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21,(5)
正书画装潢技艺简称装池、装裱、裱画,是一项对纸、绢质地的书法、绘画进行加固、装饰,以及对古旧书画进行去污、修复的手工技艺。我们从古语中的"三分画、七分裱"便能看出古人对装潢的重视程度。通过装潢技艺,不仅能使书画作品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提升观赏价值,部分古旧书画经过装潢,更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与收藏,更适宜于鉴藏研究活动的开展。可见,传统装潢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项技艺的传承也是前人对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造型艺术为主的形式美感和以情感表现为主的审美意义是任何一件艺术品不可缺少的两大重要元素。运用手工技艺实现的创作构思,强调造型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陈设欣赏的作用,即是造型艺术的定位。而情感表现则是一种内在涵养,如同人的修养与气质,需要作者心理性格和文化沉淀的渗透和传递,表现出一种实在的质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经利群 《神州》2013,(20):239-239
以造型艺术为主的形式美感和以情感表现为主的审美意义是任何一件艺术品不可缺少的两大重要元素。运用手工技艺实现的创作构思,强调造型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陈设欣赏的作用,即是造型艺术的定位。而情感表现则是一种内在涵养,如同人的修养与气质,需要作者心理性格和文化沉淀的渗透和传递,表现出一种实在的质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技术传承可分成标准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西方在16世纪就开始了木船的标准性传承,而中国历史上的川江木船制造技术则一直是一种经验性传承。我们把川江木船制造技艺先进与传承途径落后的巨大反差,概括为"川江案例"的概念,以便于反思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川江木船技术先进与川江特殊的河流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川江木船技术传承落后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为此本文揭示"川江案例"在技术传承上存在"文本化式弱"和"文本精度弱"两个问题。中国传统制造技术文献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事功文化总结而非制造蓝本,中国传统图像感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造成中国传统木船"文本精度弱"的重要原因。川江木船制造技术"文本化式弱",一方面在于巴蜀社会传统重义理之学而轻应用技艺之学、手工业集约化弱而规模小、国家介入程度低,另一方面在于川江木船技术独特性和功能区域性不仅使木船在区域内丧失了文本化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而且使川江木船对区域外影响力很弱,以致在全国性木船文本化过程中川江木船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族人众多优秀传统技艺的典范,也是土家族民族精神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曾广泛存在于各个土家族聚集地内,作为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民间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不发达的过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土家族织锦技艺逐步淡出历史舞台,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成为濒危和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正>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也成"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为了制作出精品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所以宣德炉做工极为精美。  相似文献   

8.
一铜招丝琺琅景泰蓝,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北京所特有的美术工艺品,从名称上容易让人想到这是明代景泰年间发明创造或曾经大量制造的一种工艺品.但实际上这种工艺品的制作并不始于景泰年间,因此"景泰蓝"这个名称并不能包括了最泰以前的制品,称它为景泰蓝,是不大妥当的.这种工艺品还有个广义的名称,叫作"琺琅",但"珐琅"这个名称包括甚广,其他琺琅也可包括在内,并不能确切的指明是那一种琺琅器,因此也觉不恰当.根据一些北京琺琅制造业老师傅们沿用已久的称法,参酌清代宫廷内制造部门在器物上原拴的黄签(上写"×年×月×日造办处呈览铜招丝琺琅××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2017,(10)
正工艺美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大革命"初期,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遭到全盘否定,传统题材的工艺品被斥之为"复古""倒退",大量库存的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工艺美术品被砸烂、毁掉,工艺美术工厂大量停产、转产,大批技艺人员受到迫害,工艺美术事业蒙受重大损  相似文献   

10.
湖北襄阳菜越三国墓等地出土的龙首柄立凤式铜熏炉造型别致、立意复杂,此类铜熏炉在汉末三国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基本器型可能受到了汉代行炉型熏炉的影响,柄部弯曲程度过大可能与所燃香料种类有关。熏炉盖顶的衔珠凤鸟与胡人造像体现了东汉时期以西方昆仑和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佛教元素的出现则说明早期佛教信仰主要依附于传统的神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1.
云锦诞生于古都南京,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品中,技艺成就最高。她在长期发展中,继承了绫、罗、绸、缎、纱等精华,又在意境设计和织造技巧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运用盘梭妆彩,分区挖花,以五光十色的真丝线和真金、银线为原料,依靠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质地...  相似文献   

12.
"奇华宫"铜炉因铭刻"天汉二年"往往被认定为西汉武帝时期遗物,但是其器形与与唐宋时期的香炉十分接近,与汉六朝时期的炉相差甚远;铜炉腹部和足面装饰狮子图案也流行于唐宋时期;铭文所记二级工官制度目前发现仅出现于汉元帝及以后时期,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出现。据此判断"奇华宫"铜炉所刻铭文乃后期伪造。  相似文献   

13.
正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提起镇江美食"三怪",许多人耳熟能详,殊不知,镇江还有承载着城乡民间工艺文化记忆的"三绝"——正则绣、邮票拼贴画、竹编字画。"三绝"仅仅是生发在近现代镇江城乡灿烂民间工艺品的杰出代表,其技艺匠心独具,璀灿夺目,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城市如果想延续,需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灵魂。什么是城市的灵魂?我认为是一种始终能影响城市进程的思想文化元素乃至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文化传承"。传承是什么?就是一种从最初到未来的延续。传承中会有发展,但传承中最核心的东西,则只能是其文化体系中最古老、最本源的文化。如果这种本源变化了,那就意味着这种传承丢失了。  相似文献   

15.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5日,"振兴传统工艺"丙申学术论坛——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学术研讨会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行。此次会议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古建园林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在这个领域中建树斐然、颇具经验的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不对称形铜钺在古代是遍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种典型青铜器,学者一般认为不对称形铜钺是古代越人所制造和使用的。其中云南青铜时代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不仅数量多、纹饰精美,而且种类繁多,但对于云南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的来源和演化莫衷一是。本文综合云南六十年考古所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试对云南不对称形铜钺的类型和来源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是祖先们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必然有着"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传统民居融艺术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民俗性等于一体,但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被腐蚀、被推毁、被消亡的困境,保护传统民居,使其传承下来,使文化和历史不会断层,对于后代子孙,都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需要文化部门牵头,人文知识分子、文化爱好者结成盟军,激起民众对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并成为其守护者,使传统民居不仅仅是实体保护与技艺的保存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延续保护,让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留传下来。  相似文献   

19.
朱香 《风景名胜》2021,(8):0139-0140,0143
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文化强国作为一种振新发展战略,把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新趋势。本文从民族元素的角度出发 , 归纳壮族民族元素的概念 , 论述壮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价值与意义 ,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案例研究 , 总结出基于广西民族元素下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实际设计案例验证了广西民族元素的运用。当代建筑的设计发展与民族元素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文脉传承的设计方向,运用更多历史文化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心理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来发展建筑设计 , 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吕国伟 《神州》2011,(27):103-105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江南园林构成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了传统元素如何在现代室内空间中获得重塑,最后指出深层次的传统元素再设计只有在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中才能得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