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大公报》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报纸。从1902年在天津创刊,到迄今仍在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已经有115年历史。100多年历经四个阶段:一是1902—1916年英敛之创办并主持的阶段;二是1916—1925年王郅隆出资接办时期;三是1926—1949年,由吴鼎昌出资,与胡政之、张季鸾合办的"新记《大公报》"时期;四是全国解放后,由私营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性质的时期。对于一、二两阶段《大公报》的办报方针、经营思想和宣传业绩等情况,予生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在北京的创刊、发展和停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纵横》2000,(11)
1949年前,老《大公报》曾有过天津版、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桂林版,却从未在北京出版过,只是设有办事处。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是如何在北京创刊、发展和停刊的呢?  相似文献   

3.
舒展 《炎黄春秋》2002,(2):46-49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直到今天仍在香港特区继续出版。如今它已度过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年寿诞,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算得上是一大奇观。评说与考证《大公报》领导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百年沧桑》,作者是中国杰出的政论家、《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先生的哲嗣王芝琛。我觉得对《大公报》是一份厚重的百年纪念贺礼!  相似文献   

4.
著名报人王芸生先生解放前因主持《大公报》为人所知。1929年因与《大公报》打笔墨官司,他受到《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赏识而被邀请参加《大公报》,历任编辑、编辑主任、总编辑、社长等要职。他先后在《大公报》天津馆、上海馆、武汉馆、重庆馆、北京馆任职(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寇入侵,大公报社逐步后撤,曾在各地设馆,坚持出报,从未间断),也去过香港馆(待的时  相似文献   

5.
王鹏 《炎黄春秋》2005,(8):56-60
1949年2月27日在解放后的天津创办的《进步日报》,是解放区新创办的第一份民营报纸。关于《进步日报》的创办,还得从天津《大公报》的停刊说起。  相似文献   

6.
《黄兴致白朗书》是“二次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白朗起义军共同讨袁的一份重要历史资料,最初发现于1913年8月21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同年10月10日出版的《癸丑祸乱纪略》(介北逸叟编著,上海有益斋印行)据该报全文辑入。解放后的一些资料丛书和论著,如《黄兴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白朗起义》(杜春和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黄兴年谱》(毛注青  相似文献   

7.
唐振常 《百年潮》2000,(2):30-33
此番在港,居留时间超过以往数十年间的每一次,也就多了一些时间遐想,感岁月之易逝,念旧友之凋谢,为此文以记五十一年前初到香港的往事。那是一九四八年十月,我在上海《大公报》做记者,香港《大公报》已经复刊数月,忽一日,费公彝民(时任香港《大公报》经理兼上海《大公报》副经理,经常往来港沪间)对我说:“你已被列入黑名单,赶快想法走。”费公并告,他是从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陶一珊那里知道的,消息确实。这自然引起我考  相似文献   

8.
陈凯 《文史天地》2013,(1):17-20
1902年6月17日,由倾心近代文明的满族人英敛之创办的《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牖(音you窗户意)民智,挹彼西欧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报头《大公报》和报馆大门“大公报馆”匾额,均为严复所书。报头上还有法文“L’IMPARTIAL”字样,意为“公正无私”。一份民间所办的报纸,历经跨世纪的曲折发展,几经易手、移址,如今仍在香港出版,算起来它已走过整整110年了。  相似文献   

9.
《香港华字日报》中的孙中山轶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华字日报》中的孙中山轶文研究莫世祥《香港华字日报》创刊于1872年①,是香港保存至今的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份近代中文报纸。笔者曾查阅1895—1925年的《香港华字日报》缩微胶卷,共得1901—1923年间的孙中山轶文31则,均未收入现已出版的各...  相似文献   

10.
正《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它创刊于1902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停刊。本文所说的《大公报》,指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即1926年以后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是接办的主力,社内社外视为《大公报》的三巨头。1926年,英敛之(英若诚的祖父)创办的天津《大公报》难以为继,决定停刊。早有建立新闻托拉斯设想的吴鼎昌、  相似文献   

