此得名姆瓦古西狮群。2011年6月,当我第一次见到它们时,一共有12只狮子——5只成年雌狮,7只幼狮。其中2只年长雌狮为主导,另外3只雌狮是它俩的女儿。狮群中雌狮们以  相似文献   

5.
周星 《民俗研究》2002,2(1):106-114
在台湾本岛的一些地方,还有在与福建厦门盈盈一水相连的大小金门岛上,存在着独特的“风狮爷”信仰。其实,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间也有不少涉及风狮爷的俗信。从风狮爷俗信的分布看,台湾及金门和大陆的闽南原本就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圈。无独有偶,在日本南端的冲绳群岛,也有一种和风狮爷颇为类似的民间习俗,日语称为“屋根狮子”,翻译成汉语即“屋顶狮子”。分析风狮爷及相关俗信,对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间风狮爷俗信的复杂性,理解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各自的特征及彼此的异同,这也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中日两国民间信仰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民间文化逻辑上的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春节期间,鹤庆境内有玩狮灯的活动,当地叫“耍狮子”。狮子头用篾骨和彩纸裱扎而成,狮衣用布亲底,上缀黄绿二色麻丝装饰。演狮的两个演员藏在狮衣内,另有一个演员扮演“喜神”,他头戴满脸堆笑的假面具,上穿白色对襟短衣,外罩白羊皮褂,腰系大红绸带,下穿黑色宽口裤,脚蹬麻草鞋,手舞一根牛尾,偕同舞狮演员互相配合,表演各种精彩动作。外地狮舞多是地面表演,唯鹤庆狮灯在高空表演,  相似文献   

7.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8.
对霍童文化的认识,始于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线狮表演主要通过艺人对线狮头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动和操纵来表现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当地人称之为“打狮”。霍童线狮是一种全国罕见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5年夏天,柘荣建县60周年的时候,各地应邀前来表演献艺的民间艺术项目中,最有表现力、最有观众缘的就是霍童线狮。  相似文献   

9.
溯微 《神州民俗》2006,(12):46-48
图解:狮,哺乳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中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一一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相似文献   

10.
沙罗狮群与众不同,通常在正午热浪袭人的时候对猎物痛下杀手。它们更具王者风范,狩猎时甚至无须动用惯常手段,就能将猎物一击而中。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每天都上演着狮子与猎物之间惊心动魄的死亡之舞。  相似文献   

11.
王长启 《丝绸之路》2013,(23):66-69
◆骑狮带鹰拴马桩 通高210.5厘米,桩截面25×25厘米。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圆顶帽,后留长辫,留八字胡须,嘴带微笑,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身前倾,左肩落一鹰,双手紧抓狮耳,欲赶狮子起立奔跑。似看到了前方有新的猎物,放鹰捕捉。狮子粗眉凸起,大眼睁开,如意形高鼻,呲牙咧嘴,  相似文献   

12.
王轶鸿 《文物世界》2013,(6):40-42,54
中国不产狮子,汉武帝通西域之后,中国和西域诸国开始有了交往,当时西域诸国把狮子作为贡奉的礼品,带到中国。关于狮子明确的文献记载,最早的见于东汉时期的《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厨宾同,而有桃拔、师子(后改师为狮)、犀牛。”  相似文献   

13.
贾璞 《文物世界》2012,(5):42-46
一、对狮子的最早认识狮子是最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之一。狮子体形硕大,头部宽阔,鼻骨较长,鼻头呈黑色。耳朵较短,近圆形。四肢强壮,爪子较宽,尾巴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毛发较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鬃毛,称作“狮鬃”,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雄狮猎物前和黎明起身前往往大声吼叫,这就是著名的狮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南京市玄武湖唐家山明墓中出土了一套玉带板(图版七),共20块。其中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桃形6块,圭形獭尾2块。带板为白玉制成,玉质较细腻,其中“三台”、“六桃”、“辅弼”等11块因受沁整体或局部呈现灰白色。采用留边渐减地的雕琢方法浮雕“胡人戏狮”(又称“狮蛮纹”)的主题纹样。胡人头戴尖帽,着短衣短靴,戏狮者均手牵绳索,狮子瞋目露齿,腾挪跳跃,与人物互相顾盼,构图饱满匀称。20块带板上雕刻的具体纹样各不相同,其中长方形带板和桃形带板均为一人一狮,长方形带板长6.8-6.9厘米,宽4.2-4.4厘米,其中有5块为人左狮右(图版七),3块为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晋祠16对狮子的大致介绍,初步了解晋祠铁狮、石狮的形象特点,让更多人了解晋祠,了解晋祠的狮文化。  相似文献   

16.
赵捷 《旅游》1995,(11)
浙江瑞安仙岩山梅雨潭是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在《温州的踪迹·绿》中所描绘的风景胜地,多年以后,我踏上了这片绿地。 小汽轮在江南水乡的河道中行驶,只见两岸新房毗连,田野一片新绿。从城镇出发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仙岩山。仙岩群峰,像一群聚集在草原深处的巨狮、大象。这里有十座峰峦,号为“九狮一象”。远远望去,这九狮一象,好似在相转、相扑、相嬉、相偎,形象雄伟,神态逼真。前侧“雄狮”头部朝天昂起,那片茂密的草木,宛若是它直竖的鬃毛,在护卫着同类;后侧“雌狮”,低首缓步,悠闲文静;左侧“吼狮”,峥嵘险峻,仿佛在扑腾跳跃,传来阵阵吼声;右侧“无毛狮”,几近光秃。还有数只“幼狮”,有的像  相似文献   

17.
狮子入华考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乾坤 《旅游》2004,(2):25-27
我在长江的支流——沱江边长大,小时候常和朋友们一道去江边钓鱼捉虾,每个周末最兴奋的事就是母亲将父亲钓回来的鱼烹得香喷喷地端上桌的那一刻。不过自从离开老家独自谋生以后,就只有在梦中时时怀念那条大江和江边的乐趣。这个梦想了多年的愿望直到2003年的10月,我来到宜宾的李庄后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徽州滩,位于南京河西下圩村西侧,因地处江边,旧时居民多以经营木材的徽州商人为主,故称"徽州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徽州滩乃是上新河一带安徽人做木材买卖的经营地,这里大多数居民讲皖南话,他们将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及安徽的木材买来,水运至南京,堆积于徽州滩,再批发或零售给南京城的房产商或家具商。那时,城里人到徽州滩买木材喜欢兼看另一个特有景观"水上流动人家"。  相似文献   

20.
康熙年间,葡萄牙为了使清廷解禁对澳门贸易的封锁政策,派遣使团向清廷进献狮子。当时的中国文人、官员对葡萄牙献狮事件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并将葡萄牙献狮的意义提高到政治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葡人献狮事件逐渐模糊起来,清代文人们开始以一种传统的文化想象来重新建构这一事件。在以后的清代文献记载中,献狮这一历史事件竟然变成传说、轶事而失其真,以致最终被湮没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