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有的提醒自己要廉洁奉公,有的告诫所属要安分守己,有的申明要秉公执法。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每逢年节,家家户户贴对联自不必说,就是红白喜事,店铺开张,也要张贴对联以示庆贺。于是,编写和欣赏对联就成为人们有趣的文化活动,编写整副者有之,拟出上联征求下联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3.
图志天下     
<正>放学的时光1910年,香港的小学堂。教室迎面的墙壁上贴着对联,先生的背后还贴着大大的福字。这真是难得的一瞬,先生正襟危坐,学生有的作揖,有的带着课本鱼贯而出,陪读的侍者们也起身准备出门。看得出,这是一座富家子弟的学堂。此时的香港,已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60多年,而上层士绅子弟们的教育,依然保留着晚清的模样  相似文献   

4.
影子 《文史月刊》2012,(3):71-71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婚丧嫁娶、乔迁开业,都要贴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家家门上都少不了大红的对联。  相似文献   

5.
现存联话文本情况极为复杂,有已经整理的,有著录、抄录的,有的散见于各类笔记,杂著之中。加强联话文本的整理可以拓展文学批评范围、钩沉社会史料、促进对联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6.
德治 《旅游纵览》2011,(11):30-32
由于照相机拥有者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它们的用途和价值的体现亦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玩具,有的把它工具,还有的把它当成收藏品。如果您也拥有照相机,不管把它当成什么,我建议您一定要让它物尽其用,体现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联,这是中文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8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悼念阵亡将士,国共两党领导人还撰写了不少对联。这些血染的对联,既寄托哀思,也鼓舞了全国人民,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8.
浅谈商业楹联丁冰"楹联"是一种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讲究平仄协调,富有情趣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人们称为"对联",又因多为春节前张贴,又被人们称为"春联",商业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独特的店肆楹联,这些多与店名、经营品种、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的为生财寄于良好的祝...  相似文献   

9.
楹联,俗称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  相似文献   

10.
凌大 《钟山风雨》2012,(5):60-60
我国丰富多彩的对联,都是由多字组成的。可也有对联“无一字”或“仅一字”,实为稀有罕见,现各举一例,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对联的基本定义是:对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对联起源问题是对联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对联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习俗——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艺术的演变发展。当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会融合时,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所以,对联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过程和文学过程。文化方面,它从传说中的神荼、郁垒昆仲兄弟捉鬼的故事演变成桃符作为除夕的一种吉样物,再进一步演变成在桃板上画神…  相似文献   

12.
陶易 《文史天地》2010,(4):60-63
<正>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其中轰动一时,诛戮  相似文献   

13.
提文凤 《中原文物》2012,(4):110-112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戊戌变法"的领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中国有名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史称"康体"。《康有为子久款纸本对联》是康有为晚年所做的一幅五言对联。这幅对联蕴含着康有为精湛的书法艺术,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其海外流亡十六年的人生印迹。  相似文献   

14.
金代初期,有大批辽人、宋人出于不同原因、以不同方式陆续进入并滞留金朝。这批入金之人不仅入金类型多样,其入金后的具体遭际也多有不同,有的官运亨通,有的仕路偃蹇,有的长期流放,有的惨遭杀戮,等等。  相似文献   

15.
戏台楹联,即戏班的对联,一般镌刻或贴在戏台两旁,一则图个喜庆,二则供人观赏,三则体现文化水准。它编撰巧妙,蕴意丰富,展示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有的戏联,辩证地阐述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引古论今,古事恰如今事;以虚为实,虚情还似实情”及“粉黛非真,演出当年面目;情形毕露,重现昔日衣冠”,可谓精辟地概括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贵州盘山“江山一览阁”一则“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的对联,则将戏剧艺术规律巧妙寓意其中,令人叫绝。 有的阐述了戏剧、生活、演员三者的关系。如“莫笑我们涂面挂须,…  相似文献   

16.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17.
<正>在目前室内文物修复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什么方法对待修复文物进行固定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的用手拿,有的用绳子绑,有的用胶带粘,有的请两三个人帮忙扶着等等,每位修复师依据自己的习惯会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但是随意的固定方法会使文物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也给修复师在操作中带来不便。例如金属文物的热焊接,一直是以手持为主,边焊接边校对调整,要  相似文献   

18.
家长如琴师     
王琴 《南京史志》2014,(7):10-10
家长会上,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发言让我茅塞顿开。她说:“每个孩子恰似不同的乐器。有的孩子似钢琴,有的孩子似小提琴,有的孩子似古筝,而家长恰似琴师,要根据不同的乐器进行不同的调节,只有恰当调节,不同乐器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细想之下,同样作为家长的我,发现我这个“琴师”当得很不称职。  相似文献   

19.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着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以发人深省的内涵和端庄稳健的美感形式,使中外游客耳熟能详,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可是,联文的撰写人赵藩却逐渐地被忽略、淡忘。  相似文献   

20.
逝者     
有的人,你读过他的书;有的人,你看过他的戏;有的人,你哼过他的歌;有的人,你也许连名字也没听过。然而,你终于要向他们道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