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祥博  张帅  旺旦次仁 《神州》2012,(33):226-226
中国构筑东北亚各国全新的合作体系,与东南亚区域战略相呼应,为中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东北亚区域政治外交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构筑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尽可能避免区域纷争或冲突、遏制竞争势力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朝鲜的学者主张古朝鲜的建国年代应该在公元前30世纪。一部分韩国学者也极力主张公元前2千年以前,古朝鲜就已经具有了国家形态。目前学界对古朝鲜国家建立的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不等,其差异竟有800年之多,处于混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周厚虎 《攀登》2012,(4):61-66
在国家战略体系中,地区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依托。如果说东亚地区是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基本依托,那么东北亚地区就是中国参与地区合作基本依托中的基本依托。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意义可见一斑。但因为该区域内各国战略文化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困境的产生和扩大。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成员,应该重视东北亚战略,找寻安全困境的突破口,为自身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文化战略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东北亚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手段。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传统文化底蕴的承载者,应该加强东北亚文化发展战略,以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促进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东北亚的和平、合作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梁志 《世界历史》2012,(4):111-119
中国的冷战史研究大约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最初主要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探究"二战"后十年间的美国对华政策。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冷战随苏东剧变戛然而止,加之在此前后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档案的大量开放,中国冷战史学界首次有机会探察"铁幕"的另  相似文献   

5.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1,16(6):69-72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主导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向纵深发展。同时,随亚太格局变化产生的国际矛盾斗争,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严峻挑战。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的核心成分。政治安全利益内容广泛,包括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稳定、反对宗教势力渗透、维护政治稳定等;军事安全利益着重表现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防范军事威胁以及军控和防止核扩散;经济安全利益涵盖金融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市场安全、运输线安全、海外投资安全等。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相似文献   

7.
1958年2月7日,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军。同时,围绕撤军和朝鲜统一问题,中国发动了一场对美外交攻势。在答复中国的撤军要求时,美国避开中国先撤军后统一的要求,要求中朝双方接受联合国有能力解决朝鲜问题的前提,并坚持在这个前提下实现朝鲜统一后,联合国军才撤出朝鲜。最终,美国借助自己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实现了不从朝鲜半岛撤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李红杰 《世界》2006,(5):8-9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主客观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反映到中东地区,就是地缘战略利益、能源安全利益、国际政治利益和经贸利益四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工业布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都和东北亚局势紧密相关.不管是被动调整还是顺势而为,新中国通过东北地区南厂北迁、156项工程、三线建设对工业布局进行了规划与调整,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客观上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增强了国防实力,保障了国家安全.中国工业布局呈现由沿海向内地,由东向西,由华东、东北、华北向西北、西南、中南纵深均衡发展的态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承礼先生的<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一书,始终把渤海政权纳入唐中央王朝行政版图之内;把渤海国史的研究拓宽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进行宏观多角度的探索;把渤海国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增强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使渤海史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部分学者依然延续着"冷战"思维范武。这种范式的主要特征是:思维预设上表现为强调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思维理路体现为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考量中国"民族主义";在分析中国"民族主义"方法上采取单方面展示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冷战"思维范式是西方中心思维范式的极端化,其思维根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冷战"思维范式考量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给中美公众带来了相互敌视的恶性循环,而"冷战"思维范式中也凸显了美国部分学者双重标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牛大勇 《世界历史》2005,22(3):32-42,144
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人民连年遭受的粮食饥荒,美国朝野人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应采取什么对策。美国政府内部曾研讨过各种方案,并向中国伸出试探的触角。中国政府不接受美国政府的“施舍”,但谋求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从美国民间购买粮食。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要求肯尼迪总统批准她访问北京和台北,沟通各方面的关系,不仅将美国的粮食提供给中国灾民,而且促进中美两国和台海两岸找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肯尼迪政府权衡各种利害,最后在国内政治和台湾的牵制下放弃了松动对华贸易限制的打算。冷战政治压倒了人道主义,中美关系失去了一次缓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郭海燕 《安徽史学》2018,(1):97-108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相似文献   

15.
胡琦 《沧桑》2010,(2):5-6,24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中国外交战略的适时调整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 ,正处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 ,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7.
史宏飞  白建才 《史学集刊》2012,(4):39-47,78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到失败,退出新疆;苏联二战期间一度被中国逐出新疆,冷战期间与美国争夺新疆,最终支持中共解放了新疆;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共在这一时期为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最终确保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对新疆的主权。  相似文献   

18.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的首都被改称为京城,城市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一座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市、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市政管理的近代大都市.作为京城的匆匆过客,虽然也有一些中国人惊叹京城面貌的巨变,赞叹日本殖民者的“治绩”,但多数中国访客还是从京城的巨变中看到了殖民统治对朝鲜民众、朝鲜文化、朝鲜精神的摧残,使他们领悟到了强加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伤害和破坏.  相似文献   

19.
朝鲜王朝编修了四十多部中国史书 ,其中以明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则是宋史。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儒家正统观成为这些史书的基本原则 ,上至国王 ,下及儒士皆参与中国史书的编撰 ,成为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一个重要表征。透过对这些史书的分析 ,不仅可以看到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不同的文化心态 ,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明清时期的双边关系 ,同时反映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13-13
中国只有一个正式缔约的盟友——朝鲜。然而,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朝鲜的死对头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被视为是对朝鲜政府的严重羞辱——这么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习近平未访朝鲜先访韩。以金正恩为首的朝鲜政权,在贸易、援助和能源方面几乎完全依赖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