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商桥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南北跨小商河之上。小商河原名小溵河,宋代初年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宏殷之讳而改名,桥亦随之更名。商河原为颍河一段河道,后因颍河改道,致使老河道淤塞干涸,雨季时积水为塘,唯小商桥仍雄跨于古老河道上。该桥北去县城13、南距漯河12公里,东临107国道,西靠京广铁路,正当临颍、郾城两县交界处(图一)。历史上为南北交通要冲。南宋绍兴年间,名将岳飞率部在此地曾大战金兵,著名抗金将领杨再兴即战死于小  相似文献   

2.
涪陵市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在马武区蒲江乡发现一座名为“碑记桥”的宋代古桥。该桥横跨在东流溪上,呈南北走向,为石质单孔,长31.5米,宽5.32米,高7.7米,跨度9.9米,拱高6.6米。桥面用石板铺成,条石砌成的素面桥栏高0.3米,宽0.35米,保存完好,迄今仍在使用。据清道光丙午(1846年)二月初四日立的补修该桥碑文称:“……桥之上有巨石焉上书绍熙甲寅其字迹炳朗可识夫绍熙者宋光宗之改元也甲寅者光宗即位之五年也由宋而元而明迄今六百四十有二年桥虽无恙而两河之夹岸未修乙未夏复为暴水所啮深虑者曰是不可不预为修补爰募金鸠工三越月而桥成……”。由此可以看  相似文献   

3.
“天元甲子”纪年,见于大足石刻妙高山和福安桥石窟的三则造像题记。如妙高山的“三教窟”题记是:“东普攻镌文仲璋……天元甲子记”(图一)。此外舒成岩第3号窟的题记是:“天元起运初春上元……伏麟镌龛”。这“天元甲子”究竟是历史上何代帝王的年号,过去一直未得其解,今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永春,经过旧城改建后,许多古大厝消失了,但如果你在新城区走一走,仍可发现一些有规则的长方形石块被随意放置在新居旁的空地上。而在永春乡村的古宅旧居内,也散落着不少这样的石块。这就是技勇石,永春人俗称它“义勇石”或“练武石”。技勇石大多没有什么雕饰,如今虽已无用武之地,但却默默地见证了永春历史上尚武风气之浓郁。  相似文献   

5.
再唱些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班朋友,跨9个年级,7、8个专业,只因为唱K才结识。BBS上一个ID发了帖,“唱歌去吧?”在现实生活中尚未有交集的几个人,就站在校门口,点个头出发了。仅仅是出于“都是学生”的基本信任。这是我们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绍兴的桥     
绍兴的桥○柳雪权撰文○柳晨摄影古城绍兴,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闻名于世的水乡和桥乡。绍兴城乡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触眼之处尽可看到奇丽多姿的桥梁。正是这些桥梁,与粉墙竹影、古树苍藤有机相联,组成了独具风采和魅力的水乡风光。上桥下桥,步移景...  相似文献   

7.
无锡南门,旧称望湖门。从望湖门过南长桥,沿着南长街行不远,到跨塘桥,便来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入口广场上,置有吴良镛题字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巨石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石刻。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仿古牌坊"丛桂坊",额题"运河古邑"。站在跨塘桥上向南眺望,京杭古运河缓缓流淌,  相似文献   

8.
崔金生 《北京文史》2010,(1):104-107
北京历史上有三座大桥,丰台区的卢沟桥。西城区的万宁桥,昌平区的朝宗桥。这三座古桥可称北京桥中三老,北京人不知道这三座桥的极少,没走过这三座桥的也不多,但是有关这三座桥的一些逸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故有必要向人们介绍“三老”的一二。  相似文献   

9.
刘晓峰 《民俗研究》2006,13(2):247-258
2003年第3期《民俗研究》刊登了曲彦斌《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一文。文章基于踏实的田野调查,对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做了非常详尽、生动的介绍,读来如临其境,让我们对这一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的古俗孑遗有了很详尽的理解,这是我们要深深感谢的。这篇论文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斗石”之俗的流行范围问题上提供了新的线索。因为直到目前仍然有外国学者认为“克仗斗石”只流行于中国的华南地区。曲文还注意到古代有“斗石”  相似文献   

