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中山“废约”思想之局限性朱之江孙中山的废除不平等条约思想,产生于辛亥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大革命酝酿与兴起的过程中。对其进步作用,史学界多有论列,而其局限性则鲜有涉及者。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正于方家。一考察孙中山的废约思想,可以看到,其实质只是在...  相似文献   

2.
杨玉珍 《纵横》2013,(7):27-29
孙穗芳,1936年生于上海,父亲孙科,母亲严蔼娟。1948年毕业于上海世界小学,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八女中。1956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现任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燕山大学名誉教授、斯里兰卡锡兰国际大学荣誉博士。为了宣传孙中山思想,她在世界各地演讲达1100多场,捐献孙中山铜像一百余座。著有《我的祖父孙中山))、《我的祖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集》等书。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时候,根据中国革命需要,借鉴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其中包括欧美的思想文化。 谈到三民主义的渊源,国民党元老邹鲁有这样一段回忆:“总理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思潮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又说:‘兄弟所主张的三民主义,实在是合集古今中外学说,顺应世界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品。’惟其顺应世界潮流,依据中国需要;所以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固非因袭欧洲,亦非因袭中国;即非全属唯物,亦非全属唯心;而是总理的新独创。” 孙中山早…  相似文献   

4.
1901年孙中山全家在檀香山合影中坐为孙中山的母亲杨氏。左四为孙眉,左五为孙中山。左六为孙中山的妻子卢慕贞;前排左为孙中山之子孙科。[编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臧运祜 《民国档案》2005,(4):60-65,78
孙中山生前,虽然发表过五权宪法的诸多演说,但他本人并未拟订出一份关于“五权宪法”的法律文本。本文就1922年夏间,叶夏声奉孙中山之命,拟就的一份《五权宪法草案》,进行了研析。经过初步考证,笔者认为该文本虽然与孙中山的关系尚待证明,但却是一个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有较大关联的文件。该文本在内容上,基本体现了孙中山基于三民主义的五权宪法思想。这是其主要特点与价值所在,应该被视为研究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珍贵资料。但是,作为“个人之见”,它与“圣人之先见”毕竟又有距离,而不可能全面、真正地体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后者乃是国人后继者至今尚未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环境思想渗透于他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中,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包括治理和改善环境、将环境因素纳入发展规划之中以及创建林业机构、发展林业教育和树立环境意识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孙中山的环境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环境思想,也吸取了西方近代先进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立足于三民主义,主张国家主导环境建设,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是孙中山环境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民国保甲制度的复兴,既与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局限性有关,更与蒋介石对这种局限性的夸大和歪曲有关。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训政设计、认为中国民众"一盘散沙"以及重视传统社会乡村组织的作用,恰为蒋介石统制和训练民众、恢复保甲制度提供了解释的空间。然而,二者的地方自治思想有着本质差异。在理论基础方面,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主张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蒋介石更强调人民单方面应尽的义务;在实施主体上,孙中山强调以县为地方自治单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蒋介石则强调县以下基层乡村为自治单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推进方式上,孙中山主张用教育方式训练民众,逐步扩大民权,蒋介石更强调以军事化手段强化民众的服从意识;在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时,孙中山主张融贯中西,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地方自治模式,而蒋介石借鉴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则是为了"剿共"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汤奇学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护法斗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理论基础——社会进化思想,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对此作一探索。一、民国成立前的思想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欧洲科学界重要硕果之一。甲午战争前,曾有人将它...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某些复杂的历史问题研究得越多,其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关于近代反满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就是如此。倘若我们既不是削足适履式地以时过境迁之后的当代民族政策为坐标,将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对号入座,又不是对暴力革命深怀偏见,而是先正视满汉矛盾严重阻碍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一客观历史实际,然后具体分析其是非与得失,那么,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必然性与整体上的历史合理性是无庸置疑的。如所周知,自满族八旗劲旅如汤沃雪直取明朝皇权而入主…  相似文献   

12.
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为标榜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事业的合法继承者,把孙中山从“总理”推尊演绎成了“国父”圣符,并为之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与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从仪式政治与国家祭祀的角度对前两种典礼仪式进行系统的史学考察,并挖掘和诠释其表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内蕴,不仅有利于把握“后孙中山时代”民国官方对孙中山政治遗产的利用与运作体系,而且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精神与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日关系与矛盾论俞辛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他与清朝及执掌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间的矛盾,即共和主义及体制与封建专制及军阀独裁的矛盾;二是他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即侵略与反侵略间的矛盾。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将国内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而将与列强...  相似文献   

14.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莫世祥香港是孙中山相继接受近代中等和高等教育、萌发革新与革命思想的地方,是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据以发动中国民主革命的最早策源地。自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组织乙未广州起义,因失败而被迫...  相似文献   

17.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它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黄埔军校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其"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以反帝反封建、培养革命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采用了营造革命校园氛围,以政治课为基本教育形式,政治演讲会、政治讨论会为主要课外教育形式,出版进步刊物等;在方法上军事与政治并重、情感与纪律相结合,使得黄埔军校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好达到了孙中山所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新作迭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方面,除原来涉及不多的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得到了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复兴思想的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民权主义方面,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民生主义方面,如果说以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社会影响及其性质等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希望从中求得医治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秘药良方。  相似文献   

19.
1924年孙中山北上是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的历史发展与延伸。那么,除了应皖奉军阀邀请之外,孙中山本人对北上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动机?他的思想动机与国民党人实现中央革命的设想、与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与谋求建立中日俄东方同盟各有什么关系?孙中山北上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史实真相如何?以及孙中山北上之得失又如何评价?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明观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成果,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大理论宝库。本文试图结合孙中山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力求全面、客观地提炼出影响孙中山文明观思想形成的因素,以形成对孙中山文明观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