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尊敬的中国西藏杂志社编辑:随着西藏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每年进出西藏的客流量都呈上升趋势,多数人在进藏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现在我们也有一些抗高原反应的措施和手段,但需进一步提高和更新。我因援助西藏工作的需要,曾三次进藏,根据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提一个关于“氧平衡”的设想。我第一次进藏是在1994年12月,从成都飞到拉萨,当晚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愈裂,无法入睡,这种反应持续两天以上。第二次是1997年4月进去的,在藏工作35天后直接飞回北京,回京后用了45天才从一种不适应状态,我称…  相似文献   

2.
西藏是探险旅游的胜地。看见过许多美丽而神奇的西藏图片,也听说过古朴而壮观的西藏,我从心底里产生一阵阵的冲动:到西藏去,到西藏去!然而,天路遥遥,如高耸入云的喜玛拉雅山那样高不可攀,多少次去西藏的计划都只是一个念头,一袋烟的功夫就一闪而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西藏,是我一生决不能错过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感谢西藏     
几天前,一个在西藏生活多年的中国作家对我说:“一旦你踏上西藏的土地,你的生活就会发生某种变化。”他把我当作一个例子:“1994年你去西藏旅游,现在你在做西藏文学的博士论文,说不定那将是一生工作的地方。”那时,我还不太在意,只是隐隐觉得他言之有理。国内...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从1941年到1991年,我几乎游历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地区。到西藏去,以实现旅游全国的愿望是我近三年来念念不忘的事。《旅游》杂志在1992年第8期上发表了“如何去西藏旅游”一文,为我去西藏提供了具体、实用的指导。 1994年5月5日我终于从北京出发了。5月6日到达兰州,在兰州停留一天,游览了五泉山公园和白塔山公园。 之后乘车前往西宁,参观了西宁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大  相似文献   

5.
幸福征程     
《南方人物周刊》2010,(13):48-49
1982年的一天,十三岁的冯施桥向往自由流浪,他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做了。他把家里打工换来的三百块钱揣在兜里,只身去西藏。一路上,他会向身边穿梭而行的车子招手,搭一程是一程。他不知道从家乡广西到西藏有多远,只是觉得那儿特别神秘,要去看看。如今,42岁的冯施桥,已经是一家商贸公司的老板,忆起那段勇敢年少的岁月他自己也发觉有趣。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不是藏族,但我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西藏,想念那里的蓝天、雪山、草原、江水,想念那里的阿妈、阿爸和兄弟姐妹。因为,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房东阿妈我是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去西藏工作,在西藏工作的那些年,我结识了许多西藏人,特别是老阿妈和老阿爸。是他们的爱,让我这个早年丧父又早早离开母亲的人,重新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几年不去西藏,我就想得慌,总觉得那里有我慈爱的父母。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第一位房东阿妈。那是1962年,我当时在《西藏日报》社的藏编部工作已经两年了。有一次下乡工作,住在一位藏族老阿妈的…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西藏人文地理》2005,(1):10-10
太喜欢这样一本杂志。与其说是杂志不如说是“专门志”来得更加确切。我是通过卓越网买的贵刊,并且是很变态地带着手套看完的。爱不释手是我惟一想要表达的感情。想象中的西藏,不如亲身体会过的西藏那样真实,那样让人窒息——美丽得让人窒息。惊艳之感溢于言表。常常告诉周围想要去西藏的朋友,不要听我说,我在西藏尽管高原反应不算强烈,但可能还是糊涂过,所以尽管记得一些美丽的事物,但就是没有用镜  相似文献   

8.
晋美 《中国西藏》2014,(6):22-23
记者:您是第一次到拉萨吗?马里奥:是的,今天刚到。记者:你觉得西藏的独特之处在哪?马里奥:西藏很独特、很神圣,也很色彩缤纷,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因此,西藏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全世界只有少数地方才有西藏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丹是这些少数国家之一,它也有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次是我第一次来西藏,不过我以后还会来的。西藏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很乐意再来西藏。  相似文献   

