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湟农家乐     
刘鹏 《中国土族》2011,(4):35-35
  相似文献   

2.
对艾草的记忆总是伴随着故乡村巷里、打麦场边的榆树下、田野的地塄坎边,还有土庄廓的土炕上那些满脸布满皱纹的老农们嘴中吧嗒着的旱烟瓶和手中一明一暗的艾草编制  相似文献   

3.
农活有忙闲。 进入农历六月底,满地的麦子黄熟了。搁从前,庄稼人要一个捆子、一个捆子放倒它们,再把它们用牲口一驮子一驮子运到场上,这至少要半月时间。接着碾场,天天碌碡转,紧赶慢赶得一个多月,到了八月十五,早晨地上都见霜了,一些场上还不得干净。  相似文献   

4.
家有河湟石     
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处小花园,花园四周是低矮的红砖砌成的窗格式园墙,临正房一面的园墙中间摆放着一块河湟石,椭圆形,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表面光滑,呈灰白色,上有一幅图纹,仔细观察,为一株硕大的松树,主干粗壮,枝叶浓密,色为红褐,煞是好看。乡亲们来家见之,欣赏一番后总是赞叹一句:"这是一块好石头。"说起这块石头,想起了我已故的父亲。  相似文献   

5.
王晓蕾  张海琳 《攀登》2013,(3):113-115
青海省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从分析河湟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入手,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湟人文     
彭清深 《丝绸之路》2003,(12):21-22
河湟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的29个县市,人口约313.6万。河湟人以秦陇语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为基本特征。河湟地区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青海境内城镇发展区域基本限定在河湟谷地的湟水、大通河流域及黄河九曲的纵深方向,即在湟水中下游形成城镇网络雏形后,向西北连接河西走廊并扩展到青海湖地区,向西南延展至黄河上游两岸。这一分布格局的架构,不仅与清代逐渐完善的官僚设置、府县行政体制相附和,也与自然地理形势、民族集聚的人文环境关联。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族》2014,(3):34-34
岁月如梭,离开家乡的土地一晃二十年了,要不是二弟辛勤耕作,我那三亩责任田早已成为一片荒草滩了。终于,这天,站在家乡的山脊,放眼山下,阅读家乡的作品,高高的山峦、雪白的云彩、洁白的羊群、翻滚的麦浪、翱翔的雄鹰,灿烂的山花,我又回到了童年,重新去读滚滚麦浪,波涛起伏,似金色的海洋,那飞舞的蜂蝶,那叽叽喳喳的鸟雀,有了它们的陪衬,这里似一幅美丽的散发泥土气息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快去拾粪” “快!快起来……”这是母亲在窗外喊着。我揉着眼,嘟哝还早。 母亲说:“早?去晚了还会有粪叫你拾哩,有土坷垃……” 母亲催促我起来,就是催我快去拾粪,这在寒假和暑假里几乎是每天每天、每天每天的事情,学期中的星期天也很少例外。  相似文献   

10.
彩礼事大 1973年,我挣工资两年了,开始说媳妇。当年我24岁,在青海农村已属大龄。"说",在这里有采访和寻找的意思,也有提亲的意思,似含混不清,却涵盖面广。青海汉人婚娶程序与内地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宋代太湖流域农村城市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灿 《史学月刊》2001,3(3):132-137
在宋代太湖流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镇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农村城市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州县城市的空前兴盛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郊都市化趋势;农村镇级中心地的大量涌现及其城市化特征的初步形成;乡村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农村市场的快速成长。到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农村城市化率已达到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tality decline and urbanization, which has hitherto been proposed by demographers but has yet to be tested rigorously in a global context. Using cross‐national panel data, we find evidence of a robus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rude death rates and urbanization. The use of instrumental variables suggest that this relationship is causal, while historical data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uggest that this relationship holds in earlier periods as well. Finally,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mortality decline is correlated with urbaniz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new cities rather than promoting urban growth in already‐extant cities.  相似文献   

13.
杨皓然 《攀登》2011,30(6):86-88
青海省绿色发展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考核工作是否合理、考核结果运用是否得当是对被考核者客观、准确评价的主要依据,也直接影响着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文章指出,青海省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中应注重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显性与隐性兼顾,重视考核反馈和纠正偏差以全面提升绿色考核的质量,不断推进青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升祥 《史学月刊》2000,(6):129-13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迄今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中国50年来城市化历程的突出特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工农业两极对峙的二元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基本特征,对于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行政系统、化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表演艺术的杂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后,已从当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成为一种以技巧为核心的综合艺术。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就扎根于青海的青海杂技,就曾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底蕴、粗犷豪放的表现,深受国内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 ,194 9年以来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 ,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高志伟 《华夏考古》2007,1(2):107-111
本文通过对青海地区青铜器的成份分析及其铸造方法的分析,对该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为重要的“分水岭”,我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为城市化的徘徊起伏阶段,1978年以后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发展水平非典型性、地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特点。实现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和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清朝于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在明朝的基础上,重新在青海、甘肃藏区设置的土司制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其特点和流変进行探索,其次,将甘青藏区划分为七个大的区域,即河北西宁府所辖地区(包括附郭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等)、西宁办事大臣所辖玉树地区、河南贵德、循化厅所辖地区、青海湖地区、凉州平番县(庄浪卫)地区、大夏河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地区及洮河流域以卓尼杨土司为中心的地区,较为详确地列出清代甘青藏区藏族的分布、人口及经济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甘青藏区的社会组织,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居于城镇、营汎或附近,主要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生产的藏族社会组织;居地离城镇、营汎较远,以游牧为生的藏族社会组织,以及以大寺院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藏族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forty-two prehistoric site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located in Guide, Jianzha, Hualong, Xunha and Minh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including forty-four new radiocarbon dates from twenty-four sites, review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surveys and radiocarbon dates, analyze landform features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ety of regional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eople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but a continuous archaeological record begins only after about 5500 Cal yr BP. Thereafter, the intensity of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area is varied. Neolithic human settlement spread northwestward to high altitude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early-mid Majiayao and Qijia periods, but moved southeastward to lower locations in the area during late Majiayao period. During the Bronze period, two coeval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Kayue and Xindian, occupied the upper Yellow River Region. Kayue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 area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hile Xindian sites are restricted to the lowest basin of the region. Variation in site density and location are likely the result of changing paleoclimat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