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江北宋宋燧墓出土文物龙腾1964年11月,蒲江县松华乡华峰村七组上罗营发现一座宋墓①。该墓在五面山台地上,系一座券拱砖室墓,从买地券刻文知道为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年)未燧墓。此墓出士15件文物,其中,三彩陶俑14件、石质买地券1件。三彩陶俑均为...  相似文献   

2.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位于西安白鹿原西部,其东北与东南分别与窦皇后陵和薄太后陵相邻。2013年8月,在配合该学院的基本建设中,在一座废弃井内发现了一批汉代陶俑,其种类主要有着衣式男、女俑,塑衣式男俑,骑马俑及陶马。此次发现的陶俑,个体高大、制作精细,规格较高,为近年来发现的汉代陶俑中不可多得之精品。根据发现地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其应该是薄太后南陵陪葬坑的随葬陶俑。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陶俑分类二陶俑分期三陶俑演变规律四陶俑演变背景分析五汉代四川陶俑来源分析六汉代四川陶俑的传播七两晋南朝时期四川陶俑的东流八结语本文将汉墓中出土的人形陶明器称为陶俑,时代从西汉至两晋,部分材料的时代延续至南朝。地域限于今四川地区,重庆地区的陶俑资料另文论述。陶俑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包含了大量历史信息,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排列有序的俑群组合反映了真实的社会场景。西汉时期,关中陶俑的数量和质量为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至东汉,四川、广州等地陶俑盛行,但广州陶俑的规格、艺术水平不及四川。可以说东汉中晚期,四川陶俑代表了当时陶俑制作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葬陶俑的数量、规格、组合向来是研究墓主身份级别的重要线索之一,陕西省历年发掘的亲王、公主及以上等级墓葬共计20余座,但盗扰严重。部分墓内陶俑已被劫掠破坏一空,幸存少许也是损坏严重,其数量、排列、布局、组合难以确知。唐李宪墓内随葬陶俑大部分置于壁龛内,侥幸未受盗扰,经整理,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使得各地区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社会的动乱,礼制的解体,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服饰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朝时期的墓葬在河北磁县一带相继发掘、清理了10余座,墓内随葬有大量陶俑,仅东魏茹茹公主墓内就随葬陶俑1064件,湾漳北朝墓出土陶俑1500余件0,北齐高润墓出土381件。从出土的大量陶俑的服饰来看,北朝时期的衣冠服制有着自己一定的风格和特点。下面就河北出土的北朝陶俑的服饰,简析北朝时期的冠服。  相似文献   

6.
《文博》1992,(4)
陕西历史博物馆五月份举办了《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两个专题陈列。这次专题陈列设在主馆西侧2500平方米的专题陈列厅内,展出面积约2300平方米(其中青铜器陈列约占1300平方米,陶俑陈列占1000平方米)。展线长约500米,展出文物577件(组),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郊发现西域胡人彩色陶俑【据新华社西安4月22日电】西安市文物局配合基建考古队不久前在东郊豁口发掘了唐金乡县主与其丈夫于隐的合葬墓,出土了一批西域胡人形象的珍贵彩绘陶俑。此墓随葬品多被盗掘,唯墓道两侧小龛及墓室内的彩绘陶俑近200件,基本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8.
1984年2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大庄村农民在雪山寺遗址发现一处窑藏,出土一批有纪年的北宋文物。雪山寺遗址位于徐州市北约12公里,东距茅村乡2公里。遗址的北面濒临不牢河,隔河与青龙山、大庄村相望(图一)。遗址所在地为一石灰岩山包,南北长约100、东西宽90、海拔40.5米。雪山寺原建于山包中部。窖藏在遗址的编北部,系凿石成坑,(?)  相似文献   

9.
1980年5月,在四川省宜宾市北郊山谷祠附近的东汉石岩墓群中的第一号墓室里,发现了西王母陶俑(图一)。在出土文物中,如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上也常见到王母的形象。西王母陶俑则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0.
呼林贵 《文博》2003,(4):59-63
所谓裸体俑,实际上是一种着衣式陶俑,它与塑衣式陶俑不同,当用真正的纺织品——丝绸裁剪成衣服,穿在陶俑身上,色彩艳丽、明快,使得一个个陶俑看上去和真人一样,活灵活现,而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碳化腐朽了,当现代人看到它们时,往往无衣遮体,赤条条全身裸露于外,所以今人多以裸体俑相称。  相似文献   

