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第七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出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另外还有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 杂志同时刊登了这首词作者的手迹,并且不是后来抄写,而是当年毛泽东的亲笔。这张写于陕北的手迹能够穿越四十多年风雨而存在——这段时间,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繁复,充满惊涛骇浪,动荡不宁的岁月——想到这些,读到这页当时的纸片,我们不能不为它得以保存并终于发表而惊叹。  相似文献   

2.
1980年第七期《新观察》杂志上.刊登出毛泽东赠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另外还有一篇介绍文章《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杂志同时刊登了这首词作者的手迹,并且不是后来抄写,而是当年毛泽东的亲笔。选张写于陕北的手迹能够穿越四十多年风雨而存在——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又见岜沙 第一次见岜沙这个偏远的苗族寨子,是在2001年的第三期《华夏人文地理》杂志中,卢现艺的镜头里和张晓松的笔下。后来又在一个热爱旅游的朋友那里听到它,一知半解时,岜沙在我印象中如此美丽。  相似文献   

4.
一舟  金与心 《世界》2007,(12):72-75
下着雪的冬天傍晚,瑞典、斯德哥尔摩,明亮而温暖的书店,东西排放得满满的。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亚洲年轻男子眼前一亮:在不起眼的小角落,一盒丁丁历险记的录像带静静地躺着那里。他不看价格,就把它拿起来,放在已选好的那一大摞书籍杂志和音像制品里,抱着它们去结账。结账时店员见他说英文,好心提醒他:这录像带是瑞典语!  相似文献   

5.
阿瑜 《旅游纵览》2012,(5):15-15
<正>作为编辑,我们的愿望当然是"发掘有水平的新作者",因此收到新作者的首次投稿,我们都会细看。但并不是所有的新作者了解《旅游纵览》杂志的稿件要求,这造成了我们在编辑工作中的—些困难。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有作者询问,本期,根据编辑和写稿的工作经验,我整理了一些注意事项与作者特别是新作者沟通。1.《旅游纵览》杂志的办刊特色是"关注生态,  相似文献   

6.
《神州民俗》2007,(2):3-3
《神州民俗》杂志因刊名中一个“俗”字,便注定了杂志将与最广泛的读者有缘。这一个“俗”字是通俗的“俗”,更是雅俗共赏的“俗”,而不是庸俗或者恶俗的“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秀丽 《史学月刊》2013,(1):130-132
《新中华》是中华书局于1933年创办的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在1930年代,它"与《东方杂志》、《申报月刊》齐名",是当时"三大综合性杂志之一"[吴永贵主编:《中国出版史》(下册·近现代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目前,学界对《新中华》的研究较为薄弱,陈江《从大中华到新中华——漫谈中华书局的两本杂志》(《编辑学刊》1994年第2期)是仅有的一篇涉及《新中华》的  相似文献   

8.
若不是于沛同志让我写这篇文章,我还真没有想起我们的杂志已然经历了20个春秋。只是当我翻开那一册册的杂志合订本,看着那一页页熟悉的目录,才真实地感觉到这段时光、这段经历的艰辛与漫长。这是新中国史学理论专业创立和发展的20年,也是我个人在这一专业领域起步探索的20年。学界一般将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的出现作为某专业形成的标志。1984年第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召开,1987年《史学理论》杂志创刊,1993年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成立,这些都标志着新中国史学理论专业的形成。可以说,史学理论专业的诞生是改革开放社会潮流在史学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机舱症候群     
兰堤  李响 《世界》2008,(2):150-152
症候群不是新鲜词,本意是指:“由于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关联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也有时尚人士把某一些人因相互影响而达成的一致意向叫做症候群,比如黄舒骏就把为爱变得一塌糊涂的人们归到了他的《恋爱症候群》里。不过,下面提到的症候群,既非与器官本身相关,也算不上时尚谈资,更不是《世界》杂志跟你开的玩笑,它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旅行中、机舱里,甚至在30000英尺之上,还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真理篇     
真理篇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以后。──鲁迅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陈毅使研究发生快感的,不是真理的私占,而是奋斗着去争取它的努力。──莱辛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  相似文献   

