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景平 《史学月刊》2005,(1):69-76,82
1948年的金圆券政策及其推行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包含着复杂的关系,其掠夺性、不合理性的显现有一个过程,上海金融业对金圆券政策态度从遵行、异议、批评到反对也有转变的过程。以往对金圆券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国民党政权及其国家行局为主体,以其相关决策及实施为主线,其研究比较简略和狭窄;其实,选择上海私营金融业为考察主体,以当时私营行庄公司如何应对实施金圆券政策的各主要方面为研究主线,着重从私营金融业的基本态度、金银与外汇资产、利率、资本升值和现金增资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金圆券问题本身以及对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金融业与国民党政权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期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大热,也带动人们重新关注国民党1948年的币制改革。在很多人看来,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了国共两党命运,直到今天仍旧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阴影,甚至还有人会担心金圆券往事是否会重演。  相似文献   

3.
王云五与国民党政府金圆券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皓 《史学月刊》2008,35(3):66-74
王云五与国民党政权统治大陆末期的金圆券币制改革的关系密不可分.就当时各种情况来说,他是主持改革的最佳人选.1948年他出任财长后三易其稿拟定改革方案.改革为蒋介石搜括了许多金银和外币,这是他对蒋的最大贡献.尽管王云五竭力维持金圆券的发行,千方百计平衡收支,解决赤字问题,但在国民党政府军事迅速失败的情况下,金圆券改革的失败根本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国民党政府为挽救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于1948年8月在全国实行币制改革,强行收缴金银外币,发行新货币金圆券。这场史无前例以搜刮民脂民膏为目的的币制改革短短10个月便彻底失败。它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最后也加速了国民党经济的崩溃和在大陆政权的覆灭。而这场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却与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王云五紧密相关,它的出笼前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秘闻。  相似文献   

5.
6.
笔者是一名金融票证收藏爱好者,对一些历史票证尤为关注。近阅2007年第2期《安徽钱币》所载梁恒孝先生《从一张巨额支票看旧中国法币的崩溃》(以下简称《梁文》),深受启发。该文引用了大量金融历史资料,为我们考究金融史提供了诸多有益的佐证,值得笔者学习。但是,学习过程中,产生两点疑问,特提出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薛念文 《民国档案》2007,10(3):82-86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对日政策和个性特征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保存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1917年至1945年日记的公开,为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得出符合历史逻辑的客观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蒋介石日记提供了他早年追随孙中山的一些历史细节,1932年以后的日记中更清晰表露了他挣扎于抗日和妥协之中,他的反共言论则体现了他超于性格缺陷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8.
民国保甲制度的复兴,既与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局限性有关,更与蒋介石对这种局限性的夸大和歪曲有关。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训政设计、认为中国民众"一盘散沙"以及重视传统社会乡村组织的作用,恰为蒋介石统制和训练民众、恢复保甲制度提供了解释的空间。然而,二者的地方自治思想有着本质差异。在理论基础方面,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主张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蒋介石更强调人民单方面应尽的义务;在实施主体上,孙中山强调以县为地方自治单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蒋介石则强调县以下基层乡村为自治单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推进方式上,孙中山主张用教育方式训练民众,逐步扩大民权,蒋介石更强调以军事化手段强化民众的服从意识;在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时,孙中山主张融贯中西,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地方自治模式,而蒋介石借鉴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则是为了"剿共"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曾三次暗杀桂系首领李宗仁。这不但在民国史上是件特大的奇闻,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事。然而,李宗仁却一次次奇迹般地躲过了蒋介石的暗算,化险为夷。这是幸运,是偶然,还是另有内幕呢?  相似文献   

10.
简笙簧  杨瀚 《纵横》2010,(8):21-24
现存台湾“国史馆”的蒋介石档案主要系1923年至1971年近50年间覆盖蒋介石一生的文件、照片及少数文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中日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门显学。多年来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发表了众多研究论文。但是学术界对于中日关系的研究一直以两国政府、政党为重点。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进而推动中日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珠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民国海军总司令潘文治。说到潘文治,他与民国的两个重要人物孙中山、蒋介石以及共产党都有一段奇缘。  相似文献   

