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夜宴》中,她扮演的青女,妖弱,空灵,不食世间烟火,宫廷之中一曲《越人歌》,让人穿肠,为之心动。周迅以配角入席,却成为《夜宴》遭遇笑场之后,最让人铭记的一个角色,《越人歌》甚至被认为是救场之作。  相似文献   

2.
东方 《大江南北》2020,(5):40-41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乔羽作词的歌曲: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我的祖国》,从《牡丹之歌》到《难忘今宵》《心中的玫瑰》,还有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如今,乔羽已是93岁的老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抱病又为一首歌创作了歌词。很多人好奇地问:"这位总是笑眯眯的老头,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歌?"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至今魅力犹存。它诞生之时,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影片在开拍前后均曾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引起争议、遭到批判;又由于原著的特殊背景,在剧本改编、由谁拍摄、演员选定等方面都曾一波三折,最终影片在老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下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得以公映并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详情请看《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一文。  相似文献   

4.
姜燕  杨汝润 《神州》2012,(18):163
《礼乐·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舜继尧帝位之后,任夔为乐正。吸取众乐舞之精华,编创《韶》乐。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2007年10月,在中国古琴首届艺术节上,高培芬演奏了自己所打出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23段乐曲。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打春"这一项,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  相似文献   

6.
石鼓"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①"虞(虞世南)、褚(褚遂良)、欧阳(欧阳询)共称妙墨。"②杜甫作《李潮八分小篆歌》,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对石鼓文大加歌咏赞扬,其名始大显于世。  相似文献   

7.
紫石谈     
<正>端砚,又名紫石砚。唐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足见唐代端砚之流行。唐代诗鬼李贺在其《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人将端砚比作紫云,又呼之为紫石,可见文人对之称赞有加。本篇从历史、产地、鉴赏、养护等方面,对端砚进行粗浅的论述,名为"紫石  相似文献   

8.
《宋书·乐志》载有汉代《鼓吹铙歌》计十八曲,其中,有《巫山高》一曲,现据《宋书·乐志》重新标点录于下: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永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鼓吹铙歌》又叫做《短策铙歌》,简称做《铙歌》。《晋书·乐志》云:“汉时有《短萧烧饭》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  相似文献   

9.
刘知侠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1954年1月最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们喜爱,被誉为与《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齐名的"红色经典"小说。据统计,《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10.
姚利芬 《文史月刊》2012,(10):24-24
唐肃宗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次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嗟叹,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被广为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  相似文献   

11.
法国的文学奖项多得数不过来,新近又添了一项"企业领导者年度图书奖"。刚刚评出来的2005年企业领导者年度图书有3部:小说《云的理论》、哲学论文《永远年轻的托克维尔》和调查报告《从蒙达维事件看葡萄酒之战》。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0,(2)
<正>汉魏时期的不少歌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失传,而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的十曲汉魏旧辞,不仅著录乐奏辞,还附列"本辞",清晰展示出这些歌辞流传演变的历史脉络。由于这种著录体例是在承袭前代乐书基础上的创新,故研究者对乐辞、本辞的来源及二者之关系亦颇多关注。逯钦立先生《〈古诗纪〉补正凡例》认为,郭氏所录乐辞本之《宋书·乐志》,本辞则本之《文选》、《玉台》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7,(9):15-22
一部《青春之歌》,让他背上了"余永泽"之名而遭遇旁人冷眼,他本人却不以为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仍是平易近人。本文介绍的,就是大师级的学者张中行。  相似文献   

14.
萧也牧建议改名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这八部  相似文献   

15.
"能骑上汗血马,被它摔死也值!"这是中国汗血宝马的神秘主人——张秭涵,第一次跨上汗血马背前留下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被称为"龙之友"、"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为之赋诗填词,撰写传奇。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出来月氏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相似文献   

16.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17.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3):133-134,F0002,F0003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且看子弟书《逛二闸》中佳人出游前的一番妆扮:"傍妆台,从新梳洗多清雅,真正是大家气概别样风流。穿一件鸭蛋青洋绉厢领袖,更显得琼枝玉貌雅淡温柔。青丝巧挽簪别玉,翠凤斜插两把头。淡扫蛾眉微擦粉,轻匀莲脸趁星眸。穿一双雪青三厢福字履,扎满三篮小皮球。粉颈儿品蓝洋绉绣花手帕,金环儿玉耳轻排六个勾。全无半点尘俗气,打扮得花容月貌绝代风流"①。"翠凤斜插两把头"、"金环儿玉耳轻排六个勾",又一条围在粉颈的"品蓝洋绉绣花手帕",正是满妆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8.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甲不出睪""睪甲而胜"之"睪",当改释为"皋","皋"读为"櫜"。"睪"的读音是"羊益切","歌鏖切"是后人误认"睪"为"皋"而给"睪"增加的读音。《群书治要》引《尉缭子》、宋本《尉缭子》"睪"作"暴",此"暴"乃"睪"之形讹,也应改释为"皋"。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8,(6):76-83
《红色歌曲集》是中华苏维埃政府印发的最早的歌曲集。集子中开篇是《国际歌》,内有《工农暴动歌》,《红军歌》、《红军行军歌》、《十送郎歌》,《十送郎调》、《十劝妹歌》、《年关穷人苦债歌》等20余首。这些歌的歌词非常朴实生动.既富有集体主义的战斗豪情,又蕴含浓郁的个性化色彩.如今哼唱起来仍让人感同身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喜爱,原是人之本性,每当人的情感需要发泄时,手舞足蹈就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然到创造的文明发展历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音乐舞蹈文明史既符合上述规律,又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山西音乐舞蹈文明历史悠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击壤歌》《南风歌》。据传《南风歌》是舜帝为运城盐池而作,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