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庆 《文献》2018,(2):173-182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大量王念孙未刊学术遗稿,皆署名为《王念孙手稿》,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该手稿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如《合韵谱》已四声列古韵廿二部,比《古韵谱》三声列古韵廿一部及江有诰四声列古韵廿一部更早且更加完善;《谐声谱》可见王氏已较早区分了《说文》谐声层级。我们还发现王念孙《释大》来自稿本中的《声转义同谱》,王引之《经传释词》来自稿本中的《虚词谱》等等。由此,一些有关清代学术史及高邮王氏父子的重要问题将可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2.
洪小斌 《丝绸之路》2011,(24):77-79
在明末清初的古音学研究中,顾炎武有开创之功。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分古韵为十部,奠定了后来古韵研究的基础。顾炎武的音韵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音学五书》中,全书凡38卷,分为《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20卷)、《古音表》(2卷)。《唐韵正》是《音学五书》中顾炎武用功最勤、卷帙最大的一部,与五书之《音论》、《诗本音》、《易音》、《古音表》一脉相承,密切关联。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对一些韵部的历史演变作了考证,其中不乏精彩之论。本为主要以顾炎武古韵阳部庚韵字为例,探讨了顾炎武古韵研究的方法、成果与得失。  相似文献   

3.
《毛诗质疑》标点琐记吴庆峰清栖霞牟应震是一位“誉重士林著述宏富”的学者,他有《毛诗质疑》一书(齐鲁书社1991年7月第1版),其中包括《诗问》六卷、《毛诗物名考》七卷、《毛诗古韵杂论》一卷、《毛诗古韵》五卷、《毛诗奇句韵考》四卷、《韵谱》一卷,凡二十...  相似文献   

4.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7,(3):185-187
《韵学源流》是晚清一部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它既可说是我国第一部简明扼要的音韵学史,又是最先在结构上区分古韵研究、今韵研究、反切研究的韵学史,正式刊行后,对音韵学的普及、研究和编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七音韵》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韵学作品。宋元时期多部韵学作品,如《毛诗叶韵补》《切韵指掌图》《古今韵会举要》《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蒙古字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成果。《七音韵》已佚,其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音韵学作品,目前还未有定论。通过搜辑和排比相关文献材料,探究韵书、韵图之间传承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七音韵》是一部与口语比较接近的韵图,且最有可能是郑樵《七音略》所提到的《七音韵鉴》(也称《七音韵镜》)。  相似文献   

6.
阜阳汉简《苍颉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3,(2)
阜阳汉简包括多种古代典籍,因残破过甚,只能根据内容、书体、字形大小及简的质地、颜色、形状等加以区分归类,《苍颉篇》即其中之一。《苍颉篇》系竹简,系以三道编绳,两道编绳之间距离为11.3厘米左右,现存最长的一条简尚有18.6厘米,估计原简当在25厘米左右。阜阳汉简《苍颉篇》包括《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四字为句,有韵可寻,今依周秦古韵,分句排列,韵字下加号注明。无韵可寻者,不再注出;无法断句者,原文照录。  相似文献   

7.
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代有不少诗学著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求古体、律体诗赋押韵规范(如《古今韵会举要》)。宋元诗学的这种辨体意识,到明代脱胎成了李东阳、前后七子等的“复古”诗学,同时还产生了具体支撑古诗创作的杨慎古音学、古今体通用韵书(以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为代表)等副产品。可是,随着明季以后的韵学研究的精密化和朴学化,本来携手并进的诗学和韵学两个领域逐渐变得疏离,在清代知识菁英世界中各自发展成了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8.
正承接上文,笔者现在再来分析"诗坛新韵编撰乱象"的第二部分:关于《十三辙》"五支齐"韵部的分合。该韵部包含四个韵母"-i、er、ü、i"。对应于前文"佩文韵府:中国古典诗韵的终结者——三谈平水韵兼论诗坛乱象"中表2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等4个横行。这是一个很特殊、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韵部。为什么《十三辙》中"支(-i)儿(er)齐(i)鱼(ü)"会归为一个韵部?韵母"-i"与[i]到底有没有区别?笔者认为,在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十三辙》的来  相似文献   

9.
从韵书发展、传承的源流关系来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两部韵书是《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两部韵书在编排体例和韵字归类等方面传承和参酌的主要韵书,是它们要传承的"旧韵"。虽然《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都分别对宋元时期的两部韵书进行了传承,体现了传承"旧韵"上的同源性,但二者在传承"旧韵"的体例上又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存古和定正的不同和释字体例的不同等方面,深入探讨二书在体例上传承"旧韵"上的区别,对进一步弄清二书在声韵调等音系因素上的区别,进而研究其音系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1.
《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朝鲜时期的汉诗占绝大篇幅。通过对朝鲜时期汉诗用韵情况与《东国正韵》及《洪武正韵》韵部的比较来看,汉诗用韵与两部韵书的相合率均较高,且《东国正韵》与《洪武正韵》的韵部大部分对应严格。说明一方面《东国正韵》的编纂参考了《洪武正韵》,另一方面朝鲜诗人作诗用韵有的依据《东国正韵》,有的遵循《洪武正韵》。  相似文献   

