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中浸淫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清流县东坑村民间信俗活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在一代代历史传承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俗已演变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文以东坑村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为例,探析儒家文化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影响以及民间信俗活动对当下社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道德教化功能,进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庆泛 《神州》2012,(5):12+14-12,14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大多衍生自民间信仰。杨府侯王信俗是温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解读温州民间传统文化,离不开杨府侯王信俗。本文主要从各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梳理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不同地区的演变进程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熹 《民俗研究》2013,(3):150-154
由澳门理工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信仰展”暨“中国渔民信俗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20日至23日在澳门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17篇,按内容主题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朱大仙信仰研究;第二类是中国渔民信俗及天妃(后)与妈祖信仰研究;第三类是“非遗”及保护研究;第四类是地方信仰研究。这是首次针对港澳渔民社群特有的朱大仙信仰以及中国渔民信俗研究而举办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展示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朱大仙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综合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与会议同期举办的朱大仙珍稀文物及醮会仪式的展览,更为深入研讨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图片和实物。一、研讨会的内容与重点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云 《民俗研究》2005,(2):126-141
金龙四大王崇拜,是明清时期伴随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和漕运的兴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民问信仰。它最初形成于山东运河区域,之后迅速向南北传播,其信仰范围覆盖了北方数省,并波及江浙。这一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至今学界尚缺乏深人的研究。本文搜集正史、类书、方志笔记、碑文、小说中的有关资料,对明清时期广泛存在于中国北方的金龙四大王崇拜现象进行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5.
许承宁 《神州》2011,(4):70-75
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关羽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流行,并一脉传承,其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可看做是关公文化的一部分,关公文化对关公信俗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义、礼、智、信",是关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关公精神的核心。而关公信俗则是关公精神的寄托,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和敬仰。  相似文献   

6.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隐含着世俗性事件处理与信仰性阴阳沟通仪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世俗权力借公祭将死亡意义价值化、意义化的一贯逻辑,更进一步表明国家权力所型构的公共"纪念"仪式与民间俗信所支撑的个体祭祀之间的生死观存在差异。而透过对当代社会"祭祀"与"纪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传统信仰正呈现一种既交汇又对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关公信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内含的仁、义、礼、智、信为历代国人所赞扬、传承,并且随着国人的脚步传播到海外,可谓影响深远。这样兴盛的民间信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通过大量收集阅读资料,文章诣在对关公形象、关公信仰的内涵、关公信仰的形成及原因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周星 《民俗研究》2002,2(1):106-114
在台湾本岛的一些地方,还有在与福建厦门盈盈一水相连的大小金门岛上,存在着独特的“风狮爷”信仰。其实,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间也有不少涉及风狮爷的俗信。从风狮爷俗信的分布看,台湾及金门和大陆的闽南原本就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圈。无独有偶,在日本南端的冲绳群岛,也有一种和风狮爷颇为类似的民间习俗,日语称为“屋根狮子”,翻译成汉语即“屋顶狮子”。分析风狮爷及相关俗信,对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间风狮爷俗信的复杂性,理解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各自的特征及彼此的异同,这也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中日两国民间信仰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民间文化逻辑上的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俗     
《文史月刊》2012,(11):F0002-F0002
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相似文献   

10.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1.
论俗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中,“俗信”(或称“民间俗信”)还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涉及俗信的研究著述中,对俗信的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泰山王母池九月九庙会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涛  任双霞 《民俗研究》2005,(4):218-238
一、缘起   山东省泰山王母池庙会分为三月三的蟠桃会和九月九庙会,其中学者多关注蟠桃会,由此透视王母信仰文化变迁状况,②但对九月九庙会重视不足.九月九恰值重阳节、老人节、登山节、斗母诞辰,众多节俗叠合粘连,香客的信仰活动达到了这个季度的高潮;九月九在时间体系上与三月三对立和差异,它特有添北斗习俗.2005年10月10日至13日,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一行19人,对泰山王母池以及周边地区的信仰形态做了初步调查.田野作业中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重在对信仰的现在状态进行把握和描述.……  相似文献   