11.
香港︽大公报︾起义史录刘小清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当人们的视线仍凝注在硝烟弥漫、战火酣热的三大战役时,香港《大公报》突然宣布起义,回到人民阵营。这一声音无疑是震聋发馈的,它不仅呼应了国内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而且打破...  相似文献   

12.
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出版了杨杏佛创办与主编的《民族日报》。历年来,史学界对《民族日报》专文介绍的很少,故不揣浅陋,特介绍如下。杨杏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左派,甚受孙中山、宋庆龄等人的器重。在五卅爱国反帝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的形势下,杨杏佛在宋庆龄和共产党人的支持下,于1925年6月10日在上海创办了《民族日报》。《民族日报》每日4版8开,6月25日出版第16期后,因受北洋军阀的压迫,人力财力见绌,只得遗憾终刊。该报的通信与发行所是上海华界宝山路天吉里35号。  相似文献   

13.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5,(10):28-36
访谈时间2004年10月访谈地点王芝琛先生家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许: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是其鼎盛阶段,其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现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请您介绍一下大概的情况。王:抗战时期的《大公报》起码表现了中国人的硬骨头气概,就是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出版一天报纸。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还只有天津馆,张季鸾看出天津早晚将不保,就极力主张克服各种困难开上海馆。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史上有过一份出版仅11个月的日文报《改造日报》,由于其背景特殊,读者对象特殊,曾经有过轰动举措,后遭冈村宁次、麦克阿瑟的抗议而终止。《改造日报》是由蒋介石的女婿陆久之创办的。其时正值日本投降,陆久之在上海被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委任为少将参议,协助汤恩伯处理日军受降事宜。当时滞留在全国各地的日俘、日侨达120余万人,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大连等地以待遣返。因受制于船舶,遣返速度极慢,大部分俘虏需在原地等待一至两年。这样即形成了一个特殊群落,他们人员庞杂,情绪烦躁,思想混杂,骚动不安。面对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5.
<正>《大公报》是新中国成立前国内著名的大报,也是第一张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奖章的亚洲报纸。它于1902年6月在天津创办,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和民国,至今还在香港出版发行。1933年春,《大公报》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创刊号1942年冬,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大公报》派遣年仅25岁的记者张高峰到中原地区采访。他从重庆经西安到达洛阳,看到处处流浪的灾民,鸠形鹄面,沿街乞讨,悲惨的号救之声,随处可以听到。随即他又到豫西、豫东、淮阳等地采访,目睹灾民流离失所、遍地饿殍的惨景,而国民党当局有意掩盖灾情,不使外泄。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从河南省叶县向《大公报》重庆馆寄出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长篇通讯(6000字)。《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于2月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通讯的内容只字…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论述近现代中国报刊业发展历史的时候,总是脱不出《申报》、《万国公报》、天津《大公报》及《文汇报》、《新青年》等等的范围,仿佛除了上海等少数大都会的这些家报纸杂志外,再没有别的好说了。上海、北京等地,作为近现代中国的报刊出版中心,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内地的许多地方也同样有其精彩之处。更加凸显地方特色,对还原地方历史原貌举足轻重。近现代安徽报刊业作为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出世较晚,但起步伊始的表现却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8.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和《新民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新民报》的创始人。在辉煌的时候,《新民报》先后在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五地出版日报或晚报八种,号称“五社八报”,堪称跨地域的“大报业集团”。不妨先从邓季惺说起。邓季惺,重庆人,出生于1907年,名  相似文献   

19.
王健 《炎黄春秋》2012,(2):25-27
我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到的香港。原计划到香港后再经越南去昆明读大学。但是有些人劝我,内地(指重庆、昆明)经常遭日本轰炸,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在我拿不定主意时,一位《大公报》的朋友给我写了个便条,介绍我先去看范  相似文献   

20.
由全国十四所重点中学和天津《历史教学》社联合主办的《历史学习》已经出版。《历史学习》是向中学生和城乡青年普及历史知识、辅导历史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性通俗读物。每期64页,32开本,今年出四期,每期定价0.26元。为适应中学生及城乡青少年的特点,《历史学习》将开辟爱我中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