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编者按海伦·福斯特·斯诺(1911-1997)是美国记者、作家.她于1931年至1939年旅居中国,亲历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转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她撰写了<续西行漫记>等报道,和埃德加·斯诺等人一起,首先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在中国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以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纪念这位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驱,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资助,美国杨伯翰大学摄制了这部电视文献片.本刊获准刊出脚本.该片记叙了海伦·斯诺的在华岁月和她与埃德加·斯诺的情感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威尔斯(即海伦·福斯特)冲破重重阻碍,几经辗转,到达延安。这位执着的女记者对延安生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7,(3)
看到海伦·斯诺逝世的消息,不禁黯然,忆起了二十多年前有缘与她结识并朝夕相处的一段时期。一些已经尘封的往事,特别是她独特的鲜明的性格,渐渐从尘雾中浮现出来,久久萦绕干怀。至夜不能寐,晨起捉笔书之,聊作纪念。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  相似文献   

4.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5.
中国读者对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和他的《西行漫记》是不陌生的,而对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编译、由英国伦敦乔治·C·哈拉普公司于1936年8月出版的英文版《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就不太熟悉了。这是一本向西方读者介绍现代中国短篇小说及其作者的书。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一书是他认识中国的开端,为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和撰写《西行漫  相似文献   

6.
第一位考察八路军的外国军事观察家1944年,埃德加·斯诺的《光荣与枷锁》问世。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你言行一致,你的豪言壮语和你的伤痕都无愧于英雄本色。”斯诺将这句卷首语献给他的朋友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1896年出生于一个因袭了美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以下简称斯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之一。他于1928年来华,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生活和工作了13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三次访华。他以探索真理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写出了大量真实、深刻并有远见卓识的有关中国的报道,为增进中美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斯诺1960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我作为外交部新闻司龚澎司长的助手,曾为斯诺安排访华日程。翌年6月,在参加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我又陪同乔冠华、龚澎夫归前往斯诺在日内瓦湖畔的乡间居所拜访。有…  相似文献   

8.
《沧桑》1994,(4)
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国际友人中,有一位叫埃德加·斯诺.斯诺之所以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广大读者,享有崇高声誉,最根本的还在于他能够通过极其艰辛、深入地考察中国社会的实际,考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壮举,发表了一系列客观公正而脍炙人口的新闻名作,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了正在急剧变化的古老中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其中《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就是斯诺为人类文明建树的具有历史意义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论及该书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时高度评价道:“在人们政治上陷入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西行漫记》就象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相似文献   

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自1928年到中国后.耳闻目睹中国内忧外患,发誓要用自己的笔帮助中国老百姓,决意冲破阻力,到陕北这块红色的未知地采访,把那里的真实情况揭示于世。于是,他向在上海的宋庆龄求助。巧得很,在陕北的党中央为了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全国同胞了解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与周恩来致信宋庆龄,请她物色一位正直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陕北考察。宋庆龄征得中共中央同意后,着手安排斯诺去陕北,另一位外国友人马海德与斯诺同行!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是毛泽东生前惟一信任地将自己身世向之倾吐的美国记者,他因出版《西行漫记》一书而名闻于世。在中国大地上,不仅仅留下了他新闻事业的足迹,也记载了他追求幸福爱情的心路历程。这里叙述的是他和海伦在中国结下的生命之缘。 爱神降临在上海的咖啡屋:斯诺遇到了 一位使他想起母亲的小姐…… 1931年盛夏的午后,酷暑尚未消退。 上海西摩路公寓临街的一间房子里响起了电话铃声,正在午休的一位男子揉揉惺松的睡眼缓步移向电话。他,二十多岁,颀长的身材,一头棕色卷曲的头发,看上去脸色苍白,面目清瘦,一副大病初愈的样…  相似文献   

11.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12.
孙闻浪 《文史春秋》2004,(11):13-15
肩负使命访问中国1941年初,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此时美国政府尚未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在远东有着巨大利益,所以它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非常关注,很想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去调查一下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1941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美国《柯里尔》杂志派遣要去远东采访,盖尔荷恩鼓励丈夫一起去。海明威是个冒险家,曾经去过非洲等世界许多艰险地区,还到过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反抗法西斯。他对古老神秘的中国非常感兴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阿…  相似文献   

