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成公主庙距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20公里。出结古镇向南,然后转向东南,趋向北,基本上要走一条环形路,柏油路面,交通便利。 在前往文成公主庙途中的一个峡谷地带,有一座水库。再往前走,出现了一个叉路口,继续前行即可到达囊谦和杂多二县。转向左行,进入一个山口,眼前的景致仿佛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只见满山遍野横亘挂着上千条经幡横幅,直从路旁挂到山巅。巍峨高大的山势.气势雄伟,真是一处世外仙境,灵山宝地,使人不由地产生了一丝亲和的感觉。绕过一个S形的山口往里走,便依次见到山脚下一排8个如意小塔,塔下一条小溪,淙淙流过,增加了这片土地的灵气。文成公主庙坐落在山跟下,依山傍水幽静而神圣,寺庙规模不算大,整个建筑依山而就。  相似文献   

2.
2000年国庆节。我为避开第二个 长假旅游热潮,特别选择了少有 人往的青海,走了一趟唐蕃古道,严格地讲只是唐蕃古道西段的青海部分。我从西宁乘公交车经玛多(黄河源)到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三江源).全程820公里。 在玉树主要有三处游览是必须看的;第一是离结古镇20公里的”文成公主庙”也叫”大日如来佛雕像庙宇,后一种称谓藏民多用。该庙有一千多年,是汉藏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其二是结古寺。它位于镇东边的结古山上。远望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结古寺属萨迦派是该派在青海省的主寺。特点是围墙上用黑.…  相似文献   

3.
试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了大量的极有特色的彩陶,构成了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但是,在庙底沟类型分布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里,也发现了许多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彩陶器。这类彩陶既有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相似的许多因素,同时又具有不少自己的独有特点,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我们不妨称这类彩陶为庙底沟式彩陶,以示其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区别与联系。 庙底沟式彩陶是相对于庙底沟类型彩陶而言的,是一个抛开文化性质归属的彩陶概念,其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我们先来分析庙底沟类型彩陶。  相似文献   

4.
它和雪莲一样深藏高原,设计灵感源于文成公主的嫁妆;它的血管中流淌着唐样大刀的高贵血液。它削铁如泥,却又装饰细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庙底沟遗址出土陶器制作痕迹,认为庙底沟、西王村及庙底沟二期文化三个时期陶器在制作技术上基本一脉相承,但各个时期也有其时代特点。庙底沟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西王村文化存在集中作坊、个体手工业两种生产组织。庙底沟二期文化仅有个体作坊手工业生产组织一种。  相似文献   

6.
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由于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这一类型的典型遗址而得名。庙底沟类型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5230±100年。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发达,花纹繁多,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考古界一致公认的植物纹,如花瓣纹、花叶纹、豆荚纹、旋花纹等(图一)。我经过多年的反复比较和研究,认为庙底沟类型的花纹并不是所谓的植物纹,而是由半坡类型的鱼纹演化而成的组合鱼纹或变  相似文献   

7.
关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庙底沟期的新测年晚了三五百年之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庙底沟期相对年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二是已有的对于庙底沟类型渊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究;三是东庄-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可能与农业大发展、人口剧增、社会急剧变革、文化软实力加强等有关,更背后的原因还得从环境变迁等角度去寻找;四是目前揭露出来的较为完整的庙底沟期聚落还很少,大型聚落的整体情况都还不很明晰,需要加强不同层次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五是庙底沟类型的古史对证问题颇为复杂,还不能说已有定论,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张素琳(中国历史博物馆)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晋豫陕地区,这里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文化由于首次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①.庙底沟二期文化正处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而此时正是...  相似文献   

9.
《华夏考古》2021,(4):27-38
2002年,为配合国道310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灰坑和窖穴,其中以庙底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本文以H408为例对庙底沟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勒巴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雕有佛像、佛经的嘛呢石,被称为"佛像沟""佛经沟",成为考察青藏高原藏族石刻文化、探寻藏传佛教神秘的重要旅游景点。从玉树州府结古镇乘车出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陶质、陶色和器型统计出发,将马坡H1器物群置于庙底沟二期和龙山时期的时空背景内,分别与庙底沟二期组和龙山组进行比较。通过系统的比较,发现马坡H1器物群兼有庙底沟二期和龙山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而认为马坡H1遗存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个地域类型,称为马坡类型,其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最晚阶段。马坡H1器物群与客省庄二期和杏花村四期遗存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是两者文化因素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正史前彩陶艺术是中华原始艺术的重要载体,其中,不少彩陶图案,色彩明快,寓意深远,为探寻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鲜明的素材。庙底沟遗址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彩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艺术与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华夏之花——庙底沟彩陶选粹》公布的一件彩陶罐(编号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市二分沟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当地百姓筹资修建。该庙面阔三间,原庙占地近3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二分沟庙自然残损的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从嘉峪关市二分沟庙的现状调查入手,论述了二分沟庙的概况,探讨了存在的病害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墓地内出土随葬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横向对比以往庙底沟文化重要遗址中的相关发现,认为杨官寨遗址墓地的年代应属庙底沟文化。同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认定其绝对年代约Cal3637~Cal2920.BC,基本与环壕年代相当。这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对于庙底沟文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为配合310国道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北部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和窖穴近900个、陶窑20余座、房址10余座、壕沟3条。本文主要介绍庙底沟遗址中的西王村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相似文献   

18.
邵晶 《华夏考古》2019,(1):81-86
通过与周邻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本文划分的庙底沟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甲组和乙组分别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西王三期类型,西王三期类型是目前所知的仰韶文化末期类型之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已进入龙山时代,属于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分为三期,其中的早、中期遗存非常丰富。发掘者认为:早期主要遗存“应属半坡类型中、晚期阶段”,中期“同以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这批丰富的遗存在年代上基本是相互衔接的,是研究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禅古寺壁画     
禅古寺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西航村所在的禅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禅古”意为“花石头”.得名于寺院附近的一块花色磐石。该寺分上下二寺,相距70米.初有下寺.后有上寺。寺院的墙面上绘有大量壁画.多数为宗教题材,在庙堂内东西墙壁上还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受到隆重欢迎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