9.
马懋如 《百年潮》2013,(5):19-20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工作,在中南海上班。解放初,社会上游泳池不多,我们党委机关的干部也不去那里。中南海有一个游泳池,在中南海上班的人很多,不可能都去,记得那时发游泳证,凭证轮流去。我们宣传处有一张也可能是两张游泳证。我游得不好,却很想去。当时我初到北京,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听说毛主席常去游泳,很可能会见到毛主席,因此,更想去。夏日炎炎,谁不想去?处里同志照顾我,有一天把游泳证给了我,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文科  村长 《旅游纵览》2011,(4):72-79
<正>第一次去西藏,第一次到高原拍鸟,第一次感受高原反应,然而,很值,因为西藏有大美!西藏海拔较高,沿途上的风光有着另一番的神韵!到西藏去,感受这里的山,感受这里的水,感受这里的人文,感受这里的鸟类。只要一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让你忘乎所以。  相似文献   

11.
王凯 《中华遗产》2008,(4):13-13
3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去拍摄北大图书馆的那天更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早就听说北大图书馆之大,然而当我们走进大门、穿过长廊、站在偌大的天井里时,还是有种眩晕的感觉,四周延伸而去的走廊和数不清的书籍包围着我,让人觉得自己好象落入原始森林里的蚂蚁那么渺小。  相似文献   

12.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猎头”,但在我的职场生涯中,他们也可以算是我的贵人。第一次和猎头的接触,是一个朋友促成的,我碍于情面不好推却,而且自己也觉得,“猎头”——听说过没见过,是什么样的?只是抱着好奇和试试的心态去见了一面。  相似文献   

13.
张月邢超 《人物》2018,(7):49-57
谈导演 希望回到有些茫然无知的状态里面 P:最近几年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在心态或者别的方面? H:我以为说长相(笑)。最近几年其实还挺好的。我觉得就是能专注地去干一件事,我觉得挺好的,不那么散乱地去忙,无目的地忙。  相似文献   

14.
闫坤沐 《人物》2018,(9):90-95
极少有女演员能像苗圃这般放飞自我——在采访中大谈“不红”、“中年”、“不是流量”,还说,看到现在39的自己去演19岁的小姑娘,“会觉得恶心”……这些在很多女演员口中完全是禁忌的词总是被苗圃很坦荡地说出来,“这没什么可回避的,你自己还不能了解你自己的现在是什么程度吗?那我觉得挺可悲的。”  相似文献   

15.
即便是在西藏,除了当地人我相信很多人也都不知道瓦乡这个地方,至少我所在的单位里之前没有一个人知道,甚至没有人听说过瓦乡这个地名。我也是因为后来的定点扶贫工作才知道了瓦乡,知道了瓦乡与我们单位和单位里每个职工的关系。作为第一批赴瓦乡开展扶贫工作的我率先踏上了去往瓦乡的路途。  相似文献   

16.
走在路上     
津津有味地讲述西藏交通人的故事和传奇,不仅在我之前已有无数的人做过,在我之后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我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西藏修路人、养路人的故事讲得比别人更好,或者更神秘。我想,以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听听他们自己的讲述,又将是怎样一个结果呢?我希望去认真看看这些被称为"天路"的公路,更希望去看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保证这些天路畅通的人们,他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听听他们的快乐、烦恼、愿望、梦想…… 带着这样的念头,在最吉祥的8月,我飞进了雪域西藏。  相似文献   

17.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初遇西藏     
人们对不曾去过却心向往之的地方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期待另一个世界,也是期待在那里遇见另一个自己。西藏,就是这样一个让所有怀揣种种期待的人期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格言集     
如果我不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存的话,我总觉得活着是件很荒谬的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今天每一个长期在公众注视之下发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支持者、反对者,也会有人用非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见解。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中国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很正常,这是积极的,应该鼓励他们去说,他们去说话这个事情远比他们对我的评价是积极或是消极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