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3,(1):127
尊敬的各位领导:《攀登》杂志(汉文版)是由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和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理论期刊,是中国共产党类、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本刊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的研究,更重视应用理论、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了进一步配合省委、省政府治青理政的总体战略以及"十二五"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施,更好地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服务,我刊拟设"党政干部论坛"专栏,刊  相似文献   

2.
黎丹是青海民国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为割据青海的军阀马麒"智囊团"首脑。出任过西宁道尹、省政府秘书等要职。黎丹在官居青海的数十年中,为经营、开发青海做出了贡献,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陲社会安定做出了努力,尤其在倡导青海地方文化教育、推动汉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业绩卓著。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记者 郭晓芸)近日,杨生顺《河湟"花儿"综论》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杨生顺,青海开放大学副教授,青海花儿研究会秘书长.20年来,他深入西北、江南与江淮,深度调研访谈,搜集、整理、研究"花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主持完成青海社科规划项目"基于青海生态文化建设背景下'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攀登》2014,(1)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写照。"两弹一星"精神对青海有着特别的意义,进入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的青海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青海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韧、自信、实干、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青海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在青海大地的具体展现,是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夺取"双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探究新青海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及时代价值,既是着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青海同全国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筑新时代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激发建设新青海精神动力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6.
曹萍 《攀登》2013,(2):1-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青海"两新"目标和"三区"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4,(6):47-54
青海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意见》。"三基"建设成为青海探索治青理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青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确保长治久安,建设法治青海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实践创新;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略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路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书写社会治理的"青海故事"。本文根据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梳理了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金菊花 《攀登》2009,28(4):104-105
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是全体公民的权利。但目前青海农牧区图书馆建设及其服务工作不能满足青海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建设,更好地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21,(1)
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青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本文围绕"十四五"期间青海如何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四条主攻方向和战线,即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五国和湄公河五国,并分析了青海的优势条件,阐述了开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5,(4)
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国家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战略为促进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助"点—轴"理论,在分析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模式的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旅游开发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丁忠兵 《攀登》2009,28(6):77-81
为支持青海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本文在对青海民营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理顺体制机制、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股权融资、推进企业整合、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桂荣 《攀登》2015,(3):138-14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展示平台,是城市名片,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与文化服务机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加快城乡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作用。青海省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同时,需要重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推进青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青海城乡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青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缩短青海与其他省区发展的差距,提升青海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4.
阿朝东 《文博》2010,(3):72-76
青海位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等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出土了大量的隋唐时期联珠纹饰样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萨珊联珠纹在青海地区的流行,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亚文化在青海的传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的发展、延伸,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研究地域性传统文化,吸纳  其优秀成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研究青海传统文化之特征、特质、转型问题,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海地域文化,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研究了青海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特质及其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贾伟  李臣玲 《攀登》2016,(4):77-82
青海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三一"总体要求,其中,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基于此,本文从历史上青海省最为著名的小高陵村及其小高陵精神为田野调查的切入点,梳理了小高陵精神形成的历史,讨论了小高陵精神时代价值,挖掘其所蕴含的青海精神,认为小高陵精神诠释了"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柳春诚 《攀登》2007,26(4):208-209
本文通过对青海文物"日月舞人"、画像砖、"玉兔"棺板彩画与大量史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指出它们均属青海古代民族对"月亮"崇拜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8.
吕霞 《中国土族》2001,(4):27-29
古老的黄河,自茫茫雪原、皑皑群山深处奔涌而来,在她湛蓝的身影即将揖别故乡青海,远离青藏高原之际,却在青海东部与甘肃交接的地方拐了一个温柔的湾,冲积出了一片富饶的河谷,给青海留下了一块"千家门巷皆铺锦,十里园林尽罩烟"的美丽土地,这就是有"小江南"之称的民和土族聚居区--三川.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7,(4)
青海藏区公共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行政权力的推动,"送文化"成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典型特征,市场在公共治理框架下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文化事业体制的改革还滞后于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基于此,青海藏区公共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7,(2)
追溯青海的红色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地区,广大红军指战员以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和不可磨灭的革命斗志,在青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留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留下了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在班玛的伟大精神,是铸就新青海精神高地、建设民族团结先进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海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