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旧时春节,镇江城乡有"唱麒麟"贺喜气的风俗。"唱麒麟",又称"送麒麟""跳财神",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但由于人们历来视麒麟为吉祥神兽,主太平,送祥瑞,能给人们带来丰年、福禄、多子、财运、长寿与美好,所以千百年来,"唱麒麟"的习俗从未间断过。"唱麒麟"所用的麒麟,是用细竹子扎成,外糊五彩金纸,高约一米,长约一米半,通常固定在长条凳上或用竹架支撑,由"唱麒麟"艺人扛在肩上。麒麟从外形上  相似文献   

2.
姚炳南,又名炳元,外号姚麻子.生于1893年,湖北新洲县仓埠人.因其双亲早逝,赖其伯父教养.他出身孤苦贫寒,从小即有骨气,嫉恶如仇.他13岁才读书,两年后辍学,遂拜花鼓戏名艺人甘木喜为师,攻丑角.由于他性情幽默,且聪明过人,还学会了打鼓说书、唱高跷、皮影戏、采莲船等民间传统艺术,可  相似文献   

3.
蒋法武 《江淮文史》2008,(6):131-151
2004年,我曾和陈敬之、王考千两位花鼓灯老艺人促膝神聊,长达数日。时值隆冬季节,窗外雪花飘飘,室内茶香缕缕。老艺人且说且唱且舞,声情并茂。鼓声从遥远的年代悠悠飘来,令我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4.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象征祥瑞的动物。春节“麒麟唱”可算是丹徒县东乡闹新春的传统节目。每年春节前夕,在丹徒大地上有不少爱好麒麟唱的艺人,用彩纸、竹筋扎成麒麟,从大年初一开始,走村串户地唱麒麟,新春佳节报吉祥,新婚喜事闹新房。一直要唱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止。  相似文献   

5.
邢秀娘小传     
1962年5月20日至26日,采茶戏老艺人佳友林、海重喜在会上介绍清代至民国年间黄梅县老艺人生平事迹时,说听前辈艺人罗运保、梅金玉、帅师信说:道光年间黄梅有个女艺人叫邢秀娘,戏唱得好,人也顶有名气……时隔20年的1982年春黄梅县杉木乡桂贩树茂匠桂光文说:1961年秋天,他在孔奎及镇郊邢大墩等处,帮人修补蔑器。在墩上和茶馆里喝茶的老年人谈:清朝道光年间,孔垄邢大墩出了个女戏子,叫邢秀娘……根据三位口碑材料,综合整理成文。邢秀娘,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左右。少时跟随兄嫂学唱采茶戏,打连…  相似文献   

6.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7.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8.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9.
边走边唱     
每年春节过后,以说书唱道情为生的盲艺人们就动身了。他们奔波于山大沟深的黄土地上.用手中的三弦、四音,凭三寸不烂之舌,一代又一代为百姓们演绎着传统的“忠信义”,吟唱着百姓的欢愉与苦涩。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初,汉口后湖曲艺演出已很盛行。20世纪初,武汉演出鼓书、小曲者甚多,大部分分布在茶楼酒肆,亦有“撂地”(圈地)、“拍门”(串街逐户沿门叫唱)者。20世纪30年代,大批汉川善书艺人在鹦鹉洲、罗家墩至江岸一带搭班演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评书、鼓书艺人100多人。  相似文献   

11.
<正>听昆曲老艺人说,清代苏州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禁令:城里只许唱昆曲,不许唱京戏,以至于外来京班到苏州演出,只能在城外普安桥戏馆里演唱。昆曲的演唱被奉为雅事,空谷幽兰,阴柔娇媚,百般缠绵,千回婉转,穿过花窗,翻过粉墙,悠扬  相似文献   