13.
张炜 《文史博览》2010,(8):38-39
<正>蒋介石曾两度批示"永远不得叙用"、"永不录用",封杀民国新闻人陈德征。翻开陈德征的历史,竟有"民国第一伟人"的称号,做新闻做到这种地步,岂一个"牛"字了得!蒋介石批示"永远不得叙用"陈德征,浙江浦江人。1923年与胡山源、钱春江创办"弥洒社"并出版《弥  相似文献   

14.
陈诚是民国史上一位风云人物。陈诚之忠于蒋介石与蒋介石之宠信陈诚,在民国历史上已是不争的事实。自1934年7月蒋、陈分任庐山军官训练团正副团长起,蒋欲任陈为自己副手的端倪已经初现。蒋介石曾于1936年对阎锡山云:"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抗战战事的激烈进行,更给蒋陈关系的急速升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抗战期间,陈诚往往一身兼任党政军数种高级要职,且经常不受所任职务的限制,被蒋特别  相似文献   

15.
任风 《湖南文史》2014,(5):36-36
长期以来,在民国政客中,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财政部长等职的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其政声舆论,实可谓“臭名昭著”。然而当1967年8月孔祥熙在纽约病逝时,在台湾的蒋介石却亲撰悼文《孔庸之先生事略》,赞誉其在“国家环境最为险恶,与军民生计最感困窘之际”临危受命,“屡使革命大业转危为安,抗战军事转败为胜”。  相似文献   

16.
1914年,蒋介石曾经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东北之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复员整军会议上的演讲中说:"记得我在民国三年到东北去考察的时候……我在日本人的掩护招待之下,在东北的满洲里、哈尔滨、长春等地,住了三个月。"那么他当年为什么要到东北,在东北又做了些什么,于他的人生又有什么作用,以至让他在事过30年后还念念不忘呢?  相似文献   

17.
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农民银行的纸币发行问题,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蒋介石对货币发行、币制改革等重大财经问题的基本态度,揭示了他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当局的深层矛盾。四省农民银行的纸币发行量曾受到多方面限制,蒋介石通过推动成立中国农民银行,使其运营范围和纸币发行规模不断扩大。1935年法币改革期间,蒋介石、孔祥熙、徐继庄围绕该行是否有资格发行法币等问题反复博弈。此后,蒋介石出于军政需要,不仅同意农行钞票与法币同样行使,而且一再允许该行增发纸币。然而,为顺利筹组"中央准备银行"以破解财政困局,蒋介石最终决定悉数收回中国农民银行的发行准备金,而国民政府权力架构的调整则是促使蒋介石与该行关系发生改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龙泉司法档案的主要特点与史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贞  吴铮强 《民国档案》2011,(1):118-123,138
新发现的浙江省龙泉市档案馆藏民国地方法院档案,共17333卷,88万余页,时间自咸丰八年(1858)始,至1949年止,是目前所知民国时期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大的地方司法档案.龙泉司法档案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司法史、社会史、法律社会史三个层面.它为研究中国司法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包括制度、程序、法理、实践等各方面的过渡和...  相似文献   

19.
沈坚 《世纪》2022,(1):76-77
<正>公文报告,系官场档案的一部分,往往反映了内部协商的各种考量,涉及决策施政、人事安排。如能探究其中一二,至少可加深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场景的解读。民国时期的档案,当有其特殊的价值。钱大钧与蒋介石的关系近时看到一份民国要员钱大钧抗战前夕呈递蒋介石的人事报告,事涉叶挺和先外祖父戴戟的起用与否,虽说是偶然得见,却颇为难得。  相似文献   

20.
正1936年10月25日下午,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码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刺杀案。死者叫杨永泰,在民国史上,他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蒋介石的众多幕僚中,他是"首席智囊",被称之为"诸葛亮"式的谋略型人物。蒋介石对他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甚至蒋介石因他的建言,能够改变已决定了的命令。北伐结束,他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集团军诸侯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他建议组建侍从室,让蒋介石从繁重琐碎的公文审批中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