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梵天 《世纪》2020,(2):22-23
屹立在南京栖霞大道北侧与新仙东路交会处广场斜坡上的毛主席塑像,是南京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经多年筛选整修保留下来的,现被定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它是怎么建成的,至今没有详实的报道。我是亲历此事的当事人,有责任把这历史真实公之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自从五月初开始预展五月廿一日起正式展出以来,我一共参观过三次。虽然每次都是走马观花,却引起了很多的感想和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要说的就是这一次的展览会所陈列的出品,都是全国几个大行政区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四年解放以后短短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成文军在全国拍摄了百余尊文革后尚站立的毛泽东塑像,他说,"只要知道毛主席还在哪里招手,我就前进"1996年,民间曾有个段子:毛泽东向前看,楼堂馆所正在建;毛泽东向后看,革命干部正在变;毛泽东向右看,下岗工人一大片……听到了这个段子后,成文军便起了一个念  相似文献   

4.
岳素花 《环球人物》2013,(28):22-27
把专列当作流动的中南海,保卫毛主席的安全高于一切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时光飞逝,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37年。我曾经作为乘务人员,在毛主席专列上工作过8年,数次执行毛主席乘专列出行的任务。在此期间,毛主席的一言一行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将近时,我对他老人家的怀念也愈发强烈。这促使我在花甲之年拿起笔,  相似文献   

5.
塑像     
素素 《旅游》2005,(12):14-15
欧洲有许多皇宫、广场、公园、墓地、故居。走到那里, 一抬头就可能与一尊塑像相遇。 1996年夏天,我曾经一个人在东北的原野上走来走去。走到黑河,就走到了黑龙江边上,对岸就是海兰泡。走到绥芬河,就走到了可以直通海参葳的火车站上。记得那一个夏天,我为了扩大自己对东北的感觉和印象,搭着船,坐着火车,把俄罗斯的两个远东城市都走了一圈儿。在海参崴街心的一座小公园里,我看见一尊契柯夫塑像。契柯夫在俄罗斯是著名作家,曾经在海参崴住留过, 就被这个城市以塑像的方式纪念起来。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看见作家的塑像,第一次看见城市对作家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在红军长征途中,我和罗瑞卿同在一方面军工作,后来在抗大总校和公安军时,曾与他共事多年,对他比较熟悉。当林彪、叶群诬陷他要夺权,有“政变野心”时,我思想上有疑问,所以在炮兵领导同志传达讨论上报关于罗瑞卿问题时,曾表示过一些不同看法,并说过罗瑞卿不可能有政变野心。炮兵党委讨论了罗瑞卿问题后,起草了一份向中央军委汇报的报告,党委确定我修改这个报告。我没有落井下石,无限上纲,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文件上批注圈画起来。我把文件上罗瑞卿“一贯反对毛主席”的“一贯”两字勾掉,批注道:“有一段时期很拥护毛主席”;把报告上的“…  相似文献   

7.
一 1980年春天,丁玲在北京协和医院作了乳腺癌的切除手术。夏天,她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到庐山疗养。这时候,我为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教学学术讨论会,也上了庐山。她知道我要上庐山,便让女儿和女婿托我把家里九寸黑白电视机捎去。送去电视机的时候,我告诉她:“我的同学当中有人读了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你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重印前言》,很有意见,说你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要强调自己对毛主席的那种感情,如说这本小说也是为他老人家写的呀,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怀着战士冲锋时的那种感情,喊着‘为了毛主席,冲啊!’等等。人家…  相似文献   

8.
1956年5月至7月,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武汉展出期间,苏联专家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克列切朵娃同志曾多次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及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历史文物,并会深入到市郊古墓葬清理工地参观,与湖北省的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湖北  相似文献   

9.
李漱清,是曾对毛主席青少年时代有过影响的“激进派教师”,毛主席多次提到他怀念他,建国后,为重温昔日情谊、叙叙家常,“借此了解乡间情况”,毛主席邀他进京作客。江青抚着老人的手说:“我认您是族上的老伯伯!”李漱清在京的两个月,毛主席见了他 12次,引来了不少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师长、朋友,大家促膝畅谈,其乐无穷……本文作者是李漱清的外孙子,所知甚详,且纠正了不少书刊中失实的“荒唐话”…… 最近几年,在相继刊行的讲毛泽东人际交往和语言艺术的一批书稿里,如《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湘魂──毛泽东的家…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我任湖北省黄冈县委宣传部干事。根据领导的安排,我参加了当时轰动全国的刘介梅忘本回头展览会(以下简称“刘展”)的全部活动。 一 关于刘展,毛主席当年专为此讲过一段话:“湖北有那么一个雇农出身的党 员,他家是三代要饭,解放后翻身了,发家了,当了区一级干部。这回他非常不满意社会,非常不赞成合作化,要搞‘自由’,反对统购统销。  相似文献   

