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陆文夫的美食知识,来自周瘦鹃的言传身教。但陆文夫在恪守中有所创新。社交与生存,上游与民间,美感与审美,情调与情感,厨师与饭店,理论与实践,怀旧与创新,形成了周瘦鹃与陆文夫,不同的美食立场与美食观念。它们既是不同时代的思想产物,也一同彰显了苏州美食文化的丰富性。1932年,周瘦鹃从上海移居苏州。若干年后,将他的美食文化知识,悉数传给了陆文夫。所以,陆文夫说,"我所以能懂得一点吃喝之道,是向我的前辈作家周瘦鹃先生学来的。"(陆文夫《吃喝之道》)  相似文献   

2.
正周瘦鹃是陆文夫的美食导师。他的美食生涯,起步于上海。在旧中国繁华地,上海的东西方美食,让周瘦鹃"阅尽人间春色"。丰厚的经济收入、文人的明星待遇、社团的自由氛围、传统的文化雅趣,也为周瘦鹃的美食文化消费,提供了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可能。但周瘦鹃最终还是回归苏州。若干年后,完成了与陆文夫的精神传递与文化交接,由此开启了苏州美食文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周瘦鹃三题     
文坛地位周瘦鹃在文坛的地位,很多人觉得早有定论.毋庸置疑,是鸳鸯蝴蝶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换句话说.是通俗文学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从新文学史的整体来看,也是比较合乎事实的。不过,对于一个一生发生很多变化的人来说,执一的说法往往不能很好地加以概括,周瘦鹃就是如此。周瘦鹃的文学取向是多样性的,他不但写作都市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4.
周瘦鹃逸事     
正笔名"瘦鹃"周瘦鹃生于1895年6月30日,原名祖福,字国贤。因为他常用"瘦鹃"为笔名发表文章,就以瘦鹃名世,周祖福、周国贤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1912年,17岁的周国贤开始翻译外国小说,他自取了一个笔名"瘦鹃",稍后,开始小说创作,也以"瘦鹃"为笔名,接着以"红鹃啼瘦楼"命名自己的书斋。周瘦鹃成名之后,曾有好多人问及笔名的出处。周有过一段诠释:"别号最带苦相的要算是我的瘦鹃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发表小说《美食家》,陆文夫由作家变成了"美食家"。历史悠久的苏帮菜,在小说中构成了炫丽多姿的美食画卷,苏州美食文化再次焕发璀璨夺目的光彩。就连《舌尖上的中国》,也融入了陆文夫的美食理念。陆文夫是作家,也是美食家。但学者只研究他的作品,不研究他的美食人生,所以读者只能看到他的一面。近两年,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轰动全国,海外也产生了影响。这部片子展现美食,总是融入情感故事,由此感动了观众,也引起一些争鸣。  相似文献   

6.
正周瘦鹃的一生有三项杰作:笔墨之情、编辑之美、盆景之秀。它们都与园林有关。园林是周瘦鹃的精神家园,更是他文学、艺术、生活三位一体的原乡。一1931年,周瘦鹃在苏州买宅定居后,平素欢喜去处就是园林,而且游览后常将园林美景形诸笔端、一唱三叹。如游览虎丘后,他就发表了《姑苏台畔秋光好》一文,用了"尽人皆知""不用词费""幽茜独绝"来赞誉虎丘。在这篇文章中,他还点了几座园林之名以作苏园代表:"有创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元代  相似文献   

7.
王吴军 《文史春秋》2012,(10):56-57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编辑和当时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著名作家,他还是翻译家。在中学时代,周瘦鹃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锾之松(剧本)。中学毕业后不久,周瘦鹃就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出版社和报刊的编辑和作者。曾经主编《申报》副刊达10多年之久,还主编过《礼拜六》周刊、缭罗勤、《半月》、《乐观月刊》等。  相似文献   

8.
陆文夫与茶     
<正>作家陆文夫是个奇才,好吃好喝好饮。把美食写入小说,就成了名作《美食家》,享誉海内外。此外还写了大量美食文章,被饮食行业奉为圭臬,人称文坛美食家。作家李国文说:"烟,酒,茶,人生三趣,陆文夫全有了。"(《文夫与茶》)陆文夫是美食家,烟且不说了,不能算食物。酒是陆文夫个人爱好的鸿篇巨制,能写一篇大文章,另用文字详述。这里先说茶。  相似文献   

9.
正美食家有两种,一种是"美食"者,核心是"美",重感觉,重心情;一种是"食美"者,核心是"食",重实践,重味觉。前者是人文思维,他们写到美食,能联想人与社会;后者是技术思维,他们涉笔美食,能说清美食的源流与特色。陆文夫属于前者,所以他的文章,很少直接描述或评判食物。但他会用美食思维,去思考人类的生存与活动。比如文学创作。作为名作家,陆文夫写过不少文章,作过不少演讲,以此传达创作经验和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顾农 《钟山风雨》2012,(2):61-63
周瘦鹃(1895-1968)所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一书,凡三卷,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3月出版;《丛刻》共收英、法、美、俄、德、意、匈牙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瑞典、荷兰、塞尔维亚、芬兰等十四国作家47人的50篇短篇小说。此书出版后,中华书局按照当时的规矩,向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送审,得到鲁迅的赏识,并因此获得了乙种奖状(甲种奖状奖给创作)。发奖的评语是由鲁迅为主撰写的,他的二弟周作人也参与了文本的起草。  相似文献   

