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從政治史、科舉制度史的角度討論《孟子》在兩宋的地位變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經的問題。特别關注熙寧四年變法以後的歷次政治變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進而梳理兩宋科舉正經、兼經制度的演變,對南宋紹興六年始實行的以"六經"爲正經、以《論語》、《孟子》等爲兼經的制度作了考證。本文認爲《孟子》上升爲兼經影響到其他諸經的沉浮,而經學結構的調整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至兩宋,總是與政治、改革相關聯的。  相似文献   

2.
關於《遼史》所見道宗"壽隆"年號,自錢大昕以來,學界雖早已認定此爲"壽昌"之誤,但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的研究表明,文獻所見"壽隆"、"壽昌"之紛歧,並非一個簡單的孰是孰非問題,它牽涉到一樁久已湮沒無聞的金朝避諱"壽昌"事例,這一發現不僅可爲金代史諱增添一個新的例證,更爲我們解開《遼史》"壽隆"年號的謎團提供了一把關鍵的鑰匙。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第二十一齣《謁遇》中有"香山嶴裏巴"句,"香山嶴"這個地名首見於第六齣《悵眺》。徐朔方先生在其《牡丹亭》校注本中先後將"香山嶴"注釋爲"今廣東省中山縣境内"、"今廣東省澳門";"香山嶴裏巴"的"巴"字則注釋爲"寺廟",並以澳門建有三巴寺(聖保羅教堂)爲旁證。本文認爲,"香山嶴"在歷史上並非澳門;"香山嶴裏巴"的"巴"是"長住"之意。以目前所得到的證據,還無法確證《牡丹亭》中包含了澳門情節,也無法確證湯顯祖到過澳門。  相似文献   

4.
《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期間最重要的刊物,張之洞因汪康年而與之關係甚深。當康有爲有意將《時務報》改爲官報以歸梁啓超掌控時,汪康年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將之改爲《昌言報》,企圖以《時務報》的"空名"給康有爲。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的大量電報、書信,揭示了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内幕,展示了許多以往不清楚的細節,並由此引發關於"百日維新"命運的思考。本文還集中地考察了張之洞與黄遵憲之間的關係,並説明黄遵憲政治地位的盛衰與張之洞甚有關聯。  相似文献   

5.
敦煌寫本P.2861.2+P.2256所載的一份古靈寶經目録對六朝道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淵忍爾等學者對此卷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也遺留一些基本而關鍵的問題没有解決。本文就以往學者未能解決的元始舊經"已出"和"未出"卷比例從21∶15變成22∶14的情況展開討論,認爲這一卷之差是指"智慧上品大戒三卷"中後出的一卷本《大戒經》。這不僅可以在敦煌原卷中找到内證,還可通過比較一卷本的《大戒經》與先出的二卷本《罪根品》的戒律思想得到進一步印證。  相似文献   

6.
徐煒君 《中华文史论丛》2021,(1):101-117+401-402
《周易·訟卦》卦辭"窒惕"之"窒"存在多個異文,於今可見者,上起上博簡本,下至王弼本,至少存在五種狀態。本文通過對該組異文的疏證,並結合漢代經學史的背景和異文所牽涉到的不同經義經説,揭示出漢魏時期,尤其是兩漢間《周易》經本的多元性和流變過程。此外,筆者通過歷史的考察,認爲上博簡《周易·訟卦》"■"字宜隸定爲"懥"而讀爲"疐"。  相似文献   

7.
關於《真誥》與唐詩的關係,學界有人認爲,盛唐時,《真誥》已對唐詩發生了相當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唐代道教授籙制度的考察,認爲道教三洞四輔體系在初盛唐依然得以維持,因此只有極少數拿到三洞法師籙位的道士,纔有機會接觸到上清經和《真誥》。《真誥》擴大傳播並真正發生較廣泛的影響應該在中唐之後。因安史之亂,唐代政權漸失去控制力,使依賴政權維持的道教三洞四輔制度難以爲繼。所以,《真誥》對唐詩發生影響的時間,相應在中唐之後。這一情況與唐詩可以互相印證。  相似文献   

