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第一次食言蒋介石为人向来不苟言笑,但每当对人谈起他打天下的大本营黄埔岛时,就像变了一个人,情绪高涨,精神焕发。他在野期间一共培训了23期黄埔学员,其中一期和五期的毕业学员是他最引以骄傲的。吕梦熊、贺衷寒、宋希濂、胡  相似文献   

2.
万萍 《江淮文史》2003,(4):72-83
1924年6月,由国共两党创办的黄埔军校举行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孙中山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后几十年的中国现代史上,黄埔一期同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名将领,有的还成为知名的政治活动家。  相似文献   

3.
正在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与原民革苏州市委办公室主任、86岁高龄的张式定老先生共话黄埔旧事,不胜感慨多多。张式定一家三代结缘黄埔。祖父张家瑞是黄埔军校筹建元老,其父张纪云为黄埔第一期学生,弟弟张式安为黄埔二十四期(台湾凤山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世誉张家为"黄埔世家",在黄埔军校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黄埔军校的人,一般认为不是共产党人,就是国  相似文献   

4.
正2007年,最后一位黄埔一期生孙元良2007年,最后一位黄埔一期生孙元良去世,黄埔一期彻底步入了历史的长河。黄埔建校至今已整整90年,那15名黔籍黄埔埔建校至今已整整名黔籍黄埔一期生中,有的一战成名,至今常被后人提及,而有的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神州陆沉,中原鼎沸,强邻环视,外患频来,是以吾人顾数年之功,会彼就此,以期他日有成,内拯同胞于水火,外挽狂涛于巳颓。秋毫之意是即,吾毅然入本校之宗旨也。"此段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气韵完足的文字,摘自黔籍黄埔一期生石美麟对"何以入本校"问题的回答。(见《陆军军官学校第一至第四队学生详细调查表》)诵之咏之,顿生倚天拔剑,投袂而起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5.
胡宗南,人称西北王,黄埔一期生,蒋介石嫡系,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位将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所熟知的一面。他还有好大喜功、迷信谶语、热衷修改地名,这些是他鲜为人知的一面。本文对胡宗南试图改延安为“宗南县”的轶事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6.
正长久以来,对于究竟有多少黄埔生参加伪军一直争论不断,经过梳理,得出其中黄埔一期3人,二期4人,三期2人,四期6人,计15人。这些人放着好好的中央军嫡系精锐骨干不当,为什么要去当伪军呢?细究之,会发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被日军俘虏。如黄埔二期刘启雄,曾长期在国民政府警卫军效力,属于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后在南京沦陷时被日军俘虏。日  相似文献   

7.
谢文雄 《百年潮》2013,(4):21-26
中共黄埔军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作为入校之前的中共党员,蒋先云在黄埔军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宣传三大政策,在学员中影响很大。蒋先云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在为校军教导团选派连党代表时,周恩来将蒋先云列为第一人选。蒋先云担任连党代表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规定了士兵的政治训练计划。在对学生继续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担负起对教导团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任务。1924年秋,在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领导下,成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蒋  相似文献   

8.
1933年1月创刊的《中等算学月刊》,是以中等数学为内容的期刊,为当时国内所首创,该刊总社设在南京南捕厅钟英中学内,由武汉大学出版部印刷发行,16开本,全年10期,每期正文48页,特刊则多达86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报纸价格飞涨,且不易买到,不得已该刊不能按时出版,这一年只出了5期,且最后一期(第5卷第5期)于当年12月出版,其时日本侵略军已兵临城下,在这一期的编后语中,是这样结尾的:“目下时局紧张,下期能否继续出版,暂无把握,不过本刊同人誓竭其全力以维护此唯一之算学定期刊物,一俟时局敉平…  相似文献   

9.
地处广州市海珠区新浯镇的黄埔村是堪称人杰地灵的侨乡,它因清代中叶境内的“黄埔古港”而名闻于世。《羊城今古》1993年第三期的《广东历史地理学界考察黄埔村》、第四期的《广州地理学界黄埔村考察记》、1994年第一期的《“黄埔”地名的由来与订正》、第三期的《黄埔洲、黄埔岛与黄埔港》等文章从历史学、地理学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第一次东征中黄埔教导第二团第三营党代表、淡水攻城敢死队队长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市人。自幼秉赋聪颖,深得父母的喜爱,刚满五岁即送进一家私塾读书。在他家附近还有一所学堂,堂长是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在贵阳加入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贵州自冶学社”的成员张图艺。蔡光举常去学堂玩耍,听了不少孙中山革命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勾画了“孙中山伟大”的形象。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遵义,几百学生聚集在陈公调开会响应。其时已就读于遵义四年制旧制中学的蔡光举,…  相似文献   

