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母的教育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时的私塾里报了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少见:这个其实没有父亲的孩子受到意志坚定的母亲的督促。来自土匪出没的浙江山区、有着显赫家世的戴母,肯定下了决心,要使这个衰落的家庭继续保持它温雅的外表。她显然不遗余力地让儿子上完了学,而且还不断地提醒儿子不要重蹈覆辙,像父亲那样当个衙门的巡警,软弱地对上司俯首帖耳。后来,有许多人评论说,当戴笠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一个令人惧怕的人物时,他仍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他母亲活到了80  相似文献   

2.
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城南42公里处的仙霞岭下,有一个千余人口的保安村,原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就出生在这里。戴笠的父亲戴士富系晚清武秀才,在戴笠幼年时去世,戴笠及弟弟戴春榜系由母亲蓝月喜拉扯长大。年轻时的戴笠是个游闲好色之徒,常常惹事生非,直到30岁上才经学友指点,远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编入入伍生第一团受训。几年  相似文献   

3.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何绍春,母亲在叔衡5岁时便去世了。何叔衡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1902年7月何叔衡遵从父命,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时年26岁,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不干断然回乡种地兼教私塾。1898  相似文献   

4.
1882年,14岁的司徒美堂怀揣着53个大洋到美国闯天下,26岁出任华侨组织“安良堂”总理,成了美洲华侨社会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司徒美堂原名羡意,字基赞。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在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拮据。尽管如此,在他10岁那年,善良的母亲还是把他送进了私塾。贫穷的生活只维持了司徒美老四年学费,14岁的他就不得不过早地为家中生计而谋划,他进了新会县城一家小作坊当学徒。一个穷家的孩子在作坊中所遭受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免受别人的欺负,司徒美老从师学武。满身的武艺,使他既学会了…  相似文献   

5.
柯云 《文史月刊》2008,(3):38-42
戴笠,原名戴春风、字雨农,1897年4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村一个普通家庭。1913年,年仅16岁的戴笠第一次来到了素有国际冒险家乐园之称的上海,开始了他生命中第一次赌注。终日浪迹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十里洋场,精于心计的戴笠,竟然与上海滩名流杜月笙成了结拜兄弟,也正是由此,戴笠结识了一位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戴笠17岁的时候,曾投入浙江地方部队周凤岐部当过兵,又曾到上海流浪,被同乡介绍到交易所当过跑街。也就因了这一机缘而认识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由于戴笠能吃苦,头脑灵活,使蒋介石对他留下了一些印象,为后来充当蒋介石身边的特务头子打下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7.
龙飞 《名人传记》2020,(4):22-27
早熟的天才1912年5月7日,马思聪出生在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马育航曾参加辛亥革命,做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马思聪幼年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九岁进人广州西式寄宿学校。他三岁在外祖母家第--次见到留声机,听到唱片。“母亲说我那时跟着唱片一起唱,唱得怪有趣的。”马思聪回忆童年时写道。  相似文献   

8.
江理 《江淮文史》2021,(1):80-86
我的舅公江泽涵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拓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也是我国早期留学归国的科学大家之一. 一 江泽涵从小生活在皖南乡村,他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母亲在家辛勤劳作,他的童年时期是在大他两岁的姐姐、大他整一属的堂姐江冬秀的陪伴呵护下长大的.童年时期的私塾启蒙,乡村里的耳濡目染,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他的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9.
赖晨 《钟山风雨》2012,(5):41-43
叛逆的“富二代" 徐福元(1897--1933),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岚谷练边村人。其家较富裕,父亲是勤俭老实的农民,母亲是地主家的大小姐。徐福元幼年时,父亲很疼爱他,见他聪明机灵,便送他去私塾学习。不久,他的父亲逝世了,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了陌生之家。尽管继父让他衣食无忧,但个性刚强的他不愿寄人篱下,毅然弃学务农,替别人家放牛过日子。  相似文献   

10.
周国荣,又名邹伦,贵州仁怀县中枢镇人。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英勇就义,时年26岁。1909年周国荣出身于一个居民家庭,父亲周正朝,母亲马银芝。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三,乡里的长辈们都叫他周老三。国荣7岁人私塾,读了8年,启蒙老师叫陈晓涵,周国荣在私塾练就一笔好字,能作数百字的论说短文。1925年仁怀县第一两级小学校恢复招生,国荣与其兄周梦生、四弟周林同时入学为十四期学生,韩念龙也在这个时候人学。当时校长是祁承文,教员有刘厥修等。第三学期时校长换成了陈佛中。陈佛中是贵州省立…  相似文献   

