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伦佐·瓦拉的生平与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伦佐·瓦拉是 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以撰写《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而闻名世界。他多次撰文攻击罗马教廷的主流哲学 ,因此曾被判处死刑 ,然而他不仅没有惨死于狱中 ,晚年还获得了罗马教皇的提拔、委任和宠幸。瓦拉“非圣”而不死 ,且为罗马教廷器重 ,主要原因在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罗马教廷倚重发展人文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晚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外交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1-1892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官员,一致主张联络罗马教廷,废除法国保教权,稳定中国基督教局势。总理衙门采纳这种主张,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却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扰而未能成功。1892年后,清政府官员对联络罗马教廷的主张发生分化。陈其璋等人建议继续实践,而薛福成等人则认为不能将解决中国教案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罗马教廷,主张另辟蹊径。总理衙门的意见与薛福成等人相似,自1896年后放弃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的计划。19021906年,吕海寰等官员发起建议联络罗马教廷的新高潮,但清政府未予采纳。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改造与梵蒂冈罗马教廷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天主教会以适应新社会,如何处理宗教与新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西方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外来宗教,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挑战。中共在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把握中国天主教与罗马教廷在教义教理和行政管理有直接联系的关键点,强调政教分离,以割断其与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为基本要求,领导和督促中国天主教会开展革新运动,形成了独立自办和自选自圣的新型中国天主教会。这一革新运动成为中国天主教千余年历史上的最大转折。  相似文献   

4.
龙秀清 《世界历史》2002,23(6):57-68
学术界一般认为,天主教是一种保守而顽固的封建势力,阻碍了西方社会的近代转型。本通过对近代早期教廷财政制度的考察,认为从15世纪起,罗马教廷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依赖其封建特权为生到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度日。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教廷传统的财政机制,也使教廷财政与近代金融市场融为一体,迫使教廷的经济生活纳入新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原则的运行中。教廷特权阶层已与商人、银行家等资产家族结成同盟。这证明近代早期的罗马教廷并不比当时欧洲的任何世俗政府更为保守,其制度变迁并不是反常的逆流。  相似文献   

5.
破旧立新     
《华夏地理》2013,(6):29-29
这一片羊皮纸文件来自梵蒂冈的秘密档案馆,曾为罗马教廷和英国君主亨利八世的决裂播下种子。它由83名英国贵族及教会成员签署于1530年,文中敦促教皇克雷蒙七世解除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这位王后未能诞下男孩——的婚姻。教皇拒绝之后。英王便自行其是,与凯瑟琳离婚。娶了安妮·博林。接下来。克雷蒙愤然将亨利开除教籍之举,促成了日后英国国教会的建立。“这份文件的趣味在于其签署者各自的故事。”梵蒂冈档案保管人马可·马约里诺说,他研究这份请愿书已三年。“其中有些人一开始支持英王,但在罗马教廷降罪后又与他撇清。并因此丢掉了脑袋。”——觊西·纽曼  相似文献   

6.
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破坏圣像运动引发了基督教世界的分化和分裂,对东、西方政教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出于各自利益,东、西部教会对帝国当局的破坏圣像政策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代表的主教团体对皇帝宗教政策予以妥协,西部罗马教会则持反对的立场。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促成了罗马教廷与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联盟,加速了罗马与拜占庭帝国的分离。东、西部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东部教会当局服从拜占庭政权,皇权与教权相结合的结构得到巩固;而西部罗马教会则脱离了拜占庭政权的控制,并逐步走向政教二元并立的发展道路。不断激化的教会最高领导权之争为东、西部教会的最后分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相似文献   

7.
自中世纪晚期以来,法国的政教关系长期处在政教协约体制的语境中,即便在1789年的大革命以后,教会重建的法律和政治保障仍然是拿破仑与教宗庇护七世签订的1801年协约。法国同时又具有所谓的高卢主义传统,强调地方教会的权利和国家对教会的控制。在法国,由1801年协约签订到1905年协约被废除、政教分离法颁布,高卢主义传统有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政教分离逐渐取代了政教协约体制。这一时期的美国天主教徒早已接受了美国宪法的政教分离原则,他们对法国宗教政治的看法有趣而深刻,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国特色的政教关系。高卢主义的式微是西方国家政教关系现代化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其结果是政教关系之法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趋同。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由商务印书馆组译出版的《拿破仑文选》,是研究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的重要史料。 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个被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伟大的拿破仑”,一直是各国政论家、史学家、军事学家和文学家纷纷研究和评述的对象,至今还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因此,各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著作、论文和资料也颇为繁多,约计在十余万种以上。但是,拿破仑本人的专著并不多,而主要是大量的书信。在第二帝国时期,根据拿破仑第三的命令,法国政府从1857至1870年曾出版了三十二卷本的《拿破仑书信集》,这部分书信集包括了他向法国人民和  相似文献   

