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磁县湾漳北朝墓壁画出土于1987年,1989年进行了揭取保护。因保存条件不理想,加之频繁外出参展,近年来壁画出现明显开裂、起甲、酥粉等严重病害,2007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选取两块病害较为严重的壁画进行了第二次保护维修,本文介绍了这一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是材料研究、应用推广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建立量度标尺、规范性能参数和推动行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工程,油漆涂料等行业,目前已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针对各类型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拥有科学、系统的指标评价方法,及相对深入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相对小众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领域,如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评价与研究,发展还相对缓慢,研究基础相对滞后。 本研究分析了壁画起甲病害的材料学成因(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总结了国内外壁画修复材料性能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简要的修复材料应用历史),借鉴上述成熟行业评价、研究的模型和方法,采用“需求-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尝试提出了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评价指标、方法及体系。初步提出的指标总分为材料有效性、安全性和耐久性3类,具体包括材料的黏结性、渗透性、水汽透过性、流动性、光学性能、化学惰性(酸碱性)、无毒害性、耐温湿度、光照、盐害及微生物作用等14项。 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所列指标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指出了壁画是受到本体(多种材料、多层结构)因素和所处环境因素多重作用叠加的特点,说明了从修复实践中发展来的工艺、手艺性(操作)也是壁画修复对材料要求的一种特殊性表现;讨论了进一步完善起甲修复材料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数学建模分析的工作构想。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为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研究中壁画起甲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推广、新材料研发;为已有材料的合理使用与持续优化;为壁画修复项目的规范开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可直接考察修复材料对壁画颜料层-地仗层(地仗层-地仗层)的黏结性,借鉴敦煌石窟泥塑制作"木骨泥胎"原理和涂层、黏接剂附着力和黏结强度测试方法,设计了一套拉拔模具。该装置解决了壁画修复材料评价中黏结界面错位,客观数据获取难,适用性差,耗时长等问题。试验测定了6种常用修复材料在质量浓度5%条件下的黏结强度,确定其黏结性强弱顺序为:纯丙乳液聚乙烯醇PVA-1788白乳胶硅丙乳液明胶(Paraloid b-72)。基于试验数据,提出选择修复材料及工作浓度时,应以接近原有胶结材料(明胶)黏结强度为宜。  相似文献   

4.
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在洛阳北郊一处建设工地发现了北宋名相富弼的墓葬,墓中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北宋门庭仪卫和玄武等壁画形象。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文物,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将墓中壁画进行了揭取、修复。使用粘贴纱布法将壁画从墓葬支撑体上揭取下来;然后使用Primal SF-016等胶液渗透加固壁画,以Primal SF-016和细沙配制而成的砂浆作为隔离层材料,以蜂窝铝板作为新的支撑体材料,并使用“影线法”将壁画残缺填补处着色补绘。从目前结果看,整体修复效果良好,这可对国内壁画的修复保护提供以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已揭取壁画的损坏及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揭取壁画的损坏包含壁画原有的损坏和这种损坏的续变,也包含了由于壁画揭取所用方法和材料蜕变引发的损坏.由于对壁画背面保护选用的材料性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壁画背面选用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和认识不足,加之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已揭取壁画的损坏.过去的保护仅重视了化学上的稳定,而忽略了材料的力学稳定.加强对壁画保护材料综合性能的评价和认识,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壁画保护研究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8.
墓葬壁画是一种重要的彩绘文物,对其进行揭取搬迁并加固修复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而在揭取搬迁时,对壁画绘画内容和颜料进行数字化记录及特性分析,是后续壁画表层合理修复的重要依据。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属性与视觉同步感知的信息探测手段,可以用于壁画表面颜料层的高维信息记录与材质属性分析;同时,利用高光谱伪彩色显示技术可以实现颜料色彩的虚拟复原。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光谱分析与带通能量积分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修复方法,并利用采集的颜料光谱数据、壁画高光谱成像数据与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混合颜料光谱数据进行壁画颜料识别与色彩虚拟复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选取的唐墓壁画上的红、黄、蓝、绿四种颜料,其融合光谱识别结果是:武惠妃墓的红色颜料为朱砂/银珠、韩休墓的黄色颜料为石黄/雌黄、武惠妃墓的蓝色颜料为石青/青金石、韩休墓的绿色颜料为石绿的匹配度最大;同时,基于上述识别结果,得到了纯色复原和壁画基底绘制复原的壁画颜料色彩虚拟复原结果,可以为壁画实体修复提供颜料层视觉修复的参考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在壁画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壁画作为我国特色化的文物种类,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美学与考古价值,但随着历史变迁、保存失当、自然消弭等问题的出现,壁画往往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损毁,对壁画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加持下,运用智能数字化修复技术,能够更好地再现壁画原貌,还原原始文物的风姿,并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对壁画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有着巨大的价值。文章主要围绕现代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于壁画修复领域的相关概念、价值与基本手段等进行分析研究,并选取了一些成功修复的案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为配合"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项目"的实施,国家文物局特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调来了邯郸湾漳北朝墓的四块壁画,在中意双方壁画保护修复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修复理论和方法、材料对这四块壁画进行了保护和再修复。文章介绍了此次壁画保护修复的前期调查、壁画保存状况和病变成因、科学检测和详细的修复过程、方法以及出现问题的解决,并探讨了此次壁画修复中现代修复理论的应用问题。