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翠微亭石刻     
灵隐寺飞来峰上有一座翠微亭,是南宋名将韩世忠取岳飞作《池州翠微亭》诗之意而建,并有其子韩彦直仿颜真卿笔体所书石刻题名48字。亭与石刻现皆不存,幸而原址上的石刻题名留有拓片,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两张,皆清代金石僧六舟手拓。一张上有蔡名衡、徐楙、王绍兰、西园樵叟等清代名流的观款以及集字诗,另一张上是近代学者朱家济的题跋。本文尝试以关涉人物的视角对翠微亭的由来和建毁始末,以及石刻拓片的流传过程,在文献与实物双重考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发挥,讲述翠微亭延续千年的故事,并以此展现金石研究由证经补史转向考古、文字、书法,乃至尚古的审美领域等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在三江县龙胜乡与高基乡交界地,有一座凉亭,叫分界亭。建亭前,为地界事,两乡官庶纠纷频繁,仇怨日深。在亭址处争执乃至械斗,互有重创,当地有识之士,为两乡民计,倡议建亭于兹,以求界壤分明人和业兴。此议颇军民意。经两乡富庶协商,合理分析遂按地形地貌,在此建造六角亭,同时书写名联三副,在龙胜多侧二柱,以‘’高基”二字冠首,即:高耸人云基层巩固在高基乡侧二柱,以“龙胜”二字冠首。即:龙楼凤阁胜地名区在中间二位,则以“天界”二字冠首。即:天然疆域界地分明建亭后,两乡官庶往来,总在此亭歇息,拈须诵联,…  相似文献   

3.
“亭”的起源应追溯到殷商时代苑囿中的“台”和军事上的城防“台”,当时的“台”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方台上建“观榭”。这种建筑,在宫苑中的一支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了高潮,而军事上的一支则与司法邮驿系统相结合,保留了“亭燧”烽火台和城防台的建筑特征,成为“亭”这个机构的建筑标志。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借用了“亭”或台楼这种建筑形式作为最初的中国式佛塔,以后才发展出楼阁式、密檐式等多种佛塔。唐代化对“亭”的描写,使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唐“亭”的功能和内部设施,知道了“亭”是怎样从驿馆演变为园林的,并进而了解到作为真正的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亭子,不是出现在盛唐,而是迟至北宋时期才成型。  相似文献   

4.
正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西汉使者,称苏武已经死亡,而西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来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鸿雁,雁脚上捆绑着帛书,打开一看,是苏武写的,这说明苏武还活着。单于信以为真,只好放了苏武。后来人们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词语指代书信。如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一词中有:"红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造田与井灌新方法亿里曲阜市东南十余公里尼山的孔庙,左前方有一临河小亭,曰“临川亭”。《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正在此处,后人建亭纪念之。登亭观望,左下有南北伸延之大河,又有一支流斜向东北,隐现于黄森森之树林中,其茫茫黄沙布满之干枯河...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潼南区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的大佛寺,依山临水,坐南面北,一字形排列着鉴亭、大像阁、外殿、观音殿和玉皇殿5座木结构建筑,因"大像阁"内覆护着一尊巨大摩岩凿造的大型弥勒佛座像,故统称"大佛寺"。其中,儒家建筑鉴亭位居大像阁右侧前方。鉴亭为何人所修建,多年来,已无从考证。现将收集资料梳理,谈一下南宋学者魏了翁与鉴亭的渊缘,对研究魏了翁理学思想与为官历程有所帮助,特别是鉴亭之内涵,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避暑山庄在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揽全景;在山脚前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可见,山顶、湖间、松荫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地点,在这些地方建亭,使人在亭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能够达到更好的园林景观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毗陵舣舟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古城区东西南三面临水,唯北面向陆而开,弯弯的河道环绕着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同一位母亲伸开双臂拥抱着她心爱的孩子。在城东古运河边有一个亭子,叫舣舟亭。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这里停过船,后人建亭于此,以示纪念。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差往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他为此写过一首诗《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给舣舟亭题了“玉局风流”的匾额。“玉局”,地名,今在成都市,宋时修建有玉局观,苏轼晚年提举玉局观即此,故后人以“玉局”称苏轼。  相似文献   

9.
西禅寺又名西禅龟峰寺或灵峰寺,因殿后石形如龟,故名。故址在今西华路太保直街市4中内。该寺始建于何年?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南)宋淳熙中,经略周自强建。”《转引自黄佛颐《广州城坊志》卷5)另据现存的广州最古的方志《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陈大震著,广州市志办校点出版)卷9记载,周自强于淳熙三年《1176),建九思亭于番山《在今市13中),他在广州任职三年,那末,西禅寺与番亭的始建年代应相同或相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春节的时候,我开始写《苏武牧羊》的初稿(曾用名《汉使苏武》)。屋外爆竹声声,我独闭于斗室,斗室冷清,内心喧嚣,禀持了一种信念,孤独又神圣,寂寞而坚定,清苦却快乐,恰似十九年牧羊于北海(贝加尔湖畔)的苏武,因为同样都被赋于了使命。《苏武牧羊》是奉命之作,应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先生的要求而创作。因人选题,量体裁衣,在岳飞、蔺相  相似文献   

