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看中央电视台一档名叫《咏乐汇》的节目,其中童话大王郑渊洁讲母亲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故事,令人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中小学时期是播种的季节,稚嫩的心灵需要适时、适度的雨露的滋润与阳光的照耀。父母的教育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谈谈家教的“变”术。变虚为实。家长常教导孩子读书要专心,学习要认真,做事要有恒心等等,这些学习品质在一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对孩子经常唠叨,不一定会有成效,有时还可能引起反感。因为他们并不是不懂得这力面的道理,只是感到空阔无凭,无法落实。要使教育落到实处,家长就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式,使“操练”清晰而有序地进行。例如,传统教育中的书法训练就是一种“操练”的好形式:练书法要身正、心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胆小”女儿壮壮胆,“狠心”妈妈想出了让女儿自己购物的妙招。在购物的过程中,女儿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进步,看来这妙招还真是良好家教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曾在报上见到这么一个故事,爷爷教小孙子学文化写字,当教他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想不到那小孩子竞说:“一点都不辛苦,还没有我读书辛苦呢,现在种地都现代化机械化了,几个人能管一个大农场,人也不出汗了,机器也不出汗,还能收好多好多粮食。”接着他还说:“我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晚上做功课到十点多钟,哪有我读书辛苦,一个字要练十多遍,手都写痛了,那才是‘字字皆辛苦’呢。”小孩子的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分,是呵,时代变了,但我们有的人在教育子女的方法和内容上,多多少少还有过去那种传统的、固有的、落后的观念。也不是说过去的都不好,而是观念要更新。在这里我还套用原文作者的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个发小,是一位“海归”,毕业于加拿大一所有点名气的高等学府。我一直没能搞清楚他的专业。据旁人说,他读的是历史,但他本人却告诉我其实学的是经济。经济是个好专业,媒体天天喊着GDP,百姓成群结队炒股票,哪一个不关乎经济?我发小回国也没闲着。先是在一个不大的公司挂了个“副总”头衔,  相似文献   

6.
放大镜对于孩子在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优点,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时而充分地分析,不失时机地用“放大镜”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孩子本人的鼓励,又可对孩子进行正确导向,让懂得孩子“莫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如孩子在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就要及时上升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表扬。同时,对于孩子的微小错误特别是原则性的错误,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放任纵容,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中国,在亿万个家庭中,有多少为孩子发愁的父母?又有多少烦恼多多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岁月不留遗憾?全国少年儿童信赖的“知心姐姐”卢勤,向家长阐述“知心理念”,使听者如沐春风、胸襟顿开。一个家庭悲剧,在卢勤内心扬起沙尘暴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 3月10日,卢勤在看守所见到了徐力,与他交谈了100分钟。徐力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妈妈接电话时总是问:“你是谁,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活筒给我。我妈经常打我,用棍子,  相似文献   

8.
文人爱写"家教联",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 清代才子郑板桥,为了教育子孙如何做人,曾写过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中,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原题在上述片段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补充一些事例,以"我的同学____"为题,写一篇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500字。写人要抓住特点,何谓"抓住特点"呢?其实就是发现一个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品行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写人都习惯用不少笔墨描写外貌,其实人物的性格与品行,更是需要我们着重表现的内容。当然,要"抓住特点",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观察身边同学的相貌、衣着、声音、习惯性动作,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全家人共同参与教育为特征的“联合家教”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这种联合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停,中介说情,让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亲情。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11.
刘锴 《文史月刊》2011,(9):30-30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年轻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而教育孩子时,都能讲得出一套套大道理来。如:一些家长常以伟人、名人等做榜样,要孩子去仿效,以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奋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家教相比,网络家教费用较低,而且学习方式富有趣味性,受到不少孩子和家长的追捧。但是,专家指出,网络教育资源鱼龙混杂,家长要慎重挑选,避免过分依赖网络。  相似文献   

14.
闲来翻阅杂志,内中有来缘于生活的童言无忌栏目。读来,不免妙趣横生引人发笑。待到掩卷后细细一思量,却发现这生活中的原版笑话颇显当今家庭教育的不少家教误区———故事一:真吃  相似文献   

15.
家庭聚会上,儿子见了亲戚家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很是高兴,不一会儿就在酒店的大厅里与他们玩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一个母亲关于家教的“悖论”文\姜华儿子养到十多岁,我忽然发觉自己不懂"教育"了,一心的迷惘,一脸的迷茫,简直是不知怎么办才好。从做编辑至今,我责编的关于如何教育儿童的图书少说也有几十本了,一肚子的儿童教育理论,怎么就不懂教育了呢?原出在于我发觉了自己...  相似文献   

17.
半夏 《南京史志》2010,(10):18-21
祖辈娇宠孙女,母亲坚信"不打不成器",在两代人"反向家教"碰撞中长大的花季女孩,会是什么样子呢?娇宠与棒喝,幼女从小经历两种相反教育!1995年4月17日,在郑州市一家大型企业作技术员的蒋勇格外高兴,  相似文献   

18.
《世界》2011,(3):I0016-I0021
它是现场音乐之都,是高科技产业“硅山”(戴尔、IBM、英特尔、惠普、摩托罗拉、三星、苹果等);它是著名的大学城、是全美健康宜居城市(此外还是最酷城市、最健美城市、最佳工作城市等)……这就是特立独行的德州首府奥斯汀,“与众不同”是它全体居民的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9.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母亲有一天突然发现她三岁的女儿能认出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了,这使她感到非常吃惊,就问女儿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4岁入学,14岁上大学,23岁拿到博士学位,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足迹。然而曾经成长的天圣有阳光也有风雨,是妈妈用爱与正确的决策一步步将他引入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