11.
余岸竹 《文史天地》2007,(10):20-24
蒋介石身为黄埔军校校长,他与黄埔生、特别是黄埔一期生。自有不同寻常的关系,或宠,或恕,或杀,或惩,天差地别。追求不同之故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正一宣侠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第一个遭受国民党黑手的中共高级干部。让人吃惊的是,直接凶手竟是他的老师兼同乡、黄埔系的骨干人物蒋鼎文。宣侠父、蒋鼎文相识于黄埔岛。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学生队学员,蒋鼎文则是该队队长,最初,他们彼此间的印象非常好。宣侠父很尊敬蒋鼎文,他知道蒋鼎文上黄埔岛之前已经官居上校,却宁愿辞职到黄埔当个大兵头。这等慷慨的气概,就如同黄埔军校门口那副对联所描绘的: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而蒋鼎文也很欣赏宣侠父——个人履历很精彩,曾经留学日本。这在黄埔一期生中已  相似文献   

13.
李新俊,字柏林,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北伐时曾在叶剑英麾下工作,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参加救亡运动,担任防空学校政训处长。当时国事日非,外患日逼,他对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早有反感。“福建事变”后,蒋又莫须有地将其兄李安定(黄埔一期学生)秘密杀害,国仇家恨,迫使新俊外出香港,与我同去晋见李济深先生(尊称任公),聆听教示。1936年“两广事变”,新俊与我联络了百余名黄埔同学签名,于6月27日发表忠告蒋介石祸国殃民的公开信和揭露蒋罪行的告国人书,被蒋系特务追杀。  相似文献   

14.
黄埔军校的诞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对国共两党的历史进程和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校刚一创建,贵州就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这批学生大多数在外求学,因中国共产党员的举荐,怀抱着信仰主义,改造社会与国家的理想而来.也有少数来自国民党一大代表和其他军事将领以及国民党员安健的介绍.自第一期学生之后,贵州又继续源源不断地为军校输送学生.在一到五期的黄埔毕业学生中,贵州籍的学生人数是163名.其中,第五期人数最多,这与安健的努力密不可分.这批早期的贵州籍学生在黄埔军校很快成长起来,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人还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共方面的高级将领.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前夕,我们走访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训练地和考试地点——珠村。为什么黄埔军校要选择珠村做训练和考试场地呢?珠村老人告诉我们:第一是近,珠村和黄埔岛隔海相望;第二是珠村当时有99个山头,利于学生练习术科;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是海军练习舰队司令兼广州市郊第二区农民协会委员长潘文治和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是老朋友。  相似文献   

16.
在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前夕,广州天河区珠村人特别兴奋,因为他们与黄埔军校有一段渊源——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训练地和考试地点就在珠村。为什么黄埔军校选择珠村作训练、考试场地呢?珠村老人告诉记:第一是近,珠村和黄埔岛隔江相望:第二是珠村附近有99个山头,利于学生练习术科而更关键的是,当时海军练习舰队司令潘治(珠村人)与军校校长蒋介石是老朋友。  相似文献   

17.
王琴红 《南方文物》2012,(3):203-205,208
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两岸在文博专业领域的交流,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5月5日~21日举办第一期"两岸文博专业人员交流研习活动"。本次研习活动以"博物馆公共服务与经营管理"为主题,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和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两个专业团队的精心安排下,经历6天20堂课程教学与8天18个经典博物馆所的考察参访,内容饱满丰富,交流形式多样。本人很荣幸与其他27名同志一起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亲身感受台湾同胞的热情友好,深刻体会台  相似文献   

18.
正陆汝群(1902—1951),广西容县石寨乡下烟村人,陆汝群是中国第一批经过正规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抗日将领,他曾先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又名黄埔陆军小学)、广东海军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黄埔军校高级班读书,成为黄埔将士中唯一一个在黄埔长洲岛就读过4所军校的高级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陆汝群跟着蒋介石、周恩来两次驰骋东征战场。在北伐战争中,  相似文献   

19.
莫永甫 《纵横》2008,(6):40-43
曾扩情是黄埔第一期学生,与共产党人林彪、陈赓、徐向前、蒋先云和许继慎是同学。当时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和他源渊深厚。在蒋介石当会长的黄埔同学会中,蒋先云和曾扩情都是筹备委员,在蒋先云的提议下,曾扩情担任了黄埔同学会的秘书。在蒋介石组建复兴社时,贺衷寒和曾扩情都是筹备  相似文献   

20.
这两个被判过死刑而又晋升的国民党将军,是黄埔一期出身的桂永清和孙元良。凡黄埔军校师生,在校时候,每天都要唱“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它的作者,便是当年还在黄埔受训的学生桂永清,著名的音乐家黄自为之谱曲,最后被定为校歌。桂永清的大名,在历届军校生心目中,比颇负军功的胡宗南等还响。1930年,桂永清在11师31旅旅长任内,被派赴德国步兵专门学校深造。第二年他与其他黄埔同学一起,组织了复兴社。1932年1月任中央军校高等教导总队第一队队长,仅一年时间又被提升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下辖3个旅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