11.
土改初期,毛泽东给湘乡县长刘 亚南写了一封信 1950年6月的一天,湘乡县县长刘亚南正在乡下蹲点搞土改, 县委办公室忽然打来电话,说毛主席有信给他,已用挂号寄来,叫他赶快回县里拆阅主席的亲笔信。 刘亚南感到有些惊讶:毛主席身居高位,日理万机,怎么会给我这个“七品芝麻官”写信呢?况且,我跟主席从不相识从未接触过,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莫不是弄错了!不过,有一点刘亚南是清楚的,即他负责的这个县,是毛主席外婆文家的家乡,毛主席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过,留下许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了。为了缅怀毛主席伟大、光荣、战斗的一生,赞颂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展览,于九月九日在郑州开幕(图一)。纪念展览大厅的正中,长青树和盛开的鲜花,簇拥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的塑像,人们仰望着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更加激起了对伟大领袖和导师的深切怀念!(图二)  相似文献   

13.
苏菲 《神州》2006,(12)
毛主席他老人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面前,犹如不多时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延安时期,毛主席有一段时间住在王家坪,离我和马海德大夫的住处不到二百米,相互来往是很方便的,那时,马海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主席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从1950年冬到1966年夏,为毛主席管理图书报刊,历时近17年,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毛主席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尽管是片断的、零碎的,但是把它们介绍出来,对于了解和学习毛主席是有价值的,对于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54年9月,我因布置"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关系,在保加利亚工作和参观了三个多月。从参观中深感到保加利亚的博物馆事业在解放后十年内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因此回国后将参观中所获得的观感整理出来介绍给我国的  相似文献   

16.
叶舟同志(1916—1995)于“文革”前从西村铸管厂调来广州市化工局任副局长,那时我在局技术处工作。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八”式的老革命干部,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挨过整,从西区区委书记降级安排到此。由于他不分管技术。业务上很少接触,在会上或其它场合,见他和别的局领导不一样。他不摆领导架子,谨言慎行,遵纪守法,平易近人,从未见他对任何人或事发脾气。有一次,局派他带我去北京参观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住在民族饭店,谈到延安的整风运动。因为他是从香港去延安参加工作的,被作为特嫌审查、批斗。我联想到在50年代的反地方主义运动中。他本是典型的南下干部,只因为原籍是广东而挨整,  相似文献   

17.
正一李景福是四川荥经人。1957年他16岁,考入四川雅安师范学校。班主任找他谈话:"学校要组织鸣放大会,班上准备让你在大会发言。"当时他很高兴,认为老师给了自己展示的机会。在鸣放会上,面对一千多名师生,他讲了几个问题:一、我认为毛主席有个人崇拜。刚解放时,朱毛并称,四处可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现在只能挂毛主席的画像。原来可喊朱总司令万岁,现在只能喊毛主席万岁。过去宣传中国革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秋,我作为“故宫宫廷艺术展览”的工作人员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出于对专业的偏爱,工作之余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往往特别留意展出的中国古代瓷器。在异国他邦,目睹那些造型美丽、纹饰鲜明、风格奇特的中国古瓷制品,尤其是一些国内也很少见的古代瓷器,心情不禁  相似文献   

19.
1962年6月,我随毛主席出巡南方 专列奔驰在江南的大地上.在杭州至南昌的途中,毛主席把我叫进了公务车厢,他正躺在床上看一本线装书,见我去了,放下书,挥挥手:“坐坐!”毛主席叫我去谈什么,我心里没有底.但我早就知道毛主席对调走的战士很怀念,是不是要谈这件事情呢?于是我先向毛主席作检讨,我说:“主席,1959年上级要我们一中队的人减少一点,我当时没有请示主席,把主席熟悉的同志调走了.”我说:“像曾文这样一些同志调到什么地方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若当时请示主席,就不至于发生这事!”  相似文献   

20.
深圳美术馆,上海朵云轩,浙江省博物馆三家单位于12月20日至1994年元月8日举办的《弘一丰子悄书画原作展》中,展出了我提供的父亲丰子悄用过的烟管和笔墨现各一件,参观者看到这笔墨砚,一定觉得不起眼:这位大画家怎么用小学生的玩意儿。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写几句。父亲的画风与众不同,他的画具也与大画家们的画具不一样。有不少朋友送给他端视和名贵的墨。但他往往转送别人,自己则习惯于极普通的墨砚。现在展出的这方视台,是1948年秋我陪他赴台湾旅游时地摊上购得的。他喜欢这砚台,常常使用它。父亲逝世后,我把这视台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