8.
<正>《史記疏證》一書六十卷,作者標注爲清代佚名。~①此書材料豐富,價值很高,但長期僅存抄本,並無序跋,又未署名,實難判斷其作者。《漢書疏證》一書二十七卷,情况也大致相同。作者對於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這兩部書長期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董恩林《佚名史記疏證、漢書疏證作者考——兼論杭世駿史記考證的性質》~②一文,説明了《史記疏證》的文獻價值,又論證《史記疏證》作者即爲杭世駿,並進一步得出了《漢書疏證》也爲杭世駿所作的結論。董文一方面初步解决了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所藏電報、信件,全面考察張之洞與楊鋭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這一考察揭示晚清從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楊鋭即常住北京,充當張之洞的"坐京",爲張之洞提供政治情報並辦理各種交待事務谖煨缱兎ㄆ陂g,張之洞給楊鋭下達了大量的指示,並在楊鋭被捕後積極進行營救。本文還證明孔祥吉發現的"百日維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楊鋭。  相似文献   

10.
唐高宗時代,高宗與武則天並稱"二聖",傳世史書都如是記載。筆者曾經撰文認爲,"二聖"之稱是宮內之稱,屬於家禮範圍,所謂上奏公文皆如是的記載沒有直接證據,而石刻史料提供的皆是皇帝、皇后或者天皇、天后之稱。但依然有人不同意。所以本文再次申論,解釋新的資料,並提供武則天上表高宗的事證,以明並稱之說與所行制度的矛盾,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張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111-136+402-403
唐懿宗時期發生四星會聚於畢、昴的天象,分野爲趙、魏,懿宗令成德節度使王景崇披衮冕以厭勝之,《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認爲這是李存勗魏州即位之兆。僖宗時期,發生“木星入斗”的天象。《新唐書·天文志》將之繫於乾符六年(879),《北夢3)言》、《册府元龜》等則曰“乾符中”,並將之與王鐸問占、朱温天命建立起聯繫。根據計算,唐代後期確實發生了這兩個天象,但與史書記載時間並不吻合。實際發生過的天象,經過五代史官的改造,便成爲證明君主天命的有利徵兆。從這兩件史事中,可以一窺歷史記載的實相與變相、史官誤載的有意與無意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學術史上大量出現的"疏證"類著作以條分縷析、廣徵博引爲特色,具有古文乃至傳統注疏不易具備的文獻容量和分析潛能,考證之學術旨趣藉以呈現。清代前中期,疏證體的焦點經歷了從以"疏通"爲旨到以"證明"爲重的變化。嘉慶以後,"疏證"的寫作方式成爲闡釋經典的流行乃至典範體式,尤其在小學、輯佚領域蔚然成風,亦影響到單篇文章之寫作。古文家批評考訂疏證之文"傷氣",不能成文;而考據家則主張注疏考證之文自有其特殊文氣。至章太炎《文學論略》將"疏證"專列爲文章之一體,對有清一代"疏證"體之演進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相似文献   

13.
茅海建 《中华文史论丛》2011,(3):221-311,0,3,394,395
本文詳細敍述了張之洞與陳寶箴自光緒十二年(1886)至二十四年的交誼,説明陳寶箴是張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屬和政治盟友,且在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上大體一致。張之洞對《湘學報》及湖南維新運動的干預,陳寶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兩人共同上奏了廢八股的科舉改制奏摺,暗中有抵制康有爲學説之意。陳寶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爲將《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並在變法最關鍵時刻提議召張之洞入京,主持朝政。由於御史黄均隆的不實彈章,慈禧太后誤以爲陳寶箴曾保舉康有爲而將之革職,張之洞根據陳寶箴的請求,保全了長沙試辦的保衛局。  相似文献   

