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从时代背景上鉴定 布币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这一点没有疑问,春秋时期布币广为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使用的货币。布币实际是铲子的形状。布币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尖足布、体形较长的殊布等。  相似文献   

2.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3.
<正>战国时期,经济军事都较弱的燕国,在铸行货币方面却独据特色。除了刀币、布币、圆钱种类齐全,铸币数量极大之外,还曾铸有铅质货币,这在当时的诸国中也是独有的,并且也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铅质货币。燕国铅质铸币,是燕国钱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先秦货币中的一个特例。对于研究先秦,特别是燕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钱币文化特色、冶金铸造技术、地域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孔布是我国战国时期颇为独特的一种青铜铸币。近年来,考古、钱币、历史学界对三孔布的国别、铸行时间、币制单位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在诸专家学者对三孔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三孔布币文与铸造国别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中、北部的韩、赵、魏、齐、燕诸侯国及周王畿所铸行的货币,多以地名为币文,这一现象成为我们今天判别战国货币国别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探讨三孔布的国别问题时,多以其面文所示地名为据。  相似文献   

5.
刀布币并行流通现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诸侯国之间货币流通领域中的一个较普遍而且较复杂的货币流通现象。分别产生于农耕文化区内的布币与游牧文化区内的刀币,为何出现并行流通现象呢?刀布币并行流通现象产生于何时、何地?刀布币并行流通对我国先秦金属铸币的演变、发展以及对有关诸侯国的经济发展又起过何种作用呢?豆.刀布币最早出现并行流通的时间王话挂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根据近代刀布币同在原燕国境内出土的记录以及燕国在战国时期除主要铸行刀币之外,在战国晚期也铸行过布币的史实,提出了“燕赵二地…  相似文献   

6.
河北昌黎出土燕国货币简述石守仁王恩林建国以来,在昌黎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燕国货币,达400多斤。其中以磬折“”字刀为最多,其次为弧背“”字刀,有少量的布币出土。一、昌黎发现战国燕币记事1969年,龙家店镇邵念坨村农民在村南50米处平整土地时,...  相似文献   

7.
山西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主要活动地区,留存在山西各地的三晋布币特别多。1958年在侯马东周遗址出土了一批空首耸肩尖足大布,其大多数是无文的,有文的只有几枚。同地还发现有铸造空首布的陶范。这批空首布的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其它地区尚未发现有空首布出土。建国以来,山西各地大量出土的布币是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币。其中包括有尖足、圆足、方足等不同形制。平首布币的币面上,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的平首金属货币中有一种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尚忻”^[1]、背文“七偵”^[2]:与之相关的还有被称为“连布”的布币.面文为“四比尚忻”,分别见于《货系》4175——4184、4185——4187号。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这两种货币是楚国在战国晚期铸造的货币,但是对于币文中的“(十斤)”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用△来代替)却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准备讨论这个字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1984年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双山乡龙潭时宋丈子庄农民宋荣,在自留地取土时,发现战国时期布币、刀币、圆钱共计30余公斤。这是一处用木质材料作藏具的窖藏。货币锈蚀严重,面文多已难辩。因挤压,大部分货币已残。这批货币已由县文保所收藏,现将清理后较完整并能辨释面文的介绍如下: 一、布币 出土20余枚。均为平首方足。布面自首至档均有一道凸起直纹。面文模铸地名。  相似文献   

10.
秦代货币考     
关于秦代货币,过去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秦始皇统一了全国货币,秦代的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此说似已成定论。笔者认为,秦代货币尚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例如,秦“半两”钱的出土较多地集中在陕西、四川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汉代铜钱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地发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怎样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货币呢?另外,如果纵向地考察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存在多种实物货币,两汉以至盛唐  相似文献   

11.
燕下都故城,是战国时期的名都之一。从故城遗址内各种规模宏大的手工业作坊区的发现来看,这里是当时燕国的手工业中心。燕下都遗址内大量燕国货币和铸币范的出土,充分反映了燕下都故城也是燕国货币的铸造中心。尤其是铸币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燕国货币的铸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根据燕下都遗址已出土的燕国布币铸范的材料,对有关“(?)”布的几个问题,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三晋锐角布中的涅金布当是韩国铸造的法定流通货币。公字布面文中的“公”为地名,其地在今郑韩故城附近;周涅金中的“周”,其地在今洛阳一带;垂字布的“垂”也是地名,在今荥阳附近。锐角布面文的地名都在今河南境内,这类布币当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铸币。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是我国金属铸币繁杂而昌盛时期。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货币,计有布币1029枚。其中平首平肩钱体轻薄的方足布31枚;平首圆肩厚重硕大的桥足布985枚;形状别致,布首有两尖角,跨部呈三角形的异形布13枚。另有刀币1枚方足布多为三晋铸币,且均有铸字,这些布币造型规整,钱文书法古朴雄厚,端庄秀美。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2,(3)
辽宁省朝阳县七道岭发现战国货币朝阳县七道岭最近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布币和刀币。这批文物是由朝阳县文物普查组于1961年8月发现的。发现地点在该县东南七十里七道岭公社洪家沟生产队西北塔山的土崖中。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三晋”布币中,有一种最常见的方足平阳布,不仅在当时“三晋”的主要地域今山西省境内大量出土,就是在原“三晋”范围以外亦时有出土,只是数量和山西相比较少。现就山西省为例,略谈有关方足平阳布的一些问题。自从1950年雁北文物勘查团在山西山阴县故驿村古城址发现布币以来,直至1982年,全省约有28个市、县共30余处出土各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钱币的国家。早在晚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关中、洛河等地区已经铸造仿天然海贝的铜贝,并且出现了仿自农具“钱”的原始布币。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异形布币两种:一种是殊布当圻背十货钱。一般长98mm,足宽35mm,重约31.5~37g,俗称“楚大布”,该钱以其形体大、铸工精湛,钱书法美而成为战国时期南方货币的代表品种,是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历来为古泉爱好所钟爱。另一种是四布当圻钱,其形体如两枚小方足布双足相连,故亦称:“连足布”,其形体较小,易于损伤。出土甚罕。宿州地区古为楚国故地,故“楚大布”在宿州地区屡有出土。如: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以贝为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金版等不同铸币体系;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币制,铜钱成为我国货币历史的主角,在我国流通使用长达两千年。纸币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唐代的飞钱带有纸币的性质,北宋早期,由于铜钱数量不足、铁钱难以携带,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官定货币在全国使用。明清时期,白银与制钱并行,日本、美洲白银  相似文献   

19.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20.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的东南部,黄海北岸。近年来有诸多战国货币窖藏陆续在庄河发现。根据出土货币的保存情况,我们整理了四批货币窖藏,现报告如下。 1.桂云花村货币窖藏桂云花村位于桂云花乡南部,1987年3月村民在距村东1公里的河边取土时发现一处窖藏,出土货币17.5公斤。次年8月距此地点北32米处又发现一窖藏,出土货币6公斤。两处窖藏均以布币为主,兼有刀币和圆币。布币完整者1400枚,其中方足布1386枚,尖足币14枚。尖足布锈损较重,可辨者均为赵币,有“武安”、“晋阳半”等。长5.7、腰宽2.6厘米。重5.5~6.2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