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建 《文史天地》2014,(2):9-12
正《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是元代不知名作家编写的杂剧,也有人认为该剧就是元代作家曾瑞《才子佳人误元宵》的另一个名称。这个剧目是包公戏里少见的爱情戏,黑脸的包公在这个戏里,俨然成了一个成人之美的好月老。该剧后来被明代作家童养中改编为《胭脂记》,一直到近代仍有演出。胭脂铺里一见钟情《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的情节比较简单。说的是开封城大相国寺西边,有个小小  相似文献   

2.
<正>又到一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观点;二是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闻一多先生持此种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信仰;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其实,端午节可能不是单一起源,其风俗形成是南北风  相似文献   

3.
李舜华 《文献》1999,(3):96-107
《琵琶记》是一出古老的南戏,它几乎可以追溯到宋光宗年间,而写定于元末明初.从文献意义上来说,是宋元戏文仅存的几种之一,能与之相比并的只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与"荆、刘、拜、杀".更重要的是,它是经由具有一定素养的文人(一般以为是高则诚)最终写定的,它影响了整部明清传奇的历史.《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尽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这一"祖"字不应理解为"开始",而是象征着一种历史地位.可以说,在南戏至传奇的流变中,《琵琶记》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它的出现,传奇才得以与元杂剧相比并.这是《戏文三种》之类所无法比拟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琵琶记》的明代改本.《琵琶记》的原始面貌是怎样的呢?人们纷纷追寻着《琵琶记》的"元本"……  相似文献   

4.
齐量制刍议     
赵冉 《文博》2021,(1):58-62,103
齐国量制本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从战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其他诸侯国量制趋于统一,"斗"进入齐国量制系统。这一过程并非是突然发生的,"斗"初始用"/卮"来指称,在《考工记》中"豆"这一旧量单位被借用来表示"斗",直到战国末期"斗"方正式成为标准量制单位。  相似文献   

5.
书与人     
《浮生再记》继《浮生三记》、《浮生后记》后,沈君山推出散文集《浮生再记》。此公拿的是理工科博士,却从未能"安分守己",足球、篮球、围棋、桥牌,"一个都不能少",身兼美国围棋冠军、世界桥牌亚军。年轻时候他与连战、钱复、陈履安并称台湾"四公子",除了出身世家、学有所成之外,与他行止潇洒、多才浪漫是分不开的。与前妻离婚后,他以不惑之年回到台湾,出任台湾清华校长,反对者说,"沈君山学问人品都好,就是女朋友太多了……"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晋国太史董狐"赵盾弑其君"之记,孔子赞为"书法不隐",采入《春秋》,百代以为实录典范。但据《左传》《国语》《史记》等,董狐恰恰歪曲和隐讳了事实真相。孔子之赞,非关实录,意在"正名"。从董狐到《春秋》以及后世的发扬,构成了以史"正名"、忠君尊王的正统史学传统,它为君主专制延续两千数百年,提供了话语暴力、"历史"依据和法统支撑。真不隐者,不是董狐、《春秋》也,而是以事实向董狐、《春秋》说"不"的史著和史家。  相似文献   

7.
韩高年 《文献》2004,19(4):99-111
《史记·夏本纪》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秦汉以至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夏小正》记"夏时",为夏代之作.  相似文献   

8.
窦磊 《江汉考古》2013,(2):126-128,125
霍贺墓出土《衣物疏》记"□□□衣一领",首字即"缃"字,指浅黄色。同牍记"白□□衣一领",第二字整理者释为"索",当读为"素"。高荣墓《衣物疏》记"故帛纑不□一量",第五字即"措","不措"即"不借",指一种麻制草鞋。长沙东晋墓《周芳命妻潘氏衣物疏》记"臂珠一具","臂珠"即"系臂珠",为一种女性饰物。尹湾M2《衣物疏》记"青幕一、白幕一","幕"可读为"鬕",指一种绕在妇女发髻上的结带。  相似文献   

9.
正《左传》记载,重耳到了曹国,曹公很不礼貌,而曹国的僖负羁夫妇因敬佩重耳和蔑视曹公的无礼,专门向重耳赠送一盒食品,在食品中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食品,退回了玉璧。于是后人把不受馈赠而表示谢意称为"璧谢",并联系"完璧归赵"的典故,派生出"璧还""璧赵""奉赵""璧回""璧返"诸词。《后汉书·羊续传》说太守羊续  相似文献   

10.
谢雁翔同志《四川郫县犀浦出土东汉残碑》一文(《文物》1974年第4期),发表了1966年出土的东汉残碑的拓片和释文,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谢文根据碑文内容认为这是一块刻之于石的"簿书",这是不错的。但是,汉代官府的"簿书"的种类很多,郡县上计有"计簿",察举官吏有"官簿",记  相似文献   

11.
正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想看看记录自己言行的《起居注》,却遭到掌管者褚遂良严词拒绝。太宗连忙问:我有过失也记吗?褚遂良斩钉截铁地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另一个史官刘洎接着说:假如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亦皆记之"。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看到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录"语多微文",就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岷江上游牟托石棺墓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岷江,在明代以前的史书中,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流。生活在我国西南四川盆地的古族"蜀"族的发祥地,也有史料记载认为是在岷江上游一带的山地。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记》说,蜀之先王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进一步将古蜀国的历史与其"居石室"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记载四川古代历史的史书《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同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谅,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停为纵目入家也。"本世纪初,英国人陶然士(T.Torrance)在四川西北一带传教,曾于理县、汶川、茂汶等地的羌族村寨中发现并采集…  相似文献   

