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晋"晋匈奴归义王"金印。印重86.9克,含金量为60%。印正方形,边长2.2、厚2.5厘米。驼纽,驼呈卧姿,纽高1.7厘米。印面刻阴文"晋匈奴归义王"六字,用刀平直,字口方齐(图一、二)。这方金印,为研究西晋时期汉族与匈奴  相似文献   

2.
1983年2月,澧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明"华阳王镇抚司"铜印一方(见图)。据云这方铜印原藏在县北11公里的萧家祠堂墙洞里。印呈正方形,边长6.2、厚0.9厘米。柱状纽,下方上圆,高8、径1.5至2厘米。重470克。印面铸阳文九叠篆"华阳王镇抚司之印"四行八字。印背右侧刻阴文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7,(12)
1975年12月19日,丹阳县全州公社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十里牌大队在岸头村南新开挖的全州河河道工地,在地下一米左右处,发现元末红巾军宋政权颁发的"管军万户府印"一方。该铜印为正方形,长,宽各为7.8厘米,印文六字"管军万户府印"为阳文篆书,印背右刻"龙凤二□(年)",左刻"十二月日造",印左侧刻"民字肆拾陆号",右侧刻"管军□□□□",其中"管军"二字隐约可辨,其余已锈蚀不可认(图一)。丹阳县出土的这方铜印,应是宋政权颁  相似文献   

4.
江西丰城县于1982年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一方元末红巾军“管军万户府”铜印。铜印圆形。直径11、厚1厘米,重约1000克。印纽扁平,高7.5、上宽2.5、下宽2.8厘米,上厚0.6、下厚0.8厘米。印正面刻正方框,内篆书“管军万户府印”六字。框四周各篆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右侧刻有“管军万户府印”左侧刻“中书礼部造”“治平二年、月、日”。这方有治平二年铭记的铜印,应是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颁发其所属部队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秋,徐寿辉与彭莹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市文管会于1979年3月进行全市文物普查时,在海拔四百多米的平顶山中部南麓悬崖峭壁的砂岩石上,发现了摩崖题字石刻一处,题字为楷书“高山”二字,字体圆润淳朴,类似颜体。“高”字长93、宽65厘米,“山”字高82、宽70厘米。上款刻篆  相似文献   

6.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在商酒务公社收集到一方金代铜质印。这方铜印出土于1969年冬,是社员李洼斗在关帝庙村西地挖渠时发现并交给了公社党委。最近,由公社党委付书记王在囿同志转交给县文化馆收藏。这方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5厘米、通高5.4厘米,边厚1.5厘米,重675克,印背有长方形印钮,钮上部有“上”字标记。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盈字之印”,印背左侧镌刻楷书“林州行部造”,右侧有“兴定二年七月”等字,印边前部镌刻有印文楷书  相似文献   

7.
1987年4月中旬,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征集到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的一方官印。此印铜质。印面正方,边长7.9、印厚1.6厘米;圆柱形直纽高7.7厘米。印面边框宽1厘米,左方刻阳文篆书"都督之篆"4字,右方刻阳文曲形阿拉伯字,汉译为"苏莱曼"(图一)。印背纽两侧均刻阴文款,右款为"壬戌年造"4字;左款为小儿经文4字(图二)。  相似文献   

8.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9.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冬,永城县高庄公社郝娄大队社员在县城南五十里马桥集治理包河工程中,挖土时发现一方金代官印。印、钮均呈梯形,铜质,重0.77公斤,通高5厘米,印面6.6厘米见方。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行军万户人字号之印”十字。印背右刻行书“大安三年四月”,左刻“礼部造”,边刻“行军万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6,(7)
1974年12月,风台县粮食局建筑楼房,挖掘地基至1.2米深时,发现铜官印六颗。地基周围土色灰暗,并杂有碎瓷片、牛肋骨及宋"崇宁通宝"钱一枚。这六颗印是: 1."万户之印"一颗。长、宽各为7厘米,左侧刻"壬辰年四月日",右侧刻"万户之印",上侧刻"汤字号"(图一)。 2."汝阴县印"一颗。长、宽各为6厘米,左侧刻"汝阴县印",右侧刻"壬辰年三月日造"(图二)。 3."提控之印"一颗。长7.5、宽7.6厘  相似文献   

