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笔者同意私有土地同国有土地并存、私有土地居于主导地位的观点,汉代也是如此。本文只就西汉土地制度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看法。 “公田”和“民田”的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2.
韩诗琳 《史学月刊》2020,(1):130-134
土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考察各个时期的土地主张是认识近代中国各时期政权属性和立场的重要指征。对土地权利的探讨,则是研究土地问题的核心。“权”的力量伴生着“利益”,“权利”往往会被视为一体,因此在面对“平均地权”理论时,研究者们基本默认了地权与地利一体,讨论的空间通常建立在两个点上——国家对土地的态度和国家可行使权利的方针内涵,而没有对方针内容能否对应“平均地权”题目做出回应。事实上,“地权”和“地利”两个概念在“平均地权”理论中并不适合做一体化讨论,推行这一理论,无法通过“地利”的平均实现“地权”的平均。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三年处州府小黄册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明初浙东地区珍贵的人口、田土统计原始资料,更为研究该地区土地结构类型和科则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明初处州府民田大致有民田、民地、寺观田和义塾田四类,且民田之数远多于官田,民田科则也低于史籍所载,并在不同都、里之间有所差异,同时呈现出倍数于最低科则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赋税,而赋税中以粮赋收入为大宗。清代的粮赋包括地丁银和田粮两部份,总称为田赋。民间完纳田赋,俗称“完粮”或“交粮”。田赋以土地所有者为征收对象,即向“业主”(主要指地主)征粮,佃农则交租而不承担田赋,这就是所谓“业主完粮,佃户交租”、“粮从租出”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因向封建政府交纳钱粮,列名于粮册,故称为“粮户”。佃农则交租而不纳粮,  相似文献   

5.
雾晨 《文史博览》2005,(2):41-43
图们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将军”是因为他在将军中有“两个妹妹”和“四个传奇”——“两个特殊”是指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为军队法制建设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四个传奇”,则是指图们从一个贫苦农民的独生子到共和国的将军、中央军委法制局首任局长。  相似文献   

6.
考察新疆哈密民田是了解近代哈密社会变迁的一条有效途径。道光年间,在林则徐主持下哈密出现了第一块民田。民国初年,哈密屯田民田化使民田面积进一步扩展。20世纪30年代,哈密回王世袭特权被取消,札萨克制下的土地朝民田方向发展。同时,哈密县政府限制清真寺的世俗权力,维吾尔人与汉人之间开始民田买卖,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神话”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当作一对完全对立矛盾的概念。神话,即非真实的虚构;历史,即过去存在的事实。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却不断出现将此二者并置观照的现象,所谓“想像的真实”、“虚构的历史”、“非真实的真实”等成为时兴一时的话语。本文通过剖析“神话”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互动和认知的转移过程,说明神话/历史从意义层面上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随着学科视野的整合,相反,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华瑞 《历史研究》2022,(2):178-188
<正>秦汉以降,“兼并”一词屡屡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词在文献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作动词时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层面的兼并活动,作名词时则用来指代一种社会阶层。“不抑兼并”和“摧抑兼并”均是宋代的重要经济政策,但这两个政策中“兼并”一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作动词使用,指土地所有权转移;后者作名词使用,指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社会势力,亦即宋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兼并之家”。  相似文献   

9.
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产权中不同性质的永佃权问题需要做具体研究。从1927年后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实践过程看,尽管浙江各地区大都存在土地所有权被分为“田底”与“田面”的情况,即所谓的“一田二主”现象,但是,由于土地来源不同,“田面田”的性质亦有不同,既有欠租撤佃的“相对的田面田”,也有欠租也不可撤佃的“公认的田面田”。由于两种“田面田”的地租率不同,所以,在政府推动的减租过程中,拥有“相对的田面田”的田主积极推动“二五减租”,而“公认的田面田”主则反对“二五减租”。后者成为浙江“二五减租”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儿童或者说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个体生命最初的“身份”,这已经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认识。然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儿童史研究者眼里,儿童(Child)概念却并非如此简单,它被认为是一个由成年人“建构”的文化概念,童年(Childhood)则是一种“结构性”存在,而不是指生理上或年龄上可以与成年人一分为二的自然而然的人生阶段。儿童史研究者正是从与儿童相关的一切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史意义出发,将目光转向被历史书写者和史学研究者长期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儿童主题。  相似文献   

