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山     
在日常生活中,乡民根据自己的生活世界构建和想象出一个神灵世界。人们要与这些神灵进行交流,便需要借助被赋予象征意义的圣物。在冀中平原的许多祭祀仪式中,杆香和黄表纸便被赋予了这样的神圣意味。在仪式现场,每当香纸燃起,烟雾缭绕,人们就仿佛进入到某种神奇的境地。也有人虔诚地相信,这火光能为神灵照亮来路,升腾的烟雾可以将神灵引来,人神得以顺  相似文献   

2.
根据宗教学家的意见,世界宗教中有以一种二元论的宗教世界观来分析神性,划分神灵,把统治世界的力量说成是两个相互对立、但却又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或一对具有神性的实体。这种宗教体系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分为对立的范畴: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黑暗与光明、死亡与生命、地与天、善与恶等。反映在神灵世界上便出现两种对立的神:神与魔鬼、善神与恶神,形成二元的神灵观。在这种二元神灵观的影响下,多神教中的杂多诸神被归属到两大对立的营垒之中,这显然是诸神的杂多性走向神性统一的一种特殊形式。①萨满教神灵世界的二元观念存在于许…  相似文献   

3.
自三国时代起,作为南京地区地理标志的钟山就被赋予了风水学的内涵。随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将孝陵营建于此,钟山在明代风水堪舆理论中便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有明一代,孝陵与钟山的意义绝非止于帝王陵寝和自然景观,它们不断为文学传统、仪式制度、风水堪舆、地理象征、政治语汇所利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彭牧 《民俗研究》2015,(2):20-26
基于湖南、山东和江西的田野作业,考察了民居厅堂神堂——神龛及其周边墙壁上的装饰组合的构成与意义。神堂既是与祖先、神灵沟通的仪式空间,也凝结着家庭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记忆,更投射了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在神堂上,记忆与现实、历史与未来、逝去的祖先与绵延的子孙、熟悉的家庭与远方的世界、日常生活与看不见的神灵世界,交织、并置、关联并得到同时呈现,家庭传统与身份也不断成形与更新。作为民众家庭生活的中心与灵魂所在,在岁时节日的律动中,神堂沟通、连接了民众所想象的多重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丹波 《文物天地》2021,(1):95-103
从人类信仰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开始,面具就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某种神灵的象征。面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神奇多彩的面具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各民族生活的地域及其社会历史也各不相同,在文化传统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在面具文化上呈现出了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烧"太平香"是流传于辽宁岫岩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祖还愿仪式。文章在描述这一民俗事象的基础上,分析了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神鬼信仰意义域正是以这些象征意义为启程工具在仪式实践中得到凸显与强化的。由此,一种超验性的实在被经验,为信仰和仪式的再生产做好了准备。作为民众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此类信仰和仪式应当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迷信之毒     
<正>近代中国,人们的科学知识相当贫乏,认为人死后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仍然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而且,由于现实生活中无法主宰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转而敬天信神,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假想空间——神灵世界。神灵崇拜渗透到了大多数百姓的日常生  相似文献   

8.
罗承松 《沧桑》2010,(3):44-45
传统节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化主题,在早期社会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时间的顺应以及对神灵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节日早期对自然时间的性质及神灵的祭献逐渐淡化,节日仪式从以娱神向以娱人为目的聚会庆祝活动转变。节日不断适应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建构新的时间生活体系,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9.
关羽,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败军之将身上有着诸多缺憾,为何却被人们从无数英雄豪杰中选中,赋予近乎完美的品格和无边的神通,从而成为儒道释三教、人鬼神三界共同尊奉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在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不可或缺呢?  相似文献   

10.
迷信之毒     
阳信生 《湖南文史》2010,(11):52-52
近代中国,人们的科学知识相当贫乏,认为人死后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仍然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而且,由于现实生活中无法主宰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转而敬天信神,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假想空间——神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毛南族是一个至今依然保留部分原始宗教仪式的民族,其傩戏"求花还愿"是毛南族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之一,"求花还愿"仪式也体现了毛南族是一个具有双重女性意识的民族,就是在神灵的世界里崇拜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贬低女性,因此,毛南族女性意识与社会地位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自然崇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就是山神崇拜仪式“祭鄂博。”裕固族有两句歌谣:“家家门上有亲亲,每个山垭腰上有鄂博。”鄂博,就是山神。山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是原始先民游牧生活和母系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认为人间需要的很多物质是神灵给的,连一些自然现象也是神灵在操纵,把大自然人格化。这种原始意识在藏族先民吐蕃  相似文献   

13.
华强 《文史天地》2014,(9):64-68
正阅兵是检阅武装力量的一种仪式,其作用一是展示国威,以威胁敌人;二是鼓舞军队和人民士气。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18世纪西方国家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阅兵仪式并作为国家典礼,多数国家在逢五逢十国庆时举行阅兵。在和平年代,阅兵被赋予新的内容,即对来访的国家元首表示欢迎和尊敬。在世界历史上,苏联是举行阅兵仪式最多的国家。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到1991年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差异使得微山湖湖区渔民形成并传承着与陆居农民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民上岸聚居,在水上时期并不凸显的宗族文化遂开始冒头。作为渔民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老祖"从祖先的总称发展为涵盖了祖先和各类神灵的庞杂信仰体系,其中的宗族因素从被隐含到逐渐被凸显,与渔民从水上到陆上的迁移有关键联系。五年或十年一次的"敬神"仪式从改名开始,被渔民们建构为自己的宗族文化,宗族因素渐渐从原本统合在一起的因生产方式形成的敬神活动中独立出来,续家谱仪式也从祭祖与敬神的统一转变为单纯为了续谱和祭祖而举办,这满足了渔民不同于陆居农民的那种对群体历史感和归属感的格外迫切而深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16.
李生柱 《民俗研究》2014,(2):144-153
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的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化身,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冀南洗马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的种类也多样,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能带来具体的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学博 《旅游纵览》2015,(2):69-70,72
人类学有一种传统,即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把结构中的事物看做是一种标志,这些标志被作为生活本身的鉴定者,具体为生活中一个又一个仪式。人类学对仪式的深入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仪式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从而形成了旅游人类学中具有特色的部分。本文根据人类学从结构和仪式角度研究事物的方法,对旅游这一世俗与神圣相交错、相转变的特殊仪式过程进行解构,从而论证作为一种仪式的现代旅游对旅游者的"结构"式生活的加强,及东道主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邢永凤 《民俗研究》2010,(2):189-197
盂兰盆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一系列仪式是与已逝祖先相关的祭祖活动。因此,通过盂兰盆节可以了解日本人的祖先观念、灵魂信仰等。本文拟通过考察日本盂兰盆节的仪式,揭示日本人的祖先观念、灵魂观念等,并考察当今社会盂兰盆节所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另外,通过研究盂兰盆节可以了解日本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郭赟林 《沧桑》2008,(5):65-66
在晋察冀边区所在的华北地区,民间戏曲的种类繁多。戏剧与乡民生活息息相关,年节庙会,各种仪式场合都有戏剧在场。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农民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乡村戏剧被赋予了战时的功利性与工具性。戏剧运动在中共的支持下开展,农民参与其中并成为主角,但戏剧主题的单一化与高度纯化决定了抗战戏剧的功利性与暂时性。  相似文献   

20.
煨桑     
煨桑是藏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是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的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