11.
<正>陆文夫的《美食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均写到美食。两位作家描写美食,都有生活基础;后人复制这些美食,皆因大师引领。不过,两部小说的美食,写法不同,类型不同,创作动机不同。苏州复制"孔碧霞宴",扬州复制"红楼宴",也是各有千秋,需要相互学习。"红楼宴"走向市场,经验丰富;但传承历史文化,也要防止异化。阅读陆文夫的《美食家》,会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小说,历史地位不同,却都写到美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美  相似文献   

12.
李克西  喻名乐 《神州》2013,(13):43-43,45
上海著名大报《申报》的副刊《自由谈》,长期由"鸳鸯蝴蝶派"主编,副刊内容多以风花雪月为主调。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决意革新《申报》以及《自由谈》,将其主编成进步刊物,"鸳鸯蝴蝶派"主编周瘦鹃被黎烈文替换,此后《自由谈》不断发表进步作家的文稿,鲁迅、茅盾、巴金、陶行知、曹聚仁等进步作家均在此处发表过作品,黎烈文时期的《自由谈》除了在推动中国现代杂文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外,其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也有着无法企及的地位,它被誉为五四时期最兼容并包的副刊。周瘦鹃掌管《申报·自由谈》12年之久,却最终被黎烈文所替代,历史的选择与两者之间迥异的编辑特点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本《苏州杂志》,一座"老苏州茶酒楼",是陆文夫传播美食文化的两个阵地。前面一章,我们介绍了杂志,这里再说说"老苏州"。1993年2月,陆文夫创办"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公司名下,又开一家饭店,名曰"老苏州茶酒楼",坐落在苏州的十全街上。女儿陆锦,担任第一任总经理。有了自己的饭店,再到新聚丰吃饭时,陆文夫对朱龙祥(新聚丰大厨)说:"小朱啊,我今年要给女儿捧捧场,就不到你这边来吃年夜饭了。"当时的陆文夫,身份显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这样的文化名人,下海办公司,又开了饭店,要爆破人的眼球。陆文夫从此,再一次成为"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4.
<正>陆文夫人生食谱,苏帮菜占第一位。在苏帮菜中,家常菜最好吃。家常菜的核心,是一个"家"字。所以,陆文夫说,"吃遍天下,还是回家"。(陆文夫《人之于味》)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意味。陆文夫成为美食家,家人的贡献很大,一妻二女,都是烹饪高手。唯独陆文夫,上得了厅堂,却下不了厨房。所以,探讨陆文夫的美食人生,不能回避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贤妻,管毓柔。  相似文献   

15.
丁木 《纵横》2010,(6):49-52
有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有几位日后成为了中国相声名家,他们是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华,还有赵佩茹、常宝垄、常宝霆,这些说相声的皆身着长衫,一副本色打扮。照片中还有三个人,两胖一瘦,身着时装,相声爱好者也许并不熟悉这三人,但电影迷看后会脱口而出:“喜剧三星。”  相似文献   

16.
想要烹调出美食,必须要懂得烹调之道,于是,就有了食谱,食谱里说的就是烹调之道。可以说,食谱是烹调之道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古代,许多文人既有过人的才华,也喜欢美食,于是,许多文人就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喜欢动笔写下阐述美食的烹调之道的食谱。南朝时期的浙江余姚人虞宗就是一位喜欢美食的文人。虞宗做官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虞宗对答如流,皇帝听得喜不自胜,就重赏了虞宗。虞宗写的  相似文献   

17.
正陆文夫笔下,经常会写到故乡秦兴与靖江。他的童年生活,既饱受战争侵扰,也目睹和感受了独特的地方民俗、家庭的亲情温暖、童年的自由乐趣。这些生活,又常常与美食相伴,培养了陆文夫对食物的兴趣,也是他成为美食家的基础。1986年1月,江苏作协在扬州开会,午宴设在富春茶社。陆文夫为店家题字:"果然家乡风味。"(徐颖宏《"天下名馔集于富春!"》)陆文夫不是扬州人,他出生泰兴。但历史上,泰兴曾为扬州辖区。所以,扬州一直把陆文夫,当成"扬州名人";而陆文夫有时  相似文献   

18.
<正>《美食家》弘扬美食文化,使陆文夫扬名世界。他应邀访问法国,却吃不惯西餐。法兰西没有留住陆文夫的心,而他却让法国人迷恋上中国,人们纷纷来到苏州要品尝地道的江南美食。陆文夫成为"美食家"后,扬名国际。从1987年到1990年,法国三次邀请陆文夫访问,授予他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邀请他参加法国美食节。这一切,皆因他写了美食小说《美食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如果成立世界美食家协会的话,朱自冶  相似文献   

19.
<正>友情篇陆文夫喝酒,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是:为了友情。在一次"酒与文学"的笔会上,陆文夫说,"世上唯有一样东西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就是酒。"(《扬子晚报:本报发表一组江苏作家怀念陆文夫文章》)他这样说,是有依据的。陆文夫经历过20年的政治风雨,人生两落三起,在高压下能够生存,晚年又传奇般荣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老友们之间的相濡以沫、情深义重、一路呵护,有着密切关系。民间喝酒,有句俗语:"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点。"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俗语叫“拼死吃河豚”,吃鱼吃到不要命的份上,可见河豚有多鲜美。世界上吃河豚吃得最凶的是邻国的日本人。日本人对待河豚,如美食、如美女、如自己,食之有道,食之有昧,更食出一种文化,—种意味。我在日本生活了18年,吃过不少次河豚,这次应了杂志社的约稿,又数次大块朵颐这道名菜,不仅对河豚了解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