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1年8月,邯郸市永年县一农民在沼河河道内取沙时发现一枚铜权。该权高12厘米,最大腹径5.8厘米,底径5厘米。为合范铸造,痕迹明显。钮呈倒梯形,与权身连接处有一穿孔。权身呈倒梨形,上大下小。足部外撇,上有叠涩层弦纹。从器形上看,此权与河北正定发现的带铭铜权和山东临沂市博物馆所藏元代铜权中的3号、5号基本一致,只不过该权尺寸较大。  相似文献   

2.
定州市出土元代铜权1993年4月,定州市文物管理所在市服务公司工地发现一件元代铜权。权高5.5厘米,重133克,方钮有圆孔,权身六棱六面,上窄下宽,束腰形台阶式座,底呈六角形。此铜权两面均为阴刻,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这件铜权的发现对于研究元...  相似文献   

3.
1981年,山东省莱西县院上公社刘家庄大队社员刘治琳,在王壁村南土丘上距地面深1.5米处,挖出一个元代铜权(见图),杂有碎砖破瓦等物出土。铜权高9厘米,重330克。权上铸有阴文铭文,正面"益都路总管府",背面"至元二十九年造"。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据《莱阳县志》记  相似文献   

4.
蔡明 《文博》2012,(2):80-84
本文通过对深圳博物馆藏的一件铜权铭文的辨析与考释,从而引起了对元代同类"保定路"铜权的关注与探讨,揭示出"保定路"铜权为元代铜权中的一种特殊的铜权,其造型单一,铭文存在专属性。同时,亦探讨了元代铜权的铸造发行机构与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世界上最早的衡器是天平。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石刻上已经出现天平的形象,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里有了关于天平的记载。我国衡器也是先有天平,后有提系杆秤。我国目前所见的衡器实物,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春秋时期的遗物。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楚墓中有铜环权出土。传世文物中有春秋齐国"右伯君"半圆鼻纽铜权和春秋郳国的"郳(?)"半圆鼻纽铜权。关于铜环权的使用,从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楚木衡铜环权,可以看到这种权是用于天平的砝码。关于半圆鼻纽权以及由此演变的秦权中的瓜棱权、钟形权等的使用,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天平上的砝码,一种认为是杆秤上的秤砣(锤)。前  相似文献   

6.
1989年11月,微山县文物普查队在付村乡后寨村征集到1件元代铜权。据村民介绍,铜权是在大沙河中挖沙时发现的。权高11.5厘米,重764克(由县计量所测定)。方纽有圆孔,权身六棱六面,上窄下宽,束腰形台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8,(3)
1971年12月,陕西周至县城关公社小寨子大队出土了一个元代铜权(图一)。铜权埋在距地面1米深处。同时挖出的还有长筒瓦、砖等。铜权高11厘米,重量一斤六两。权上有"北路官造"、"至元九年"  相似文献   

8.
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有几件元代铜权,现择其中6件铜权介绍如下。 1.“中统元年”权。权为实心铸铁。铸造规整,梯形环状钮,球形体,喇叭形底座,其上有四周突起弦纹。权通高9.8,底径4.4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刻有楷书阴文“中统元年”四字,背刻“官”字(图一:1)。“中统元年”铭即指1260年,铭文“官”字或可以说明该权为“官”铸,是由官府统一铸制的。  相似文献   

9.
1995年11月,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元屋岭下排村村民刘成东建新屋,在距地面60厘米左右处挖出一件元代铜权,现收藏于县博物馆。 此铜权呈六面六棱型,较完好,通高8.3厘米,重178克,束腰,权纽有一不甚规则的方孔。权身正面有阴文“至治”,背面有阴文“元年”,左侧面有一个阳文“六”字(图一)。 至治,为元英宗(硕德八刺)在位的年号。元年,为英宗定年号初年(132辛酉年)。六,当属铜权的号记。 铜权,铜质之权,等量之具,犹今之砝码。此铜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元代度量衡制度及其商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广…  相似文献   

