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刘家庄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时间为段墟化二期至四期,对于了解商王朝晚期的东进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岳占伟  岳洪彬  何毓灵 《考古》2012,(12):43-58,1
2008年和2010年安阳工作队在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清理了20多座商代陶窑。陶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包括窑室、窑顶和烟道等,下部分包括火门、火膛、火道、窑柱、窑箅、火眼等。遗址所出陶器以豆、簋、盂、瓿、钵、盆、器盖等盛食器为主。该遗址始于殷墟文化第一期,至少延续至殷墟文化第三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相似文献   

4.
商代金文与殷墟甲骨文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且具有断代意义的商代文字的主体。目前已知的商代有铭青铜器逾六千件,但其内容简短,以二三字为主,超过10字者不过百件,而逾30字者更是屈指可数,故学者多就其中某一类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专著尚少。  相似文献   

5.
浙江绍兴南山遗址出土了较多铅锡器,以往在其他东周列国都邑遗址中较少发现。本研究对出土的13件片状、条状、棒状铅锡制品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其中11件材质为铅锡合金,2件为铅块,其中一件铅块含有约2%的砷,另一件含少量锡。铅锡制品中普遍含有As3Sn4、Fe-Sn相等多种杂质,并显现出锡含量越高、金属越纯净的规律。金相观察发现很多样品存在塑性变形组织,结合其器物形态,判断应经过捶打加工成形。分析的6件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结果显示含砷铅块的比值与浙东上虞银山铅矿石吻合,应为越国本地铅料;2件铅锡合金制品的原料可能来自湖南南部南岭地区。其余铅锡制品的铅同位素比值介于南岭型铅与浙东型铅之间,可能由两类物料混熔导致。这指示越国至迟在战国早期已对本国境内会稽山麓的铅矿进行了开采冶炼,同时也获取到了较多南岭山地的锡铅资源。  相似文献   

6.
铅同位素比值作为探索青铜器产地和矿料来源的指示剂而被广泛采用,为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仿古范铸实验。测试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出土古铜锭含铅量大多在1%以下,样品中添加铅的含量远高于铜、锡料所带入的微量铅。结果证明,青铜器铅同位素的指示意义是不确定的,并且在冶铸过程中可能存在铅同位素的分馏。  相似文献   

7.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铅都是由非放射性成因的204Pb和放射性成因的206Pb、207Pb及208Pb混合组成。受冶炼技术所限,古代青铜器所使用的铜、锡、铅金属原料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铅。  相似文献   

8.
安徽寿县苍陵城组青铜器以铙、大刀、钺为代表,至少属于中等贵族墓葬的规格。该墓出土铜器组年代较一致,属于殷墟二期晚段至三期早段,其年代填补了安徽沿淮河地区商代青铜器编年的空白,对探讨商文化在沿淮地区影响力的变迁以及安徽商代青铜文化的内涵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铜器矿料来源和产地研究,是青铜时代至关重要的考古问题,也是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比较青铜器样品和矿床的Pb同位素分析数据,可以进行青铜金属原料来源的产地研究.为此,本工作利用MAT262固态离子源型质谱仪对重庆地区云阳李家坝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大坪墓群,开县余家坝遗址东周时期巴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和比值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合金中铅都为普通铅,而非放射性成因铅.实验数据反映出206Pb/204 Pb比值分布在17.4630 ~ 18.6960,207 Pb/204 Pb比值分布在15.5573 ~ 15.8490,208 pb/204 Pb比值分布在36.7828 ~39.3869,除了两个数据外,大部分器物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几乎重叠,显示了稳定铅源的存在.此外,这批数据与滇川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底苏和大梁子矿床数据分布范围相近,局部重合,表明其铅料来源与这一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实验结果反映了重庆地区东周青铜器群在铅料来源上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说明了巴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青铜冶铸业,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0.
济南大辛庄遗址M139为2010年重要的新考古发现,该墓葬以其高等级、较多青铜器出土在商文化的周边地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指出M139出土的青铜器具有典型商文化特征,但这些青铜器同时表现出年代滞后的特质,即多数青铜器年代属于殷墟文化时期,却又具有若干较早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特征。这种特质说明M139青铜器属于商文化体系内本地独立生产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1.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provide a direct means of assessing provenance. The lead contents in bronzes cannot be used to argue against lead isotopes. Any claim for the origin of the source material for the origin of Yin‐Shang bronzes must satisfy the measured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Thus far, only southern African sources are found to meet this criteria.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检测分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青铜器表面附着有经纬组织明显的纺织残留物,根据保存状况可以分为纺织实物、炭化物和泥化物;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整、截面呈三角形;结合显微红外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残留物的原料为蚕丝。实验结果证实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丝绸的存在,也探明了丝绸的发现位置,根据赋存状况,推测丝绸与青铜器、金器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祭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示踪矿料来源中矿料混合问题,通过铅同位素研究数据构建矿料混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满足条件的青铜器数据样本其矿料混合的情况。基于模型,通过对铅同位素数据的处理,不仅能够匹配相应的矿料混合模式,而且可为器物分类提供依据。此外,还可计算出相应的铜料中表观含铅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上对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在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做过很多探讨。《范铸》一文再次提出有关问题,认为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不能确切指示青铜器铜锡铅原料的来源信息。本文考察了其依据的实验数据,它们似乎与其观点互相矛盾,其结论说服力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further the discussion as to whether copper was extracted locally or imported to Sweden during the Bronze Age or if both of these practices could have coexisted.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carried out lead isotope and chemical analyses of 33 bronze items, dated between 1600BC and 700BC. Among these are the famous Fröslunda shields and the large scrap hoard from Bräckan and other items from three regions in southern Sweden which are also renowned for their richness in copper ores. It is obvious from a comparison that the element and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studied bronze items diverge greatly from those of spatially associated copper ores. Nor is there any good resemblance with other ores from Scandinavia,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pper in these items must have been imported from elsewhere. The results furthermore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metal supply that are related to chronology, in agreement with other artefacts from Scandinavia as well as from other parts of Europe. Altogether these circumstances open up for a discussion regarding Scandinavia’s role in the maritime networks during the Bronze Age.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配合下对登封南洼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发掘,清理了大量的二里头时期至金元时期的遗迹,其中殷墟文化的遗存有房址3座、墓葬12座、灰坑87座、陶窑1座,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遗物,对研究殷墟文化的分布和内涵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的物料信息,探讨其矿料来源,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1处高台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同辽西地区几处金属矿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原料可能是使用辽西当地的大井多金属矿的矿石冶炼而成,而大山前遗址出土铜器的铅料有可能来自辽宁桓仁的多金属矿,二道井子遗址所出红铜器的铜料则可能另有来源。所属高台山文化的湾柳遗址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特征,表明其与同期其他考古学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9.
对商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1004号王墓出土的7件青铜胄进行了热电离质谱(TIMS)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成分分析,数据显示铜胄的合金类型可分为两类——锡青铜和铅锡青铜,且其二者的铅同位素比值均处于高放射性成因铅范围。此研究结果为探索金属矿料的产地来源及此著名王墓的年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