11.
故宫博物院购藏南宋陶俑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故宫博物院收购的一批宋代陶俑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学资料,对两宋时期四川地区的陶俑进行了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所收购的这批陶俑是南宋淳熙时期的产物,同时论证了陶俑组合所反映的升仙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4,(5)
西晋十六国时期陶俑在造型、组合、制作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是陶俑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关中地区西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陶俑,通过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陶俑在出土随葬器物中比例逐渐增大,陶俑的组合规范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影响深远。本文将分三个阶段说明这一时期陶俑形制的变化和组合规范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徐飞  范陶峰  陈步荣 《文博》2009,(6):125-135
为对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彩绘陶俑进行保护,我们对陶俑本体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陶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化学成分;通过岩相分析,并结合XRD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TG-DSC)从而推测陶俑的烧成温度;电子能谱仪(EDS)对彩绘表面颜料的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7种化学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对外观、颜色光泽度变化、固化物形成期、防水接触角、吸湿等温线、吸水率、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紫外光耐老化试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4,(6)
2013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航天学校工地内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纪年明确、形制保存完整,且形制较为特殊,墓室西壁与墓道西壁几乎连成一线,墓门偏在前壁西侧,这与墓门偏在前壁东侧的大部分唐墓形制较为不同。该墓虽被严重盗扰,仍出土陶器、三彩器、瓷器、陶俑以及墓志一合,墓葬中的随葬陶俑体态清瘦,造型具有典型的唐高宗早期风格。  相似文献   

15.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2,(1):74-79,99
徐州作为两汉重要的诸侯王封国所在地,有较多西汉墓陪葬有陶俑。从总体上看,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衰落的全面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与社会的发展及葬制、葬俗的演进等密切相关。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还与本地区东汉墓葬及周边地区西汉墓葬的陪葬陶俑存在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综合反映出相关丧葬内容、物质文化等的时代特点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春艳 《东方收藏》2024,(2):115-117
陶俑和壁画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两朵“奇葩”,极富表现力的特点使得陶俑、壁画类舞蹈能够跨越千年展现在今人眼前。文章在艺术考古视域下对陶俑、壁画类舞蹈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探寻古代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特点,总结不同时期舞蹈创作的不同风格,并解读陶俑、壁画类舞蹈创作原素材,为融合陶俑、壁画类舞蹈元素的创作探索与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南部县出土唐代三彩陶俑陈钢,陶陈洁1994年2月21日,南部县东坝镇三村五社农民杨正兴在其责任地刨土时发现一批陶俑。当文物部门赶到时,出土现场已经破坏,大部份陶俑流失。后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执法部门的通力协助下,追回文物二十余件。陶俑均为泥质红陶...  相似文献   

18.
胡芳 《中国土族》2023,(2):60-65
<正>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联合考察队,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南发掘了一座北朝时期吐谷浑晖华公主和其丈夫乞伏孝达的合葬墓,墓葬中发现了165件随葬品,主要有陶镇墓兽、武士俑、各类陶俑、陶马、陶车、陶井、铁器和两方墓志等。其中,《乞伏孝达墓志》已漫漶不可释读,而《吐谷浑晖华公主墓志》保存完好,是极为珍贵的吐谷浑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9.
汉景帝阳陵的帝陵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着衣式陶俑(即出土时的裸体俑),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男、女性别特征(图一),但另有少数“较之其他男性陶俑除面容和润外.最典型的特征是阴部只塑有较为短小的阴茎.而无阴囊。”这类陶俑目前被学界普遍认为是西汉时的“宦者”形象,但仅依据外貌就断言其身份,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陵附近新发现的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5)
继1964年焦家村南出土秦陶俑之后,焦家生产队社员于1970年冬在村北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个陶俑。陶俑头、手已丢失(图一),残高54厘米,着交襟长衣。合模,空腹,头、手、身分开制作。就现存身躯看,与以前发现的三件陶俑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文物》1964年第9期55页)。对于研究我国秦代服饰和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1972年春季,岳家沟生产队在陵园内城西门外平整土地时,发现两种瓦当。一种为夔凤纹瓦当(图二),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秦始皇陵出土的夔凤纹瓦当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据残破部分推算,原大约52厘米左右。这种特大瓦当见到的不多,可能是用于檩头的装饰。另一种是几何纹瓦当(图三),仅发现一件,残半,已复原,直径19厘米。对于研究秦代建筑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