11.
“社稷”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别称和政权的象征。远古,“社”和“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指土地;“稷”,指五谷。原始时代,人类对神秘的大自然束手无策,以食为天,“社”、“稷”决定着农业部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先民们把“社”“稷”崇拜为神并加以祭祀。《白虎通义·社稷》就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  相似文献   

12.
袁畅 《神州》2020,(4):76-77
所谓语法化即“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即“实词虚化”。对于非母语的俄语学习者而言,俄语语法化结构相对陌生,较为少见,单纯的字面翻译已经无法使俄语学习者准确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实质含义及情绪意图。准确掌握俄语语法化结构的构成及其语用意义有助于俄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表达俄语,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沟通更达意,理解更确切。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俄语“运动动词+себе”语法化结构的构成要素、用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描述、统计及定量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先谈“融合”。 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九八○年中国满族文学史学术年会”上就有过小小的“交锋”。主要交叉点是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但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则一律用“民族融合”,避免用“民族同化”。这是较流行的一种看法。 其二,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要分别使用。 民族同化是大的、生产力高的民族,使小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曾是1949年后出现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所谓“五朵金花”之一,并成为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秦汉史研究的一出重头戏。本文拟以时间为纲,以论题为目,对近50年来秦汉土地制度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文中所谓秦汉,指从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到西汉为止,因为这一时期土地制度的继承关系比较明显,没有较大的变革,在土地制度史上可以当作一个时段来看待。对秦汉土地制度的研究大致有三次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大讨论,接着是青川秦木牍…  相似文献   

15.
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和考古学上最先使用的是“历史时期”与“史前时期”两个概念,作为专业术语,它们受到过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规定。“史前”(prehistory)的概念是,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历史;“史前史”的概念,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之人类历史;“史前史时期”(pre...  相似文献   

16.
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有一片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凝重而神奇的土地。这就是——阿里。 噶尔位于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西南120公里处,是原西藏地方政府阿里总管府(通称噶尔本)所在地。噶尔是两个地方的合称;即“噶尔亚萨”和“噶尔昆萨”。“亚萨”指夏季居住的地方,“昆萨”指冬季居住的地方。由原西藏地方政府阿里总管府召集的一年一度的恰青在噶尔亚萨隆重举行,所以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赛马、射箭、马术、物交、收稅为内容的大型活动被史称为噶尔恰青。  相似文献   

17.
远逝的民歌     
一个民族有身影可回顾,她的生命就有了纵长;一个地区有绚丽的表情,她的文明就显得精彩多样……区域的背景文化因其地域的秉性而更独具风味,更有艺术魅力和乡土情韵,更能体现区域民众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它是一个地区的表情和灵魂。近几年在甘肃永登这块故土上笔者搜猎着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期望收获更多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偶然的机会,在县文化馆见到了几本涉及谚语、故事、民歌小曲的所谓永登民间文化集成,一股浓浓的乡土音扑面而来,倘若置身民间,在古朴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清 《史学月刊》2000,(3):24-29
汉武帝元封五年设立的刺史制度,传统中的观点大多认为按“州”或“州部”派遣刺史,以致出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其实,“州”、“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帝是将全国除京畿以外的所有郡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做”部”,武帝应是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有朔方刺史部,但不存在所谓”朔方州”。  相似文献   

19.
呼唤遗憾     
我很喜欢“瑕”这个字的读音,读起来有一种明朗、坦荡无所畏惧的锐气。“瑕”在字典里的意思为“玉小疵”,指玉上面的斑点,古人常用“白壁微瑕”来表现美中不足的遗憾。卖玉的人也常婉惜地说:“这玉要是少这几个斑点,价钱可不得了啊!”我不喜欢这样的说法。所谓“金无足赤”,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遗憾不可避免,在水晶中不是还有一种叫“发晶”的珍品吗?几个斑点使一个水晶身价百倍,这能叫不好吗? 先圣孔子有个故事深为人们传诵。说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我们的大圣人也无法确定谁对谁错,被两小儿称作“并非什么都懂啊!”这个故事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圣地,或指在宗教史上有特殊意义而为宗教徒奉为神圣的地方,如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等;或指在革命史上有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等。早在史前时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发生于洛阳一带;在《洛阳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把“华夏明圣地”作为洛阳的“一级理念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