13.
廖金 《福建文博》2022,(3):74-78
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在福建民间颇有影响力。2008年,陈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靖姑壁画是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传说为载体,蕴含着民间信仰、民间美术、民间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因素,承载着陈靖姑信仰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古田多处临水分宫中均遗存有精美的陈靖姑壁画,但因年代久远且保护不善,陈靖姑壁画均有受损或遭毁坏。本文通过对古田县泮洋乡中直村钱公宝殿陈靖姑壁画的调查,探讨陈靖姑壁画的重要价值,以及就如何保护好陈靖姑壁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西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属吴头楚尾地带,其俗多信巫尚鬼,好淫祀,此风一直沿续,“祈鬼之俗,习而未变”[1],“多尚黄好之教”[2]江西各府州略同:瑞州府“江汉之俗多尚鬼,故其民尊巫而淫祀”③建昌府“信鬼神,好淫把”。饶州府“其俗稍侈信巫鬼,下里尤甚”。神鬼信仰和巫师的活动,为道教在这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唐宋以来,道教在江西广为传播,出现了许多道教“洞天福地”,如贵溪县的龙虎山、清江县的阁皂山、峡江县的玉筒山、新建县的西山等,龙虎山的上清宫、庐山的太平宫还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官观。由于道师装神弄鬼、符水治…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诸家赠王西樵册页,原数未详,现存9页。笔墨,纸本,纵18.5、宽17.5厘米。画册收有顾大申等七位画家的作品。王西樵即王士禄,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的长兄,山东济南府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长渔洋9岁。王士禄字子底,号西樵。《聊斋文集》中《祭新  相似文献   

16.
商代的巫医交合和医疗俗信宋镇豪中国的医学有着悠久的历文在商代能识不小疾病的病原因,根据发部位或病所在,仔细区分出许多病患种类.不少学者诈有精细的论述,庸赘言。我们所注意及的,是商代“医术”的效能,每每与有关主观经验所产生的幻想相平行信仰上的模糊和神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作家使用冥婚题材,具有不同的文化立场与叙事策略,五四时期作家站在启蒙立场将冥婚丧俗作为一种封建愚昧的蛮俗进行批判,新时期现实主义作家除了极力展示愚昧落后的蛮俗,还对历史与当下的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先锋作家将冥婚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关注生命的存在与生死悖论,网络小说、奇幻小说中的冥婚题材则以促成读者恐怖感为创作旨归。  相似文献   

18.
李娅杰 《福建史志》2022,(3):47-52+72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贤良港妈祖信俗的物态文化分析,从细部描绘贤良港地方性妈祖信俗实践的丰富性、鲜活性与独特性,立体地展现沿海百姓丰富而生动的海洋生活及想象,探讨海洋文化与人、海洋信俗与地方社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乌丙安 《民俗研究》2002,(3):164-167
《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一看题目就觉得新鲜,而且难度很大,如何认识许多人不敢贴近的这个问题,到公开直面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学术胆量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运动产生以来,《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是第一本敢于将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并列在一起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20.
彭牧 《民俗研究》2014,(3):5-14
Ritual是现代西方宗教研究的基本范畴,中译为仪式,与本土范畴"礼"形成有交叉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把礼置于ritual和西方宗教学研究范式中,比较礼和ritual的同与异,可以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宗教研究的基本出发点。Ritual作为表现信仰的象征性行为,其现代意义形成中摈弃了文本、情感和自我修行,而这正是礼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儒家的礼作为从上古习俗中固定化、文本化的传统,始终与其根源之俗遥相呼应。在漫长的历史中,一方面是精英以礼化俗,另一方面是民间的俗不断改变礼。因此我们对中国宗教实践的考察必须反思西方宗教和仪式研究的范式局限,同时关注礼和俗这两个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不断互动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