10.
胡汉辉 《中华遗产》2007,(11):130-143
1908年来中国旅行的日本学者小林爱雄在他的《中国印象记》里记录过这样一段对话:“你回到日本后,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同胞,赶快研究中国,赶快来中国,赶快在中国开发事业,而且一定要热爱中国……”说这番话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近30年之后,身着黄色制服、手握着刺刀的他的同胞们果然来了,并且在瞬间遍布了这片“乐土”的每个角落。一批珍贵的历史旧照展示了他们以何种方式将一种令人费解的“热爱”发扬光大,并将其“无私”地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又是70年过去,当年的“从军记者”们留下的一幅幅珍贵旧照,连同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以及由其制造的独特战争话语,都将作为宝贵的记忆遗产供这段“历史情缘”的双方,乃至今天新的“热爱”方式的实践者和旁观者们玩味、深思……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2.
对泰国1932年政变性质的看法和历史作用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存在几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派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有的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未作深入的论述;也有的认为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的认为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  相似文献   

13.
江玥 《风景名胜》2013,(9):158-161
"每当我们系紧鞋带,决定探索新的领域,不只单纯是在跑道上、山路上,也包括探索我们自己。我们未能预测的潜力和强大的力量,在每一次拖着疲惫的双腿和逼迫自己再前进的努力中不断展现。"眼下这个季节,奔跑正当时。抬腿开跑,最原始也最直接。我们都是善跑者的后代,人类正是通过奔跑于荒野,从迁徙、移民、游牧、甚至流放,才开始逐渐书写历史,种族得以进化。原来,奔跑还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一篇文明史诗。  相似文献   

14.
二佛并坐及其佛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恒 《文物世界》2002,(1):36-38
一个圆拱龛中,左右并坐着两个佛像的造型,被称作“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这种雕刻非常普遍,初步统计约有385个“二佛并坐”龛,几乎每个洞窟中都有它的形象。它们在洞窟中的位置也表现得异常灵活多变:有的作为主像置于正壁(往往是北壁);有的雕刻在东西两壁或南壁;有的雕刻于拱门或明窗上。“二佛并坐”在云冈石窟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何原因?其造像根据是什么?佛教意义如何?以上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改革试验理论是邓小平在探索和设计中国改革道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解放思想在改革中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改革起了直接和独特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今后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也不无裨益。一、改革“是一个大试验”中国的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一项崭新事业。正因为如此,如何改革便成为当时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提出了改革是一个试验的理论。他指出:“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是一个试验。”①不仅如此,还是个“很大…  相似文献   

16.
“桃花石”一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从语源上,“桃花石”是“大汉”的音转,是匈奴和北方草原民族对汉帝国的称呼。西突厥在中亚兴起后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交往,将此名传输给后者。“桃花石”西传中亚、西亚过程中被各族政权所采用,既指中原王朝,也以自身承受之,此间意义逐渐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7.
秋阳 《文史天地》2001,(3):33-35
苗族,大多住在山坡上,而有“高山苗”之称。又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乃是以其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名之的。可是,有的人却以“山居”、“水栖”为其居住民族的一种习性而津津乐道。这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历史典籍中就有过记载。如称“盘瓠”蛮“好山恶都”(《搜神记》):“好人山壑,不乐平旷”(《后汉书&;#183;南蛮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痛苦的涅檠.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入侵、人心不一、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雪域高原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也开始踏上艰难的自我救赎之路。擦绒的军事改革、龙厦的“求幸福者同盟”和邦达饶嘎等成立的“西藏革命党”,无疑是部分有识之士推动西藏近代化做出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关于探索夏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我们在“有夏之居”的嵩山脚下探讨夏文化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夏文化问题,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夏鼐所长所说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它,就是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在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因之,它是中国古史上一个重要课题;探索它,就是要确定夏代物质文化遗存,填补中国考古学上一个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20.
1984年5月中旬,我们专程赴上海对魏文伯进行采访.听说故乡来了人,魏老非常高兴.开始我们问候了他的衣食起居和身体近况,并赠送了《新洲县志略》、《白莲诗词选》各一本,料不到魏老颤抖地立起身来,双手一拱,连称“谢谢”.接着,我们向魏老了解他和有关新洲人的革命事迹.那时魏老年事已高且三次中风,说话时吐词不清.有的则由他的夫人“译”给我们听,有的则由他亲笔写在纸上给我们看.魏老念故乡之情竟打破了平日接待客人的时间规定,同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并答应为《新洲县志》题字(不久果见寄赠).直到魏老咳喘剧烈,我们实不忍他病态复重,才劝其休息,依依作别.魏老病逝后,我们沉痛万分,为其立传.载入《新洲县志》.复撰《我国司法工作的领导者魏文伯》一文,仅从一个侧面以志其革命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