12.
清代贵州籍著名学者莫友芝(郘亭)以其多方面的成就,流溉后学,取重士林,时贤已多论列。今谨举其小学方面的代表著作稍加讨论,借以说明莫氏在传统小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同时或可窥见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与方法。莫氏小学著述,传世者主要有如下四部专书: (一)《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下《郘目》) (二)《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下文简称《经眼录》) (三)《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下文简称《笺异》) (四)《韵学源流》四部书中,《郘目》与《经眼录》性质相近,都是目录学方面的著作,《笺异》是版本学及文字学方面的重要文献,《韵学源  相似文献   

13.
《九经要义》是魏了翁的重要经学著作。本文对其撰著时间及体例内容进行考辨,《九经要义》撰于魏了翁谪居靖州前期,著者对九经注疏删繁举要,加以次序,在删减去取之间彰显其独特的经学见解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高天霞 《丝绸之路》2009,(12):78-81
《广韵》反映的是隋唐时代的语音面貌,其206韵与反映上古语音面貌的30韵部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讨论了《广韵》屋韵字在上古的韵部归属,认为《广韵》屋韵的一等字在上古属屋、药两部;《广韵》屋韵的三等字在上古属觉、幽、职三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收藏了俞樾《群经平议》的稿本残卷,都是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罕见版本。二单位所藏稿本内容不重复,可以互补,加起来约相当于《群经平议》三分之二。稿本与通行刻本内容大同小异,然而其中不同之处,对于校勘、整理与阅读《群经平议》则大有裨益。本文在梳理探讨各版本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从而揭示此两个手稿本具有很高校勘与文献价值,能够纠正通行刻本《群经平议》的若干文本错误,进而有助于理清俞樾的经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唐张参所撰《五经字》本是一部分部编纂群经字,为读经服务的字书。但因其注音所用字多与旧韵书不同,对音韵学的研究而言,亦是一部颇有价值的献。中确定了该书是中唐时期实际语音的反映,并将其与《广韵》相比较,对两书读音相异之字进行排比、归纳,可窥见中唐时期语音面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郑玄《毛诗谱》版本情况是郑玄《诗》学研究的难点与重点。考史志目录所载,结合现存文献情况,可见其从唐前、经唐宋、历元明、由清以至于今,从单独完整流传,到除《毛诗正义》所录本之外亡佚难寻,再到辑佚补亡之作大兴、版本形式繁多的版本发展脉络。不同时期,伴随郑《谱》一同存在的其他《诗谱》类著作,如《谢氏毛诗谱钞》等,不属其版本体系。清末出现讲疏本,是郑《谱》经辑佚补亡日趋完备之后的必然研究趋势,也是现今从事毛郑《诗》学研究,解决诸多学术问题可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任继昉 《文献》2002,(1):248-250
清代的训诂学大师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与其子王引之以小学闻名天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把原本准备用来疏证《尔雅》和《说文》的资料全部用来疏证《广雅》,历时九年,终于完成《广雅疏证》一书(其中卷十为王引之所写),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小学史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9.
谈新发现的史氏残谱及史氏元代墓群(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篇 《残谱》中的三篇佚文  《残谱》中收有9篇碑传文章,但均未注明出处。经考校,其中卷二之史氏庆源碑及史秉直、史进道、史天泽、史格四人神道碑等5篇碑文,可确认是过录自乾隆四十四年《永清县志》①。卷一之史天泽家传、行状及卷二之史天安、史枢神道碑4篇,除家传另有载录的书籍外②,其它3篇虽史天泽行状、史天安神道碑有部分内容为它书摘引、转录,③但由于作者文集失传,碑石无存,均久已无从窥其全豹,《残谱》的发现,恰可补此缺憾。因状(碑)主为有元一代名臣,操笔则其时文章大家,当初即为元史本传的资料来源,现今…  相似文献   

20.
《新集古文四声韵》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竦所作,是在后周郭忠恕所著《汗简》之后一部集录古文的字书。此书大体以《汗简》为基础,而另外又有所采集,所以比《汗简》字数稍多。《汗简》是按《说文解字》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的部次来排列的,《古文四声韵》则是根据唐本《切韵》分韵来编排的,两者体制不同。 《古文四声韵》通常所见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新安汪启淑一隅草堂刻本。他是根据毛氏汲古阁所藏的影宋抄本覆刻的。汲古阁抄本卷首夏竦序中阙一百数十字,汪氏据桂馥友人用《永乐大典》校补增入,始成完壁。 现在我们在汪刻本之外,又有了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配抄本影印的《新集古文四声韵》。这个本子以前没有印过,宋刻部分与抄配部分与汪启淑本完全相同。抄配部分书写之美无与伦比,楷法效欧阳询,古文篆法也极为精致,当出于名手。 《古文四声韵》根据的《切韵》比已知的唐本《切韵》分韵都多。卷一平声上有二十九韵,卷二平声下有三十韵,卷三上声有五十六韵,卷四去声有六十韵,卷五入声有三十五韵,四声共有二百一十韵。我们已知陆法言《切韵》是一百九十三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一百九十五韵。多严韵上去二声韵,蒋斧本《唐韵》平声比王仁昫书多谆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