11.
桂林 《旅游纵览》2009,(5):76-81
<正>霞浦之海,不是诗意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是浪漫的白沙绿树蓝天碧海,不是梦想的推窗见海海水正蓝,这里绝不是都市人眼里的蔚蓝假期和温柔晨夕,与时尚无关,与小资相去甚远。她是乡村的,劳作的,甚至还是原始的、泛着浓浓的海腥味的,但它却又是:简约的,梦幻的,精美的,如琴如歌,入诗入画……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旅游》2008,(7)
任新:你好。感谢你的来信和鼓励,也很高兴我们的杂志总有一些新的读者加入。我们的杂志创刊于1979年,期间,样式、风格、内容都有一些变化。其实,我们并不刻意创新,我们一直是在保守地做一些新的尝试,而不是推翻重来。  相似文献   

13.
邵建 《文史天地》2013,(9):12-17
题记:以1915年《新青年》(开始叫《青杂志》)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已靠近百年。近年来,新文化或主导新文化的《新青年》几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圣经。治中国现代史、现文化史、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学人,五四新文化持整体肯定之态度,且语辞颂赞加。故五四新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获得超过自身成就的盛誉,与此同时,它的致命缺陷今隐而不彰,或觉而未察。多年来,海峡两岸是没有它的反思者,但这一面的工作显然还要进一步推进,毕竟由《新青年》或新文化所  相似文献   

14.
沈野的悲剧     
1999年7月,我第一次见到沈野。那时我去香港亚洲电视出任新闻总监,总裁封小平约我见几位高层,沈野当时是总顾问。他人高马大,仪态不凡,嗓音响亮而苍老。听说他是台湾《独家报道》周刊的创办人,我就找到了和他应酬的话题。《独家报道》是当时台湾新闻杂志的大哥大,销量达到40万册,而且远销北美的华人社区。在美国读书时,我就常被它的精彩报道所吸引。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文博》1984,(1)
在中共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关怀下,《文博》杂志诞生了。这是陕西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它实现了广大文博工作者多年的愿望。这个新园地的开辟,为交流文博研究成  相似文献   

16.
敦煌社邑类型很多 ,最常见的有里巷社、渠社、互助社、佛社等。按阶级组织的社邑尚未见。绝大多数社邑与寺院的联系只是思想上 (信仰上 )的联系。燃灯社、行像社为燃灯、行像活动付出的人力、财物 ,应属社众的文化消费范畴。寺院上层与部分僧俗吏民之间诚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但寺院上层剥削的对象是部分僧俗吏民 ,而不是“社” ,剥削的方式是出租田土、碾、油梁与放贷活动 ,而不是燃灯、行像等社邑活动。立社文书中所见的“义聚”是社邑的同义语 ,不是公共积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有”“无”概念的提出及其讨论,始于老子。由于是哲学的最简单抽象,加上司马谈说“其辞难知”,因此,“有”“无”宛如一件“皇帝的新装”,历朝历代强作解人者,总不乏见。其结果,不是把这对概念解释得过于平实,平实到不需解释的程度,就是飘渺玄远,“妙处难与君说”。客观地讲,老子,包括后来的庄子所讲的有和无,固然不像一般理论那样平安易知,但也决不像有人所说的那样难以企及。它既不是故作高深的玄机妙理,也决不是让人作文字与逻辑游戏的自娱道具。“有”“无”本身不过是平实而深刻、简明而至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充满思辨,但没有任意性;高度统一,却也不乏灵活。那么,“有”和“无”的正解到底是什么呢?为了难确地找到它,需先对以往的主要议论作一番认真的回顾和清理。  相似文献   

18.
在续编新方志理论探讨中,有同志提出。续编新方志应采用通志体,贯通古今,让读者在一部志书中综观一地或一业古今全貌。还有同志提出,续编新方志不应沿袭上届志书体例,应该全面创新,另起炉灶。第一种观点实现上是主张重修,而不是续编(续修)。这二种观点实际上是主张新创而不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戴维 《风景名胜》2013,(6):40-43
选择到满意的住宿环境,需要运气和缘分,如果那天不是阳光明媚,我就不会去喝下午茶,就不会有心情翻桌面上的各种DM杂志,也就不会认识水杉晓庐。杂志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杭州的生僻景点和新开民宿,白居易笔下的"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如同触手般打开了我脑海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鬼圪针     
鬼,昼伏夜出,怕见阳光,给人神秘狞厉之感,而说—个人鬼气,似乎又与灵气沾边。圪针,豫北方言,是草木用来防身而在枝梗上生出的刺,酸枣树和枣树上生圪针,花椒树和皂角树上也有,后者的刺:扎进肉里除了疼,还多一层麻味。我说的鬼圪针,不是霸道的树木,却有着—个硬气的名字,它只是一种野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