11.
苏武牧羊之"北海"当是今乌兰巴托附近的荒原,绝非民勤白亭海。文章对《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关于白亭海的相关记载予以梳理,指出这几种记载的来龙去脉。西汉并无凉州白亭海之称。姑臧白亭海当为比附《元和郡县图志》白亭军地望的记载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1941年3月,以剖腹明志、呼唤抗战的著名高级将领、晋西北新军总指挥续范亭,由于常年在抗战第一线艰苦作战,不幸染上多种疾病。对于这样一位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积极抗战的爱国将领,中共中央十分关心,特意安排他到延安治疗。 对续范亭前来延安治病,毛泽东很重视,他亲自到城外迎接续范亭,并安排续范亭先来杨家岭,在自己住的院子里住下。 风尘仆仆的续范亭,见毛泽东主席对他这样关怀,十分感动。他刚刚安顿下来,毛泽东便派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汉代的亭可分为边疆亭与内郡亭两大类,内郡亭又可分为都市之亭与乡野之亭。亭有多种职能,但其基本职能是治安。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亭的职能有所偏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十里一亭”和“十亭一乡”主要是针对乡野之亭做出的概述。前者强调亭舍间的距离,在社会实际中基本得到了体现;后者强调一乡之内亭部的分布密度,它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从统属关系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  相似文献   

14.
孙富磊 《文史天地》2014,(12):32-34
正常惠(?—公元前46年),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他不仅解救了著名的苏武,一生之中六出西域,还击败长期控制西域的匈奴并团结乌孙、莎车、疏勒,打败龟兹,使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中西商旅来往不绝。西汉政府得以在龟兹东边的边防重镇乌垒(今新疆轮台东)设西域都护府,紧密了汉政府与西域的关系。这就是常惠卓有贡献和传奇的一生。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武帝遣苏武  相似文献   

15.
说起繁昌 ,它的根还在河南。两汉时 ,它位于繁水之北 ,“水北为阳” ,故而得名繁阳 ,此时为亭的行政建置 ,所谓“十里一亭 ,亭有长 ,十亭一乡。”用现在的话说 ,也就是一个大的自然村。东汉末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 ,天下纷争。魏王曹操铁马金戈 ,一生征战 ,无非是为了扫除取代汉室的障碍。东汉末代皇帝刘协是个懦弱无能的可怜虫 ,曹氏父子将其视为行尸走肉 ,玩于股掌之中。曹操死 ,曹丕继位 ,他比乃父更具政治野心 ,早欲胁汉退位 ,取而代之。可是 ,又摄于儒家文化传统 ,不愿担当“篡汉”的骂名。这时 ,一班拍马屁的谋士谄笑着进言 ,大王何不效…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北京西三环路,在万寿寺南端西墙外往北的一段原有一条仿苏州样式的街道,街中店铺林立,商号栉比,店中伙计皆吴侬软语。这条街甫起芦花渡(今紫竹院公园),北至畅春园南宫门,全长三里。南口有一石坊,上刻“苏州街”三字,北部有孔雀亭一座,亭基呈八方形,汉白玉石垒砌,上建木质八角垂檐亭,柁椽柱檩油漆彩绘,上嵌珠玉翡翠,亭檐满铺特大孔雀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的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陶然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  相似文献   

18.
正《汉书·苏武传》载:"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终两汉之史,汉帝国威震四服,唯有漠北匈奴桀骜不驯,屡犯边境,然时势造英雄,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个英雄的时代:霍去病北逐匈奴,苏武塞上牧羊,陈汤三千里奔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一个帝国和时代的自信呐喊。可也有这样一位人物,虽默默无闻,但一生传奇,虽不为人知,但功在千秋,他与他统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 ,我在农村私塾里读书 ,那位私塾先生是从西梁山小学聘来为我们教书的。那位老先生他不仅教我们国文、千家诗、四书 ,还教算术、珠算、唱歌。当时 ,各地学校都在教唱《苏武牧羊》这首悲壮的流行歌曲 ,他也教唱我们这首歌。记得歌词唱道 :“苏武 ,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饥吞毡 ,渴饮雪 ,牧羊北海边……”这段歌词的大意是 :苏武是我国西汉人 ,出使胡 (匈奴 )被留 ,威其降 ,武不屈 ,而被迁至北海边牧羊。那里冰天雪地 ,肚子饿吞毡 ,口里渴饮雪 ,坚持牧羊十九年……。那时 ,我们小学生对于歌词里“吞毡”二字 ,不很…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精神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伟大的精神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伟大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前进的不竭动力。苏武,这个为国人所熟知的名字,这个代表民族气节的人物,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耀眼的光彩,他的忠贞,他的坚忍,他的信念,他的气节,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