此次修复是现代修复理念在传统文物修复中应用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义县奉国寺属辽代皇家寺院,寺内主殿大雄殿为辽代建筑,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规模宏大,绘制技法独特,对研究元代壁画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因战乱、地震等灾害受损严重,壁画保存现状堪忧。由于其保护难度大,病理研究尚不明确,目前无法对其进行实体保护修复,因此通过Photoshop对壁画线条病害、颜料病害和结构病害进行虚拟修复,虚拟修复内容包括对壁画表面覆盖物进行清理,对线条和颜料层缺失部分进行补全,对变色、褪色区域进行色彩校正,修复结果表明画面复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hotoshop虚拟修复对于壁画保护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为之后的壁画保护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取壁画信息,有利于壁画的展示。研究结果表明Photoshop虚拟修复是数字化保护文物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南唐二陵壁画已有保护修复材料的种类,使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分别对钦陵和顺陵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分布区域进行探查,在紫外荧光图像中确定了保护修复材料的位置,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对材料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陵壁画所使用的保护修复材料主要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聚醋酸乙烯酯,还发现少量多糖类物质,为调和地仗石灰层所使用的糯米汁。该研究表明通过多光谱摄影技术提供线索,使用红外光谱、热裂解-气质联用确定成分是一种可靠的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分析方法体系,为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材料的鉴别提供借鉴,也为保护修复材料在墓葬壁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劣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永乐宫原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建于1247—1368年,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其壁画绘制700多年来,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修缮,还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整体搬迁,目前壁画已出现常见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还存在拼接缝开裂起翘,表层画面受污染变色的状况。由于早期切割、搬迁和修复的大量介入,现存壁画表面及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乐宫在搬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少量壁画残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永乐宫壁画的原始状态,是研究早期壁画材料和工艺信息的重要的和极有价值的样本。对此,针对取自永乐宫的11块壁画残块的微量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其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并取得了其相关壁画地仗、颜料材质及绘制壁画层位的信息,为永乐宫壁画的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一种新型的丝织品加固技术对南陵县铁拐宋墓出土的编号为M1:215的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并对加固机理进行探讨。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分析、色差仪、动态热机械(DMA)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丝织品加固前后效果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酪蛋白酸钠(TGase/SC)加固技术与蚕丝蛋白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加固后文物外观形貌无显著变化,强度和柔软度有明显提升。证实TGase/SC加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加固手段,该方法在脆弱丝织品上的成功应用为后期丝织品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是当前文物修复保护的难题之一。由于该类文物透明度较高,因此对修复精度以及修复材料的透明度、渗透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的是,当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的研究较少,其修复往往仅是简单拼接,缺少一种可行的高精度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在文物修复理念的指导下,本工作以多种修复材料为样本,进行科学的模拟试验。从对接紧密度、透明度、渗透性等角度对修复材料进行多次测试评估后发现,Hxtal NYL-1(海克斯塔)的效果最为理想。而后,通过对比和研究当前破损文物的高精度修复方法,结合透明类珠宝文物特性,设计出一套以负压法原理为基础的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强化修复材料的渗透能力,解决粘接、补配中的定位问题,通过研磨膏的打磨、抛光,能够进一步消除修复痕迹。最后,将这种修复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材料成功应用于一件合浦汉墓出土的水晶、绿柱石串饰的修复,并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透明类珠宝文物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纸张在浸湿和干燥过程中的伸缩性是影响古籍修复用纸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改善新制修复用纸的伸缩率,实验采用湿热加速老化法处理6种修复用纸样品,测定和分析老化过程对纸样伸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老化可以显著降低纸样的伸缩性,尤其是能明显降低修复用纸的横向伸缩率和干缩率,短时间的湿热老化就能将新制修复用纸的伸缩率降至接近老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辅以相关调研,试图探究修复用水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修复用水的问题。为此,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调研,综述了生活饮用水中对纸张长期保存有害的污染物及其对纸张纤维的危害。通过对修复用水实例的讨论,指出:纸质藏品的修复须采用净化水,即通过逆渗透、去离子处理等方法净化后并达到一定电阻率的纯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电阻率更高的超纯水更好;须现制现用以保证使用过程中净化水不被再次污染;在设备方面,选择小型纯水系统更能保证用水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补纸选配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环节,但其伸缩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古籍修复补纸均为传统手工抄制,浸水后强度较低。按现行国家标准浸湿法检测补纸伸缩性时易产生撕裂、变形等问题,适用性较差。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古籍修复补纸的伸缩性检测方法——喷润法。利用水分检测仪对补纸相对含水量进行测定,从测量时间和可操作性的角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十余种常用补纸的伸缩性检测结果发现,喷润法与浸湿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后探讨了古籍书叶伸缩性检测的适用性,并结合具体案例,建议在修复前分析古籍书叶与补纸的伸缩性匹配度。喷润法有效避免了补纸浸湿后的拉伸变形或破裂,既适用于古籍修复补纸,也适用于古籍书叶的无损检测,可为古籍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