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2.
正张之洞(1837—1909)曾对清末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孙中山称他为"不言革命的革命者"。毛泽东说:"提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办实业,筑铁路,抓教育,建新军等,成就卓著。同时,他的"负债"也是人尽皆知,甚至为此深受世人诟病。这些债务有向洋行、票号、各级官府衙门等所借,也有向私人借得。但无论于公于私,借多借少,张之洞向来规规矩矩写下字据,约定还款期限,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显赫的身份,总能屡借屡得。张之洞这封信札就是其向友人借款的一个凭据。  相似文献   

3.
《輶轩语》为近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之洞所撰。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此书是为诸生、学僮"举业"而作,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先行后文,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其书名之所以叫"輶轩语",是"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此书集中体现了张之洞早期德育为体,智育为用,恶公羊,兼汉宋,以及"经世""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之万之最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河北省南皮县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114名状元,张之万是河北省4名状元之一。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关于研究张之洞的书籍和文章较多,知之者较多;而关于张之万的则较少。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万堪称为中国之最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扼要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弁言张之万和张之洞兄弟二人在晚清同为宰相,世所罕见,张之洞的史料留存较多,而关于张之万的则较少,然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万,字子青,河北省南皮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这一科举考试中还有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中进士,故此丁未科考后来成了我国  相似文献   

6.
一、出生在战争年代我的祖籍是河北省宁晋县张家庄。离张家庄25里有一古代建筑"赵州桥"。儿时听母亲给我念民谣:赵州桥鲁班修,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宁晋县还出了一个名人叫张之洞。张之洞曾做过慈禧太后的军机大臣和两广总督等高官。父亲给我讲过,张之洞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十岁时去考秀才,识破了考官的戏弄,以他  相似文献   

7.
正张之洞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他书学苏东坡兼习米、蔡,善用侧锋,笔意开张,大气遒劲。但其篆书未见遗存。十年前,南皮一收藏者有幸收得王侣樵墓志铭民国拓片一枚,乌金拓,属南皮张之洞撰文并篆盖,武进屠寄书丹。2017年春机缘巧合又得墓志铭铭盖拓片,使其"阴阳"合璧,为德高者延续一段百年传说。该石刻当为张之洞篆书存世孤品。何人墓志铭得以惊动晚清重臣张之洞撰文并篆盖?他就是王国均,字侣樵,一字月坡,号也园,别号兰根道人,官州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湖广总督张之洞对修筑粤汉铁路的态度经过了从"稍缓筹办"到"速办"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一、<张香涛诗稿>是张之洞的手稿 山东省图书馆藏<张香涛诗稿>(下文简称"诗稿")稿本一册,不分卷,无总目.从其版式特点、所收诗文及其中的跋语诸方面来看,属之张之洞的手稿无疑.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黎仁凯乔丽荣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研究是令人瞩目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自80年代中期至今,是张之洞研究走向繁荣的时期,研究向纵深发展,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现将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作一概述。一、张之洞的洋务思想1....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欧阳跃峰近年来,人们对于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多所论述,但仍有失之偏颇之处。本文力图说明:由清流派到洋务派,张之洞的思想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并拟概略地勾勒出张之洞洋务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早期属于清流派,但不是顽固派张之洞早期属于清...  相似文献   

12.
张天漫 《文物春秋》2014,(2):62-64,76
本文刊发了一件晚清重臣张之洞致吴大潋的信札,它不仅是研究张之洞和晚清史的珍贵历史资料,亦是张之洞的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3.
《书目答问》一书,从晚清至民国不断翻刻再版,迄今仍是研习中国学术的重要书籍。但其编撰刊刻的初衷,既往认知与张之洞的本意有所出入。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因"职司所在",组织编撰与刊刻《书目答问》,不仅借此调整与改变以往学政衡文校士与教士的方式,"更有深意"在于劝勉士绅刊刻书籍,以文治润色中兴,积极应对晚清大变局。然而,张之洞晚年言论与其初衷相悖,加上门人的吹捧,其后,《书目答问》越来越像是版本目录学著述,而其本意及对晚清文教事业的影响反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晚清风云人物张之洞,不仅在错综复杂的时代打上了自己形象的烙印,而且留下了浩繁的著述资料。整理张之洞的著述,成为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最早整理张之洞著述的,当推光绪五年(1870年)在贵阳校勘《书目答问》、《轩语》等书的王秉恩。不过,那只是整理其著述的一部分。全面整理张之洞著述,编纂全集,还是在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去世之后才开始的,距今已有九十年了。九十年来,编校张之洞全集的活动有五次。笔者试以编校《张之洞全集》时所看到的资料,略述其整理历程,以了解其成就与特点,作为今后整理工作的借鉴。一、军路蓝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刊发了一件晚清重臣张之洞致吴大澂的信札,它不仅是研究张之洞和晚清史的珍贵历史资料,亦是张之洞的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6.
孔祥吉先生在《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被慈禧召见时曾主张立即实行立宪政治,并认为张是敦促慈禧推行立宪政治的重要人物。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从张之洞平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来看,他一向圆滑佞巧,不太可能与慈禧大唱反调。因此,该文的史料来源《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一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从张之洞对立宪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始终持一种消极保守的态度,不太可能发生突变。孔先生认为张之洞对开设议院持积极态度的另一重要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奕劻向慈禧呈递的一条密折,然而细察该密折的内容,张之洞并未主张速开议院。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张之洞乃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从此,张之洞踏上了治鄂兴汉之旅,迈向其一生事业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怪杰"辜鸿铭祖籍福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10岁那年随义父布朗去英国读书,曾先后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工科文凭。回国后,他充当张之洞幕僚20多年。辜鸿铭虽然学贯中西,喝过洋墨水,却不觉得外国月亮特别圆,反之,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时,他说:"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欠博大,既博大而又精深者,其惟中国乎!"洋务重臣张之洞看中其才,召为洋文案(外文秘书)。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文史月刊》2014,(5):22-22
清朝后期,梁启超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梁启超到广州后,张之洞差人将一上联送于梁启超。联文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来讲,学术界对于张之洞的研究很多,且颇有成效。诸多学者对张之洞的相关问题研究各有侧重。总体来说,张之洞对近代化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基本认同:比如其推动教育近代化广为人知,在武汉地区推行经济、军事等为武昌起义提供坚实的基础等。一、关于张之洞其人的综合性研究关于张之洞其人综合性研究主要有:冯天瑜,何晓明,黎仁凯、钟康模等等,各有侧重。如黎仁凯先生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从清流派到洋务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