13.
上博藏四《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时的太宰晋侯是"圣人良长子"。本文旨在证明:1.■良即见于经史之叶公"诸梁",叶公诸梁曾多次向孔子请教,精通儒学,又力挽狂澜,平定白公胜之乱,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待政局稳定,功成身退,楚国君臣称誉叶公诸梁为"圣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楚简王时,叶公诸梁长子袭封为叶侯,简文记为"晋侯",郭店简《缁衣》"晋公",今本《礼记.缁衣》作"叶公",因而可以考虑释简文"晋侯"为"叶侯";3.《礼记.缁衣》叶公顾命语又见于《逸周书.祭公》,学者遂认为《礼记.缁衣》"叶"应为"祭",本文认为《礼记.缁衣》叶公顾命与《逸周书》祭公顾命各有所本,二者不是必有一误的关系,叶公临终顾命,面对楚国君臣,不自立说,谨引前贤名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人臣之礼在焉,楚国君臣将叶公顾命引祭公语记在叶公名下,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4.
正灵蛇山,这座古志书记载的闽西"第一山",是今人研究古代闽越族蛇图腾必提的名山,千百年来蒙着神秘面纱。它究竟在何方?近日,笔者结合文献记载、田野探寻和族谱记载,试着破解这个难题。现知最早记载灵蛇山的文献,为北宋初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长汀县",其载"灵蛇山,在州南三百八十里"。~((1))北宋中叶《元丰九域志》卷九"长汀县",载县之山水唯此"有灵蛇山、鄞江溪"~((2))一句,略后欧阳忞《舆地广记》"长汀县"所载与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若干意见》提出"慎用特载、专记",而各地编纂实践中不仅没有慎用,反而滥用,出现专记数量、名称、级别、位置、篇幅、体式极为混乱的现象,致使专记內容有类不归,割裂与正文的关系。认为,与其"慎用",毋宁不用,可从四个方面化解"特载""专记":一般专记归类增设章节记述,特大专记改设专志,数量多的专记集中设置人事纪略,小专记作小附录。  相似文献   

16.
正《金史·太祖纪》天辅七年(1123)五月有"遣奚马和尚攻下品达鲁古并五院司诸部,执其节度乙列"的记载,由于此处所见部族名不太常见,前人对此均有误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下品达鲁古"改译为"萨必达噜噶",据《钦定金史语解》解释说,"达鲁古(达噜噶)"为部名,而"下品(萨必)"为人名。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建国》即袭用此说。张政烺先生点校《金史》时,因本书屡见"达鲁古部"及"达鲁古城",且《奚王回离保传》记此事称"达鲁古部节度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6,(5)
王世贞史学是明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经皆史的观念下,王世贞把他搜集到的明代史料归入《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说部",而《弇山堂别集》的成书正是依赖那些从《四部稿》中剥离的史料,并进而有所修订和增补。《别集》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梓人翁良瑜初刊于金陵雨金堂。初刊本并没有万历庚寅年的刊刻木记,而另一个有着"大明万历庚寅孟冬穀旦金陵镌行"木记的版本有刻工蔡朝光,这个所谓"万历庚寅本"在版式和内容上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经过修订且重新刊刻的版本,它的刊刻年代应晚于万历十八年。据《弇州山人续稿序》、《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皇明盛事述》(手抄本)等文献可推知,这个修订重刻本很可能刊刻于万历二十年或稍后。清代《四库全书》本和广雅书局本的底本都是重刻本。  相似文献   

18.
北宋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以北宋东京岁时生活为主,兼及四方风俗,是一部描写北宋节日生活的文献。《岁时杂记》无存本,仅在其它文献中零散存在。清代阮元认为金盈之《醉翁谈录》中的《京城风俗记》是金盈之的亲闻所见,并将其按月搜记,此观点为许多学者赞同。但笔者将《岁时杂记》整理的辑佚文本与《京城风俗记》进行考辨对比,发现后者对前者有抄录之嫌。通过抄录考辨,探究《岁时杂记》的辑佚与研究价值,辩证分析《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对《岁时杂记》的抄录之"弊"与保存之"功",并探索抄录者的心理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9.
正北魏时的全国总志《魏土地记》因全书散佚,不知著者,成书年代难以确定。《水经·汾水注》引其佚文曰"《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故可以通过考证杨县隶属于平阳郡的时间来断定《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魏书·地形志》载杨县"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据此,北魏始置杨县在太和二十一年(497)。杨县后改属永安郡,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地形志》记永安郡沿革为"建义元年置,治永安  相似文献   

20.
《国史经籍志》《直隶和州志》著录唐刘禹锡《和州志》八卷及《和州图经》,今人或本此说。文章认为"《和州志》八卷"实为万历三年(1575)齐柯等纂修本,因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或简称《和州记》,在传抄、刻印中误脱"《和州记》齐柯"造成的结果。刘禹锡撰《和州图经》则是在此基础上误读刘氏《历阳书事诗序》"考《图经》,参见事"而衍生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