13.
斯诺:陕北拍片第一人 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携带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照相机、摄影机、胶片等器材,从北平踏上西去的列车。他此行的目的是以英国《每日先驱论坛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陕北苏区采访。在西安,通过中共中央保卫局邓发和红军驻西安联  相似文献   

14.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从1928年起到1970年止很多次到中国,为采访和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特别是1936年夏秋间,斯诺专程到苏区采访,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首次见面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他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书写的致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其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约见了斯诺,两人开…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路易·艾黎为了推动中国“工合”的发展,曾来皖南指导“工合”工作,为皖南“工合”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它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在华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和我国爱国进步人士胡愈之、章乃器、陈翰生等共同发起并组织建立起来的。宋庆龄任名誉理事长,路易·艾黎任技术顾问,负责协会的组织工作。“工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是世界人民友谊的成果。其主要任务是:拉住蒋介石抗战,不让他投降,并尽可能多地争取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动员人力物力在后方重建工业,发展生产,供应战时的军需民用;解决千百万流离失所濒于饥饿的难民及伤兵的劳动就业,安定后方秩序。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关于新中国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的见证:外国人亲历新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变迁 埃德加·斯诺在建国后第一次重访中国后所著的《大河彼岸》中记载了这种变迁给他的印象。法国记者K·S·卡罗尔在看到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后,将中共的政策与蒋介石政权、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相对比,发现了这些变迁的深刻根源。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被费正清评价为“试图用兵刃和斧头塑造中国的新人”,国民党“净化道德”的失败说明“世风日下的根源在于经  相似文献   

17.
1997年9月21日是海伦·斯诺女士寿辰,又是她访问延安60周年。新年伊始,笔者正伏案撰写一篇向她祝贺的文字,突然,大洋彼岸传来噩耗,海伦女士于1997年1月11日下午4时溘然逝世。中国人民从此失去了这位一生为中美人民的友谊而奋斗的伟大朋友,令人万分悲痛。历史的机缘,使海伦一踏上神州就同斯诺一见如故。她俩很快就结为伉俪。30年代,海伦和斯诺是在远东最活跃的两位西方记者。1932年,他们一起采访报道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的“一·二八”抗战,第一次目睹了中国人民不可侮。1935年,在北平,他们采访报道了“一…  相似文献   

18.
1937年4月,我作为海伦·斯诺的义务翻译,陪同她一起访问延安,有幸多次采访毛泽东,还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陆定一等中共领导人。以及李伯钊、丁玲等一批文化人。毛泽东同我们畅谈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抗日战争的前途,我将后来这次谈话整理成文,由于毅夫交给北平地下党刊物《人民之友》,在抗战前夕发表,题目是《告北方青年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65周年,身为爱国爱乡的东北同胞,心中始终铭记这段国耻家恨,难以释然。  相似文献   

19.
大家一定听说过海伦·凯勒这位聋盲的大作家吧。但你有没有注意过,在海伦·凯勒成功的道路上,那位默默的支持者——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呢?安妮·沙利文曾经也是一位残疾人,一位有着悲惨童年的人。但是,她在一位位好心人的帮助下,重见了光明。在离开盲童学校前,她收到了安诺斯校长的来信,决定去帮助和自己有着一样身世的海伦·凯勒,并成为她的家庭教师。从此以后,安妮·沙利文竭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教会海伦·凯勒拼字母、识字、发音……创造了人间一个个奇迹,终于使海伦·凯勒这位残疾人,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当我细细欣赏…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西部旧金山外郊的“天边绿茵公墓”里,安详地长眠着一位生前眷恋故土的老人,他就是蜚声中外的现代中国学家、翻译家、剧作家兼编导、较早从事东西化交流事业卓有成效的学,美国进步记埃德加·斯诺的亲密伙伴、鲁迅生前所信赖的朋友、30年代左翼作家中一名活跃的积极分子姚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