10.
最近,省文物研究所在平舆县射桥乡发掘时,从群众手里征集到元代铜权一枚。(图一)。铜权为方形圜鼻,腹呈宝瓶状,上大下小,底为圆形,鼻高2.1、腹径5、底径5.6、通高10.9厘米(见图一)。实重951.1838克。此权系黄铜所铸,铸缝清晰可辨。铜权腹部正面阴刻“至元八年”四字,背面阴刻“南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     
权古代测重量所用,类似后世的砝码,用铜或铁制。现存最早的铜权是战国时期的,流传较多的是秦和楚权。秦权多作馒头形;楚权多作圜形,常由十个组成一套,在天平上使用。汉代又称权为纍。  相似文献   

12.
河北出土金元时期铜权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河北省物管理委员会在搜集和收购的古铜物中,曾发现大量出土的铜权,这些铜权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就其中带有铭的金元时期铜权64枚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对权衡器的称谓缺乏严格的界说。"称"不一定指不等臂杆秤,往往多指等臂式天平。权或锤可以指多种不同的形制。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当前度量衡史研究著作中阐述得还不够清楚,新出版的大型辞典中有些解释也存在概念上的混乱。1959年长沙左家公山出土一套完整的战国权衡器,包括木衡杆和九枚环形铜权。衡杆上无刻线,中心有提纽,两边各挂一铜盘。  相似文献   

14.
1980年4月,湖北随州市淅河镇一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件元代铜权,后由随州市博物馆收藏。铜权通高10厘米,重811克。方环鼻、鼻孔上未见磨损痕迹,权体呈亚腰圆柱体(图一)。权体上部正面铸阳文“鄂州路造”四  相似文献   

15.
1993年3月,内黄县一农民翻地时,发现一件金代铜权,后为县文管所征收。该铜权高10.5、腹围17、底径4厘米,重850克(图一)。铜权方形纽,束腰座,腹部铸有楷书阴刻铭文(图二),正面“大定”,背面“十二年”和“官”字。据  相似文献   

16.
1984年秋,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漆乡南门村村民黎金星在本村小河淘金时,挖出一个元代铜权。权通高6、底座径3.5、最大腹径3厘米,重142克。铜权表面呈墨绿色,两侧有明显的合铸痕迹。权身正、背面分别铸有阴文"延祐"、"五年"铭文(见图)。由此知此权系元延祐五年(1318年)所铸。  相似文献   

17.
1984年仲夏,福建南安县罗东乡一村民在平整宅基地时,发现1件元代铜权,后捐献给泉州市文物部门。1995年,该铜权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现收藏于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铜权为合范铸造,呈扁钟形,上窄下宽。上端是桥形纽,中穿孔,纽与权身无明显分界。近底束腰,下端作弧状,两侧略外撇。通高8.3、最宽处5.7、厚1.4~2.8厘米。重570克(图一)。权身正、背面均铸有铭文,正面为“泉州路揔(总)管府”6字(图二:左);背面为“至元三十一年造天□”9字(图二: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为元世祖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瑞安县相继发现三件元代铜权。这三件铜权均为束腰扁六面体,造型略有差异。 "延祐元年"(1314年)权横山公社  相似文献   

19.
1977年8月,义乌县百货公司进行基建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挖出铜权一个,伴出银锭二锭,现由我会收藏。铜权高7.2厘米,重373.5克。正、背面均铸有阳文楷书"龙凤七年"铭文(见图)。据《明史》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中原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等在毫州拥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龙凤七年即公元1361年。此铜权应即为韩宋政权所铸。  相似文献   

20.
于任杰 《神州》2013,(18):32-32
铜权,现在的秤砣,最早出现于东周。元代对度量衡进行严格管理,我馆所藏的元代铜权为研究本地区元代的行政区划和计量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