12.
傅抱石的款题与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相得相谐。  相似文献   

13.
1994年7月11日,在正定县政府建楼工地出土“提控所印”一枚。2000年8月30日,在县政府办公楼后挖暖气管道时,在距地表10厘米处又发现“都提控印”一枚。二印现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一、“提控所印”为黄铜质,保存完整。楔形钮,钮高3.1、宽4.3厘米。钮上端阴刻一字“上”。印背面钮左刻“恒山府造”,右刻“兴定四年八月”。印上侧面刻“提控印”(图一)。印面近正方形,边长7.2×7、厚1.6、通高4.7厘米,重775.9克。阳文,九叠篆书“提控所印”四字(图二)。 提控,为提辖控制,即总领之意。以…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幅国画。画面上,一轮红日映照大地,近景是高山悬瀑、苍松翠柏,远景是雪山浩茫、黄河逶迤,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在山势中蜿蜒延伸。这幅巨画是由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完成的。(一)1959年7月,正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的傅抱石突然接到南京拍来的电报,电文大意是:抱石同志,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这太出人意料了,傅抱石毫无心理准备。就在几天前,他在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时,从广播里听到了人民大会堂落成剪彩的消息。作  相似文献   

15.
1984年6月,同心县文物管理所在新庄集乡征集到西夏官印一方。据调查,1963年春,当地人在马家渠村黄岘子沟的荒滩上挖甘草时,在距地表深约1.5米处挖出白瓷罐一件,罐内存放这方官印。官印为铜质,方形抹角,长柄有穿。总高3.5、印身边长5.4、厚1.1、柄高2.4、柄端长2.2、宽1.7厘米。印文为白文,上刻西夏九叠篆文"首领"二字。柄端刻西夏行书"上"字。背款文字两行,经史金波同志译  相似文献   

16.
河南叶县境内出土元代铜印一颗。印为正方形,重1.5公斤,边长7.9、厚1.14厘米;梯形钮,上宽3.8、下宽2.27、高6.8、厚1.14厘米。印背钮旁左刻"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右刻"中书礼部""二至正十八年三月造",字迹潦草。印文为八思巴文,译成汉文为"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之印",比印背钮旁左刻汉字多"之印"二字。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18.
卢茂村 《南方文物》2004,(1):72-72,70
1952年,安徽省皖南文物馆从徽州州地区收购到一件“厦门镇守使之关防”火漆印。该印质地为黄铜,上为一圆形柱柄.圆柱柄下方为长方形铜印,印通高10厘米,圆柱柄长8.1厘米。印背面左右两边皆刻字,右边刻“厦门镇守使之关防”;左边刻“印铸局造”。  相似文献   

19.
1983年6月,江西省九江市区山川岭基建工地离表土约2米深处出土一颗铜印。印正方形,边长5.7、厚约1.3厘米;长方形纽,通高6.5厘米。印面阳刻八思巴文篆书五行,先左后右、自上而下依次释其对音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印背面右侧直刻汉文"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左侧直刻汉文两行:"中书礼部造"和"至  相似文献   

20.
最近翻阅第五期"文物",见39页刊载陕西蓝田发现李自成永昌元年三水县信一文。因而引起我对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所存十余方历代印璽的注意。恰巧在这些印中也发现一方永昌元年的县印。此印与三水县信相仿,黄铜質,方形,椭圆柱柄,印面长宽为6.9×6.9厘米,厚1.2厘米,柄高9厘米,重1.9市斤。印文为"仪隴县契",背面柄右边阴刻"仪隴县契",左边刻"礼政府造""永昌元年九月日",印左侧面刻"天字伍百陆拾肆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