11.
一、秀才卖菜马子云名之龙,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家住丽江大研里双石桥,是清中叶丽江有名的回族诗人。马子云的一生交织着不幸和奋斗,也充满了豪放和风趣,有关他的传闻,至今仍在丽江地区流传。马子云四、五岁时父亲即去世,其母以贩卖鲜菜抚养子女。他自幼聪明好学,为了上私塾读书,常上山捡柴卖钱,塾师深为感动,常赠笔墨。二十岁时,他在大理以前列名次考中诸生(秀才)。回家的次日,母亲一早忙着张  相似文献   

12.
正沈醉,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统高官,在军统的地位仅次于戴笠与毛人凤。他精明能干,会武功,身手敏捷,效忠戴笠,深得其信任。从18岁参加了军统的前身复兴社特务处开始,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28岁就当上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与陈恭澍、赵理君、王天木并称军统"四大金刚"。又与徐远举、周养浩三人被称为戴笠的军统"三剑客"。戴笠死后,沈醉卷入军统的内部党魁之争,后被继任者毛人凤"发配"云南边  相似文献   

13.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读私塾,7岁入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从7岁入私塾读书,到1909年8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共接受了长达21年的学校教育。鲁迅7岁时那年,父亲周伯宜把他送进私塾读书。鲁迅的第一位私塾老师是鲁迅的远房叔祖父周玉田,他每天让7岁的鲁迅背诵"‘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白盘古’  相似文献   

15.
杜、戴结识的时间 杜月笙与戴笠结识的具体时间,我不清楚,只了解他们两人远在1924年前后,即在戴未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之前在上海过着流浪生活的时候,就结识了. 戴笠在20多岁时,在其原籍浙江省江山县硖口镇,穷极无聊,摆赌摊骗人钱财,被人识破,逃避上海,寄居在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当职员的表兄又为表姊丈的张冠夫(即张衮甫)家中,睡在地板上.他的表姊很讨厌他,常常闭门不纳.沈醉同志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文中曾述及.戴的表姊为什么讨厌他,主要是因为戴和杜月笙搅在一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3月1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黄猫岭左家屋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勤劳品质的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当地“北联高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5年5月7日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刚刚10岁的左权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的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阴历四月初八诞生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贺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乳名多杰。多杰的父亲名叫拉浪杰,母亲名叫拉浪吉,多杰还有一个年长他五岁的姐姐,叫李毛先。多杰两岁时父亲病故,3岁时母亲带着姐姐和他返回母亲的娘家,5岁时母亲把年幼的他送到古雷寺一位叫洛赛的老僧人处。洛赛老僧人是多杰母亲的伯父,他见这小外孙多杰眉清目  相似文献   

18.
毛人凤和刘启瑞,都是戴笠的秘书。戴笠坠机身亡后,毛人凤接替了军统工作,当上国防部保密局局长,这是人们所知道的。而刘启瑞由国民参政员当选为立法委员,他与军统的关系,知其底细者就不多了。 军统局正式成立时,局长贺耀祖、副局长戴笠,主任秘书郑介民,秘书先后有陈兴贤、曾坚、刘启瑞、  相似文献   

19.
籁辰 《文史月刊》2012,(1):21-21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汪氏积劳成疾,抛下小板桥,撒手人寰了。板桥祖母年迈,板桥幼小,毫无持家能力的父亲郑立庵忙于私塾教学、养家糊口,汪氏病逝,使郑家陷于困顿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板桥祖母的丫鬟费氏挺身而出,撑起了这个家。她一边侍候老祖母,一边担负起抚育小板桥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1942年2月初,戴笠令驻在重庆的上海实验区区长王安之筹划策反汉奸周佛海之事。王安之受命后,即用周佛海母亲的口气,给其写了一封规劝的信。大意是说周母已由政府从湖南沅陵杨树井窝溪村家中接到四川,蒋先生对她的招待很周到,要周放心;但是母亲念子心切,盼望周能即早回归,以慰母亲晚景。信的末尾王还写了一首诗:忠奸不两立,生死莫相违;知否蜀中母,倚闾望儿回。王安之把这封信写好后,就送交戴笠审阅。戴笠认为可行,随即送往贵州息烽军统看守所,去征求周母的意见。周母同意后,即发往香港军统办事处,再经办事处转至上海军统实验区第二情报站。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