14.
<正>《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2期刊出孟憲實先生的《論高宗、武則天並稱"二聖"事》一文,推定高宗、武則天時兩例使用"二聖"一詞均屬於宮中範圍,並以龍門石窟題記未見"二聖"爲旁證,認定史籍所載"二聖"乃是由宮中推至天下的擴大化之辭。就筆者所見,"二聖"一詞在高宗、武則天時尚有兩例。其一出自封道言《大唐故淮南大長公主墓誌銘并序》(載岳連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長公主墓誌  相似文献   

15.
《梁書》卷四五《王僧辯傳》:"(侯)景帥船艦並集北寺,又分入港中,登岸治道,廣設氈屋,耀軍城東隴上,芟除草芿,開八道向城,遣五千兔頭肉薄苦攻。""兔頭"一詞,《漢語大詞典》釋作"敢死隊",亦僅引《梁書》本傳爲證。劉瑞明認爲:"自然是以‘突頭’義即突向前頭諧音趣説。"其實"敢死隊"之説未達確詁,而以"兔頭"爲"突頭"則失之千里。今考  相似文献   

16.
<正>漢代雍地諸小規模祠祀,疑問頗多,尤以"諸布"所指最爲令人費解。據《史記·封禪書》:"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司馬貞《索隱》引《爾雅》"祭星曰布"認爲"諸布"是祭星之處,章炳麟認爲"諸布"等爲"八蠟之神",田天考證後認爲兩説均難以成立(《春秋戰國秦  相似文献   

17.
劉經富 《中华文史论丛》2012,(2):385-394,401,402
近年發現的陳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條范當世的評語。范氏認爲陳三立的古文創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國藩、張裕釗、吴汝綸、王闓運。范當世在評點《文稿》後曾致函陳三立,這封佚函爲我們了解范當世評點陳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傳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元史》中有順帝至元三年"謚唐杜甫爲文貞"的記載,本文基於對元代大量文獻包括方志的考察,首先,對請謚人也速達兒的身世作了考證,指出他是蒙古後裔,曾爲官三朝,致仕時升授秘書大監,最後歸隱於四川果山。其次,通過對也速達兒在同一時期主持的其他文教事業的調查,説明他爲杜甫請得謚號,與他立學宫、建書院、遍行東南收書以及鑄禮器等一系列壯舉是同步進行的,這在當時就是一個引人矚目的文化事件。再次,通過對請謚與追謚的時代背景的多方面考察,説明爲杜甫請謚,與順帝朝罷免伯顔這一極其重要的政治事件有關,並關涉元代後期的文化重建。最後,通過對虞集、貢師泰等一批文士,在也速答兒請謚杜甫及大興文教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的考察,説明這一請謚及追謚在元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東漢思想家王充是古今公認的特異之士,圍繞其生平,學界有許多聚訟紛紜的話題,本文所論即是其一。據謝承、范曄二人《後漢書》王充本傳記載,王充"少孤,鄉里稱孝",~①這本是正史人物傳記中極爲常見的叙述,却在後世飽受質疑。就管見所及,現存文獻中較早對王充的孝道踐行提出異議的是唐人劉知幾,其依據是《論衡·自紀篇》中的這段話: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於人。歲凶,横道傷殺,怨讎衆多。會世擾亂,恐爲怨讎所擒,祖父汎舉家檐載,就安會稽,  相似文献   

20.
<正>我曾撰文討論漢唐户主資格的變遷,認爲家庭中的哪位成員可以擔任户主,在不同的時期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大體經歷了由百姓自由選擇到政府硬性規定的變化過程,孫吴作爲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一環,也曾有所涉及(1)。這一部分内容當時論證較爲粗疏,依據的資料也主要是吴簡《竹簡》〔壹〕,〔貳〕、〔叁〕利用較少(2)。學界關注孫吴户主問題的,就筆者所見,僅有于振波《户人與家長》一文,但該文同樣僅以竹簡〔壹〕爲據,對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