9.
光阴5000年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阿卡,早年由迦南人的一个部落所建,在腓尼基人统治时期曾改名为托勒密.古罗马人占领时,修建防洪堤坝,扩建海港,从而使这里成为地中海东岸的一个主要港口.公元638年阿拉伯人攻占,对该城进行修缮和扩建,公元1104年成为十字军东征时所建立的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最后据点.公元1291年被马穆鲁克王朝穆斯林军队占领.公元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从西奈半岛攻陷加沙城,又继续北上,直逼阿卡.阿卡居民在阿卜杜拉·贾扎尔的率领下奋起抵抗,击退了拿破仑的进攻,拿破仑曾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占领了阿卡,就能控制全世界.”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的耶稣会曾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修会组织,但因其直接服从罗马教廷的领导以及在海外的传教活动广遭诟病,教皇克莱芒十四世在欧洲多国的压力下,被迫于1773年通过敕书"吾主救世主"宣布取缔了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耶稣会。这一事件使得原本在华就存在利益纷争的葡萄牙和罗马传信部开始觊觎和染指北京法国传教团的财产。法国在京前耶稣会士和法国国王及大臣们突破各种阻力,共同展开了一场持续了整十年、跨越两大洲的保卫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教廷传信部最终于1783年同意将北京法国传教团交由遣使会接管。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重建耶稣会,1842年,耶稣会士重返中国,但北京地区仍由遣使会负责。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BBC历史》/2014年5月刊伊丽莎白一世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受她统治。她在位期间,罗马天主教被禁止,任何聆听天主教弼撒的人都将被罚重金或监禁。任何同罗马教廷的交往都被视为叛国。凡是在她上台(1558年)后接受罗马教职、并且居住在英国的人,都被自动视为叛国罪,面临死刑。欧洲当时普遍信仰天  相似文献   

12.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如此深远,“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记,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我们知道,在法国革命前期雅各宾专政广泛展开了废神和造神的运动,在政治上向宗教宣战;而在其后期拿破仑则同罗马教皇达成了政教协议,在法国恢复了天主教,实现了宗教和平。这是对待宗教信仰上两种不同的政策。究竟哪一种政策在当时是正确的呢?史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试图通过这两种不同宗教政策的比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葡萄牙国力日渐衰败,令其无法再从经济上支持传教士的东方拓展之旅,这不仅让罗马教廷颇为不满,而且让欧洲新崛起的法国看到了一个取而代之的机会。当时法国遇到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葡萄牙所拥有的保教权;二是罗马教廷所要求的宣誓问题。但是,法国政治、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需求,加之暹罗使团的突然来访,让路易十四最终决定派遣有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之称的耶稣会士跟随暹罗使团前往东方。这些耶稣会士便是在中法交流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家数学家"。  相似文献   

14.
《近代史研究》2021,(2):45-6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鉴于罗马教廷在国际调和中的角色,决定借助与教廷通使,在战后和会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制衡日本。法国获悉通使事后,托辞此事有违中法《天津条约》保教权条款,且教廷存在亲德嫌疑,试图强行阻挡通使。英、美、日等协约国集团成员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积极附和法国,逼迫北京政府暂缓乃至取消通使。在法国的催逼和协约国成员的附和之下,北京政府为了避免开罪法国,顺利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在交涉过程中步步退让,导致通使尝试以失败而告终。此次通使的失败,昭示着北京政府联合教廷制衡日本外交策略的破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处境的预演。  相似文献   

15.
高海林 《史学月刊》2004,(11):95-99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意大利统一,从中央集权到大区自治,从罗马教廷的控制到天民党的长期执政,这是发生在意大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次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传统的断裂与延续,是意大利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拿破仑说过:“如果世界足一个国家.他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贯穿其中的博斯普化斯海峡是欧亚大陆天然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碰撞交汇的十字路口。自公元前658年起,这片土地就集聚了来自各方的觊觎与窥探,先后成为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首都。  相似文献   

17.
罗马教廷在对待伪满洲国的问题上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极力在外交和法理层面上回避与伪满洲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又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吉林教区主教高德惠作为罗马教延的实际代表与伪满当局合作,协助当局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其在本质上已经成为日本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相似文献   

18.
李维以其巨著《建城以来史》闻名于世,此书始于罗马建城,终于奥古斯都时期。共和国后期,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致使罗马社会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改变,罗马传统的道德风尚出现了明显衰退现象。道德是史学家诠释罗马历史的重要因素。李维将罗马过去的胜利和强大归因于罗马的传统美德,因而他以道德为主线构建罗马历史。他爱国主义和道德教化的著史动机使他致力于赞颂罗马先民的英雄业绩,激发读者的爱国热忱,劝诫罗马人避恶扬善。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康熙帝与西洋传教士们接触最多的时期,也是康熙帝对西学最重视的时期。这期间发生三件大事:南怀仁改造现象台、康熙勤奋学习西洋科学技术、绘制《皇舆全览图》。由于传教士的活动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使西方科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芽”。然而由于“礼仪之争”,康熙与罗马教廷之间,敌意渐生,同时也疏远了传教士。康熙因教皇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十分讨厌甚至震怒:“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①“会技艺之人留用”,对其余者“禁之可也,免得多事”。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采取了更…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使得英国在军事上由于不易被侵略而保持独立性、在宗教上与罗马教廷分庭抗礼,并因此而易于民族意识成长,从而促进其民族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