12.
黄海霞  瞿少颖 《神州》2010,(2):28-31
在沟沟壑壑的太行山上,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70年,悲一声喜一声地唱了70年。他们的歌唱与行走,已经以独特的姿态融进了太行山的灵魂,成为当地几代人生存记忆的一部分。成立于抗战初期的左权县盲人宣传队,今年整整70岁。70年来,盲艺人一茬又一茬,列队搭肩走一村唱一村的演出和生存方式始终没变。当属于第六代盲艺人的2009年在落寞中即将结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支令外界惊呼“阿炳还活着”的队伍,究竟还能活多久……  相似文献   

13.
一、闽北三角戏与黄梅戏同出一摆1984年5月18日,我访问了福建省邵武市广播站会计、原邵武县三角戏剧团名演员罗火金。她向我介绍了如下情况:·她生于民国30年(1941年),原籍江西省南城,祖父时迁到福建光泽县城开酱园店。1958年她高中毕业,想考大学,由于从小生活在三角戏艺人之家,能唱几段三角戏,在剧团组织和老师们的动员下,她参加了三角戏剧团,唱小生。“文革”中剧团撤销,当了8年小学教师,后调到广播站当会计。她父亲叫罗雪官(1979年3月去世),14岁(1911年)时到光泽北乡从师学戏,是三角戏的名老艺人,除旦行外,小生、…  相似文献   

14.
舞龙,也称"兴龙"、"玩龙"、"闹龙灯"、"耍龙灯",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灯彩舞蹈。春节期间,高淳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舞龙活动,舞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①,杨家村舞龙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在江苏省内以及周边的安徽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淳溪镇杨家村的舞龙规模盛大,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参与  相似文献   

15.
崔在辉 《湖北文史》2003,(1):158-164
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春节艺晚会节目中,播放了一个古老而纯朴的艺节目。4名土家小伙子在傩戏老艺人谭学朝的带领下,穿着土家族青布长衫,头戴土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小时候,听到一个谜语:"远看像座城,近看破布蒙,里边一群嚎丧鬼,外边一群糊涂虫。"谜底就是唱驴皮影。那年代,农村很少有热闹看,除了春节那当儿看秧歌,唱落子(评剧),偶然还来过说大鼓书的(乐亭大鼓),最普遍、最时髦的就是看驴皮影戏了。驴皮影戏,又称驴皮影或皮影,是河北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史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冀东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清光绪《四会县志》中选录几首描写春节民间风俗的民歌,以求进一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对民情风俗的认识,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也许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古代,四会农村民间普遍设有“先农坛”,每岁仲春,农民披蓑戴笠,携带谷物供品去祭祀。其间,由村中耆者率领农民到田间去驶春牛。耆者一人牵牛,农民二人扶犁,众人一边播撒谷物。一边唱“耕籍歌”: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年轻记者从“热贡艺术之乡”采访回来,他告诉笔者,当地少数艺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偷减作画工序,以“省”换来“多”和“快”,赢取经济效益,老艺人们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青海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仅说与唱就有土族的《福羊之歌》、回族的宴席曲、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嘎达梅林》,以及流行于多个民族中的“花儿”艺术,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境况窘迫,有的甚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北京民间有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人物,他就是唱莲花落、什不闲”小戏的满族艺人抓髻赵。 抓髻赵,名叫赵奎顺,号星垣。清内务府正红旗人。因为他在唱莲花落、各处走票时,扮演旦角,头上梳两个抓髻,所以便得到抓髻赵这个绰号,原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光绪十九年(1892),抓髻赵进清室内廷应差,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听莲花落,遂经常传抓髻赵等人进宫。当时宫里头传差,除去年节以外,其余的日子就是初一、十五。当时唱玩艺的人都得到慈禧的赏赐,那赏赐的名称叫“口份"。  相似文献   

20.
《神州民俗》2007,(8):26-26
龙舟说唱与南音、木鱼书一起,在广府地区广为流行。演唱时只需简单的小锣小鼓,一个人便可以边打边唱。过去一些失明艺人,多以此作为谋生工具,长篇龙舟可以一连演唱多个夜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