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岁的雨季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雨季,我的雨季与他人不同,我的雨季在13岁的青涩年华。13岁的我应该是一个沉浸在学习巨大压力中的小姑娘,可是我却愿意沉醉在那优美的文学中。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70多岁了,从1952年19岁参加修建荆江分洪工程起,就一直在与水利打交道,可以说这辈子我与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将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回忆如下,因年代久远, 错误之处,还请知情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我一看见他就躲,我不想见到他。”培哈妮(左一)回忆起她初嫁给马吉德的日子,那时她6岁,他25岁。照片里,现年8岁的娃娃新娘与以前的同班同学.同为童妻的加达一起。在家乡哈杰省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4.
我今年73岁了,自从16岁那年从父辈手中接过熔炉,就与这一行业结下不解之缘.它伴随我走过了60年的人生旅途,跑遍了除西藏和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各地,也使我品尝到人世间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境贫寒,4岁就失去了母爱;7岁时,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我的家乡,我便参加了抗日斗争。13岁那年(1943年)我毅然参军,走上了抗日战场,从此,军旅生活伴随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王若飞自传     
我于一八九六年生于贵州安顺城内一个地主家庭中。亲祖母早死。只在五岁前,我是九十多岁的曾祖父最宠爱的小孩。自曾祖父死后,庶祖母即将我父亲逐出(她偏爱其亲生的伯叔)。我母被留作磨房推磨与厨下烧饭工作,而我与妹妹则成了祖母伯叔每天拳打脚踢的东西。七岁时才被齐生舅父接到贵阳(连同母妹一块)。我父亲当时流浪各地,自己衣食都照顾不过来,所以我童年时代,完全是在舅父家中养活长大的。我舅父家庭也很清贫,完全靠教书过活。他创办达德学校,我即在该校读书(这个学校现在已有三十七年历史,有学生一两  相似文献   

7.
有很多记忆,早已被时间抽空。但一些片段却始终在,即使记忆中的人,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那年我6岁,表哥7岁。因为调皮捣蛋,母亲早早便将我送入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表哥家虽在另外一个城市,但在提前入学这件事上,他与我有着同样的待遇。一年级过后的那个暑假,我"获准"去表哥家玩。白天,  相似文献   

8.
杜润生老是我父亲的老乡、同学和战友,是对我父亲参加革命起到过重要影响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见到杜老是1956年,那一年我8岁,而与杜老的交往是从文化大革命中开始的。文革中  相似文献   

9.
老尼慈学.今年89岁,自10岁人汉口楱隐寺修行至今,已有八十载。这80年,我或亲历或耳闻目睹了武汉佛教界与共产党交往。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我被抽调到市方志办参与修佛教志和1986年我调至武昌莲溪寺出任住持的经历。让我从中了解到佛教界在武汉革命活动中一些贡献。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0.
爷爷的相册     
高珊 《文史精华》2004,(11):57-63
爷爷离开我已经有两年了。确切地说他是我的姥爷--我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姥爷给了我爷爷与姥爷双重的关爱,所以我自小便管姥爷叫"爷爷"。 爷爷大号叫刘剀荆。88岁高龄的爷爷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一直是我感到神秘而又渴望探求的。从爷爷过去那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知道爷爷祖籍是东北,九一八事变后,16岁的爷爷  相似文献   

11.
我自出生到二十六岁离家赴美读书,几乎全部时间与妈妈住在一起。在抗战期间有六年时光,爸爸一人在后方重庆,妈妈和我们姐兄妹三人在北平。除去这六年,我在二十六岁以前,只有二十年与爸爸同住。所以如果以年代算,我受妈妈影响的时间较长。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鞠开 《百年潮》2007,(7):38-43
我曾长期在粟裕身边任秘书工作,从战火纷飞的1948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前后共14年时间。刚去的时候,我才21岁,离开的时候已经35岁,可以说,我是在粟裕身边成熟起来的。我与粟裕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分开后,我们之间的往来联系也一直未断过。正因为如此,粟裕逝世后,我非常悲痛,有好多话要说,不说不快,现谨以此文纪念老首长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3.
从安徽启程     
周艺 《风景名胜》2015,(2):104-113
我的26岁与旅行结缘。这一年我辞去工作,周游中国。安徽是我途经的第一个省份,我去了徽杭古道和黄山。旅行的开端并不顺利,我在徽杭古道历经艰险,又在黄山追寻日出时一次次失望而回。走在路上才发现旅行也如生活,美好与意外并存,收获与失去同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正月初一至十九(2月9~27日),我到台北探望年已93岁与92岁的父母亲。这是我第一次“夫妻双双把家还”,第一次和父母哥姐弟妹一起过年。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张大眼睛看台北的城市建设和交通,看台北的环境保护,写下我视觉所及的台北。  相似文献   

15.
遇见Beatrice     
12岁那年,我遇见了一位叫Beatrice的少女。 我是住在一本儿童读物中与她相遇的。书中有一段介绍但丁和《神曲》的浅显文字,大约是说,但丁9岁时在遇到了比他小一岁的小姑娘Beatrice(文中是一个拙劣的译名),一见倾心。  相似文献   

16.
我叫郑敬塘,祖籍新蔡县练村镇贾楼村,今年70岁了。俺庄降落飞机那年,我才16岁,还在上学。记得那天是个大晴天,适逢农历三月十三麻里店(今属淮滨县,与贾楼村毗邻)会的前两天。  相似文献   

17.
我的叔父李克元烈士是一位出生、读书、从军在武汉,驻防、空战、击落日机在武汉,牺牲、安息在武汉的抗日英雄。1938年8月21日,他牺牲时,差8天满28岁。叔父在世时我还不到8岁,我与叔父接触前后不到一年,1934年我随祖母到杭州笕桥叔父家中住了几个月,1938年叔父在汉口驻防时又去他家中  相似文献   

18.
说来你不信,为了6岁女儿的上学,我还颇费了番心思,主要是因为孩子年龄尚小不够读书年龄,我担心她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家邻居是幼儿园的老师,面对我的困惑,想都未想就说:“别看你家宝宝又精又灵,但没经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很难适应学校生活。”听了权威老师的话,我更加犹豫了。一段时间内,我每天上班走在路上,心里都非常矛盾,脑中斗争的都是该与不该的问题。虽然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常常给我讲罗成12岁挂帅、周瑜13岁出征的故事,但我自己也曾体会过提早入学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我生在浙江奉化的山岙小村里,父亲替地主做长工,母亲在家里纺线做饭,哥哥帮着爸爸种田,姊姊比我大一岁,伴着我玩,因我最小,所以叫我小翠。我生长在这贫苦家庭,五岁开始劳动,无论种田掮柴……我都会。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1,(7):44-44
二十年前我生在浙江奉化的山岙小村里,父亲替地主做长工,母亲在家里纺线做饭,哥哥帮着爸爸种田,姊姊比我大一岁,伴着我玩,因我最小,所以叫我小翠。我生长在这贫苦家庭,五岁开始劳动,无论种田掮柴……我都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