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王亚文,1910年1月生于湖南醴陵。中学期间,他就与陈觉、蔡升熙、陈恭、左权、宋时轮等组织了"社会问题研究社",创办《前进》周刊,宣传进步思想。1923年,王亚文参加了李立三领导的安源煤矿罢工运动,接触到李立三、刘少奇等中共早期革命者,在其影响下进一步投身革命。从那年起,他在革命征程中,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受命担任上海海陆空军策反工作组组长、上海起义军政委,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上海解放后,王亚文放弃进京工作和随粟裕南下的机会,留在上海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2.
李立三,湖南醴陵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六大以后,由于受共产国际“左”倾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错误,曾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1950年底,李立三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接受远东局和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的批判,并做自我检查。1952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本文讲述的就是此后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陈旭 《文史春秋》2003,(5):33-33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1899年—1976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城郊。虽然他在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期间,犯了“左倾”路线错误,但后来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勇于改正错误,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李立三的名字,同他的一生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曾数易其名,留下诸多趣闻。李立三的父亲李昌圭是个秀才。他出生时适逢家里的一株百龄凤尾盛开,父亲就给他取第一个乳名叫李凤生。上私塾时,李昌圭按祠堂的字辈,将凤生改名隆郅。1919年,李隆郅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后,他找到当时的中…  相似文献   

4.
<正>素有"瓷城"美称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其创烧于清末的釉下五彩瓷历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目前众多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命名不一,为使其今后的取名更趋于严谨和规范,故笔者在此谨以馆藏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为例,试对其器形的分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     
《神州》2008,(11):12-13
湖南:革命先驱钟海闾纪念馆在醴开馆2002年,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追赠钟海闾为"革命先驱"。此后,以钟经迪为代表的醴陵民间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李立三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人们久闻其名,可又大都不知其详。长期以来,提到李立三的名字,人们往往总是把他与他的错误联系起来,不知其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和功绩。其实,李立三虽然犯过严重错误,但仍不愧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仅从李立三名字的变迁就可以充分反映出李立三不平凡的一生。据不完全统计,李立三曾经使用过三十多个名字。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阳三石芋园府内。其父亲李昌珪(字镜蓉)是当代一名秀才、教书先生。李立三的父亲给他取的乳名叫“凤生”。据说:李…  相似文献   

7.
李铎先生,1930年生,1949年从军,湖南株洲醴陵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文职将军。笔伴戎马行李铎先生,自幼"秉遵父命,操笔习书"。1949年应征入伍后,55年来,李铎先生笔伴戎马行,他除了在部队学好军事、文化外,书法始终没有丢。他自学有成,并且成为一代大家。1959年,因为他文化好,写字画画优秀,军事博  相似文献   

8.
共和国首任劳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立三,一生中人们为其开过三次追悼会,其中两次是他活着的时候。 第一次追悼会,是1923年在法勤工俭学的同学,误闻李立三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时,被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惕惨杀,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 李立三为人正直、坦率,爱打抱  相似文献   

9.
湖南夏布生产以浏阳和醴陵为主,其中浏阳夏布更为著名。清朝末年,醴陵夏布虽销量领先,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并不为世人所知。进入民国后,醴陵商人在外埠销售夏布,外间方知醴陵夏布之名。民国时期,受战乱、水灾、政府苛捐杂税、农家转产、自身质量不稳定、外来洋纱涌入等因素影响,浏阳和醴陵夏布产业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曾对斯诺讲,李立三只是我半个朋友。李立三与毛泽东相识于1916年,在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李立三是毛泽东最早的战友之一。虽然毛泽东说李立三只是"我半个朋友",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与李立三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朋友。翻开毛泽民与李立三两人的革命历史,就会知道他俩  相似文献   

11.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1911年1月3日出生在湖南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县)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将军曾两次喜归故里。本文记叙的是他1957年秋第二次回故乡的故事。今年1月是杨得志将军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以纪念。  相似文献   

