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社刚  赵昂 《丝绸之路》2011,(24):88-90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藏品的集合体。加强藏品研究,对于提升陈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确保陈列选题的可行性和确保陈列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确保陈列展示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侯春燕 《中原文物》2012,(1):103-107
借鉴史料与史学的关系理论来思考藏品与陈列问题,或可有利于博物馆界问题意识的强化和理论品位的提升,从而将相关问题的研究引向系统和深入。陈列本质上是一种意义重构的过程,理想的陈列应该是使藏品的自我解释与陈列的外在解释相得益彰。陈列设计者应该在整体历史观念的统摄下,将那些承载着片段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藏品进行正确解读和定位,并引发观众对基本完整的历史事件的理解。为了从不同侧面令人信服地展示历史风貌,扩大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和遴选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藏品鉴定工作刍议常素霞众所周知,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多少、优劣,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陈列、宣传、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其中藏品的质量更为人瞩目,可谓是博物馆地位高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当今世界凡属第一流...  相似文献   

4.
王放 《北方文物》2011,(2):104-106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既是一个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的话题,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产品经营收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其依托文物藏品、陈列展示推  相似文献   

5.
于萍 《丝绸之路》2011,(24):91-93
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藏品的多少,关键在于文物藏品利用率的高低,即"藏以致用"的社会理念是否得到充分贯彻。博物馆是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场所,是人类知识的储存机构。展示博物馆历史文物精品,宣传人类文明进步,提升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博物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进程中的主要任务。甘肃省博物馆以丰富的文物藏品,极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服饰类藏品是传统陈列中最难以展示的一类藏品,亟待引入数字手段,以便更好地保护、展示和研究藏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建虚拟服饰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的局限性,扩展服饰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的拓展其功能,以便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对江浙沪地区民族服饰博物馆现状的考察需要从我国民族服饰特征、数字化展示现状、未来展示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这样的考察研究有利于民族服饰博物馆积极有效地解决未来生存问题,对加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博物馆是通过展出实物向观众实施教育的场所。在参观人次数(参观率)和参观质量两种量与质的作用下,最终体现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博物馆是藏品、陈列展览、观众活动的载体;藏品是观众参观的对象;陈列展览则是沟通观众与藏品之间的媒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实物教育的有机整体。除此之外,博物馆通过出版书刊、摄录影视资料、撰写文章、作学术报告等手段,也能把藏品及相应的知识内容介绍给社会,也能产生社会效益,但与陈列展览相比,这些都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我们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要抓提高参  相似文献   

8.
浅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龚德才博物馆的藏品在陈列过程中的保护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物藏品在陈列过程中,外界的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微尘和有害气体)都会发生改变,容易对藏品造成损伤或损坏。怎样防止文物藏品在陈列展出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是围绕着藏品、展示、研究这三项基本工作展开的,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收藏、研究、陈列、宣传、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基层博物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保管藏品,收集文物标本,但现状令人堪忧,急需建立完善的藏品整理和管理制度。学术研究和展品陈列为基层博物馆重要的职责。应通过学习把研究水平提高,开创特色展览。  相似文献   

11.
基层博物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保管藏品,收集文物标本,但现状令人堪忧,急需建立完善的藏品整理和管理制度。学术研究和展品陈列为基层博物馆重要的职责。应通过学习把研究水平提高,开创特色展览。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结合这一主题,专家们围绕博物馆收藏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新视角、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博物馆观众研究、博物馆教育推广与公众服务、博物馆库房开放、博物馆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多渠道服务公众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创新理念、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围绕博物馆的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中的基础——馆藏结构建设问题,一直是被我们认识片面或所忽视的问题。博物馆的馆藏结构建设如何,是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陈列展览的关键,是博物馆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博物馆事业建设成就好坏的一个方面的标志。我把博物馆馆藏结构建设问题提到如此高的程度来认识,并非有点小题大作,因为博物馆的馆藏结构,确实象一把无形的手在左右着博物馆职能的发挥,我们在博物馆的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项业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诸如文物藏品不全、有关资料、档案、照片不全等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也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又不尽相同,在过去发表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中小型博物馆一般是指相对于省级、国家级博物馆而言的市、县级博物馆。因其条件所限,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数量、场馆面积、资金、人力、科研、展示等诸方面与大型博物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科学研究、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受到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基本上都是采取文物与图文解说相结合的形式。随着现代技术在陈列中的不断渗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已成为搏物馆陈列展示的重要手段,并作为现代化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被普遍关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应用最广泛、最大众化的,早在30年代就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博物馆的展示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一向沉闷死板的博物馆陈列增添了一层活泼艳丽的色彩。随着多媒体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精良。多媒体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大致有:音频技术、影像技术、多媒体场景合成技术、多媒体触摸屏技术、多媒体网络展示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朱薇 《丝绸之路》2009,(12):88-89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展示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社会功能。博物馆、纪念馆藏品珍贵、数量多,应用藏品档案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不仅是藏品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庞任隆 《文博》2014,(4):89-91
博物馆是保存过去,传达历史的机构,如何保护好展示好藏品文物,尤其是泥质陶类文物的保护展示和阐释,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三年多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馆藏秦封泥保护展示的实践与观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当代博物馆的陈列管理和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静 《文物世界》2006,(4):50-52
博物馆作为“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可以有效地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所服务。我国目前有2000多座博物馆,藏品达1200万件。这些藏品就是博物馆丰富的化资源,怎样有效地挖掘物资源、利用物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博物馆已经逐步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工作中来。建立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工作者在各项业务工作及科研活动中.都会自然形成各种业务文件材料.如:征集工作的原始记录、调查发掘记录、动植物及自然标本采集的田野记录、文物标本的鉴定报告、藏品编目卡、藏品档案、文物帐册、动物系谱卡片、饲养人观察记录、动物病历、文物普查记录、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文物毁前修前照片及图纸、陈列展览计划、陈列资料汇编(开放后陈列内容和形式的全部资料)、陈列展览使用文献参考资料汇编、陈列展览引用资料出处记录、讲解词、观众意见、文物保护研究记录、库房温湿度记录、工作日记、统计资料、规划计划总结、规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二、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示方式及内容上的不同;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