12.
三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点和珍贵性:概括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点可归纳为清雅、温润、素洁、静美。湖南瓷业学堂建立后,几乎每件产品部是由具有相当功力的中图画家和瓷画家如张晓耕、彭筱琴、游先理、吴寿祺等亲自绘画或指导完成。瓷器作品构图简洁洗练,用笔施彩圆劲老竦,独具风彩,传世作品大多是精彩佳作。清末民初,湖南瓷业公司创造了一种适应釉下彩的釉彩和青料。从创制出来应用到终结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为釉下五彩瓷显现的风采面貌打下良好的基础。醴陵釉下彩的色彩画法,是分墨线和色线。墨色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消失,呈现空白的效果。这是醴陵釉下五彩所特有的  相似文献   

13.
耿志远 《文史博览》2014,(11):12-14
说起我的父亲耿飚(1909-2000,湖南醴陵人,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兼国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有人评价他是“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  相似文献   

14.
杜修经,1907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南慈利县国太桥,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27年,杜修经被任命为醴陵县县委书记。是年冬,中共湖南省委遭到破坏,醴陵刚建立起米的工农兵政权也失败了。按照省委的要求,杜修经先到醴陵县城,在火车站与一工人接头,对方通知他火速去安源。1928年5月底,杜修经到安源后,才知道省委已转移到此,他见到了省委书记廖保庭、中央代表林仲丹和贺吕。不久,他参加湘东特委并兼任安源市委秘书(特委书记是滕代远),安源市委没有设书记,党的工作就由杜修经负责。此时,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已转移到井冈山,…  相似文献   

15.
艾绍强 《华夏地理》2007,(2):166-169
刘正初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畋这个人还不能够确定,现在各地人们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来说事.浏阳作家喻咏槐最近刚出版了长篇小说<花炮祖师>,小说描述的就是李畋的故事,喻咏槐也承认历史上没有关于李畋的记载.他说现在关于李畋的籍贯还有争议,江西萍乡的上栗、湖南醴陵的麻石、浏阳的大瑶都说李畋是当地人,他自己其实也不能够确定李畋到底是哪里人,但是因为"我是浏阳人,所以必须把他写到浏阳."喻咏槐笑着说.  相似文献   

16.
正邓文仪(1906-1998,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为"十三太保"、蒋介石的核心亲信之一,22岁就被擢升为少将,可以说是蒋介石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建立起戴笠之前的国民党情报系统,推动秘密组织"力行社"并任书记长。本文为邓文仪的女儿邓元玉的回忆和讲述。  相似文献   

17.
为李立三举行的三次追悼会■文/君心1980年3月20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里,为李立三平反及追悼大会正在隆重举行。你可知道,这迟到了13年的追悼会竟是人们为他举行的第三次追悼会了……1923年秋,第一次追悼会在法国举行1919年初夏,20岁的李立三提着...  相似文献   

18.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3月1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黄猫岭左家屋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勤劳品质的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当地“北联高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刚刚10岁的左权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的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立三工作的主要地区是两湖、江西和上海。事实上,广东也是李立三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本文记述的就是他二十年代先后四次到广东开展工作的风雨历程。 李立三第一次到广东是在一九二一年十月中旬。由于参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李立三与蔡和森、陈毅、陈公培等一百零四人被法国政府驱逐并遣送回国。他们于十月十四日离开法国马赛港,十一月中旬到达香港。按照法国政府的决定,这些学生将被送到上海,但是船过苏伊士运河以后押送的法军已经不再严密监视他们。按照原来的商议,李立  相似文献   

20.
李立三犯过"立三路线"的 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他 不止一次深刻检查过,并在实际 行动中努力认真改正,这在全党 都是知道的。 1956年9月,中共党的"八 大"前夕,他起草了一份在这个 大会上的发言稿,准备进一步反 省自己的错误。在这个草稿中, 他特别提及党的"七大"他被选 为中共中央委员的事,不仅"完 全出乎预料",而且"给了他莫大 的振奋"。他认为:从他这个犯路 线错误的人深刻感到党的"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等一整套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