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近代中国与世界”,这是包含宽广内容的主题。与会的学者们将从各个角度讨论有关这个主题的各方面的内容,也可能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我相信,学者们交流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见,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侯杰  林绪武 《史学月刊》2004,(4):104-109
在首届“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了各自有关梁启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梁启超的国民和性别观、思想和文化观、哲学和科学观、政法、经济和社会观、民族和宗教观、史学和文学观、新闻、舆论和教育观以及梁启超和同时代重要人物、事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选题广泛而细微,视角独特而开阔,或对传统看法进行了再审视,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多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发现和运用了新的史料,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2013年6月15-16日,“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北师大历史学院中古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日本、德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对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4.
孔飞力教授《晚清的起义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和社会结构研究》一书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走向新潮流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197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再版面对中国近代的种种新问题,本书作者从美国老一辈中国学家的“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注)转向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答案。本书描述了自十九世纪初期直到近代影响中国甚巨的“军事化”过程,其中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问题。例如,近代史应当如何划界?其动因是什么?绅士阶层在近代作用的演变,这种演变如何影响了地方和全国政治。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化”的社会构造,它与地方行政贸易网络结构的关系,与地方宗教及家族组织结构的关系,绅士阶层的属性及其特点等等。尽管本书讨论的问题主要来自美国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但其中某些问题的提出及其着眼点对中国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也许有所启发。此外本书运用社会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内进行史学方法大讨论的学者们也会有所裨益。今将总括全书的新版序言及第一章第一节译出,希望有助于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注)关于美国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参阅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1988年中华书局)一书.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我国的学术繁荣与发达 ,加强全国学者间的学术交流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新疆社会科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中心共同主办 ,新疆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学术讨论会” ,2 0 0 3年 8月 8日至 14日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地区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流、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专题与个案研究、中国西北民族与西北边疆地区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周边国…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12~13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提交了26篇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文及论文提要,其中有19篇论文研究了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另外的几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政府职能、中外经济关系、“五年计划”、行业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筹委会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东方实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90年5月在韩国汉城成均馆大学校召开的“第一届东方实学学术研讨会”的又一次实学盛会。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三十余篇。学者们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24至27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40多篇。会议期间,来自历史学、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日常生活史视野下,讨论了医疗史相关的多方面问题。以下将分几个方面对部分会议论文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9.
李爱慧 《史学月刊》2004,(2):116-121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和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的问题涉及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美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美国媒体和文化、美国移民和种族等领域。中美关系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文化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美国外交也是与会代表们关注的一个主题,学者们在讨论中注重文化因素和思想意识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深化了对文化与外交的关系及美国外交思想的认识。对美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美国媒体和文化、美国移民和种族等领域有关问题的探讨,也反映了学者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和观点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最近,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作为“人民警察必读丛书”之一,供公安干警们学习用的。笔者读过之后发现,在这本写给专业学术圈以外的人们阅读的“普及型读本”里面,却饱含着作者创造性的学术探索,特别值得一议的是,该书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种新的理论架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曾发生过几波学术创新与探索热,一些学者对以往由“两个过程”、“三个高潮”为架构的中国近代史理论体系提出不同的意见,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新理论是所谓“四个阶梯”说。“四个阶梯”说以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1.
此文对《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和“文学卷”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特就中国老一辈学者在敦煌藏学领域的持守精神和学术优长给予表彰,同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和进展对这两卷书的特色和内容作了评述,进而对中国敦煌藏文写本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以来,在大陆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开始遭到舶自美国汉学界之“中国中心观”潮流日益强劲的挑战和冲击。这一挑战,固然是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进一步反动,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但其最终结果既非唯物史观的复原,亦非真正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新范式的确立,而是逐渐走上了另一种新教条主义的道路。这种局面,并不仅是中国学者对“中国中心观”教条式运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推演扩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力图从这一理论自身潜在的逻辑矛盾着手,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以期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朱浒 《近代史研究》2008,(1):143-149
继2005年8月在青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又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东华大学合作发起了以“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18日至23日,会议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共80余人,除来自内地数十家大学和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外,还有部分来自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以及台湾地区。大会收到论文70余篇,在经过总共16场研讨后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乃是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前瞻,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交叉,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责无旁贷,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本刊特组织“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见仁见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或具体入微,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当然,一期笔谈难竞其功。我们也深知,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此,我们诚恳希望学界同仁以本期笔谈为开端,不吝赐稿,深耕我们共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园地,为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及《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1年 4月 9日至 1 2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80年代 ,史学界曾展开对中国资产阶级与中国资本主义的研究 ,1 983年和 1 988年 ,《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两度联合召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 ,对推动相应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次学术讨论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突破 ,把研究的对象和视角拓展到经济与社会更广阔的领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教授及 3 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提交专题论文并展开了热烈…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月20日至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在内的国内外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八十余篇。这次会议是中外史学理论学者的盛会,也是史学理论学者与中共党史史学理论学者的盛会。  相似文献   

17.
1999年6月8—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暨庆贺李文治先生九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和外地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李文治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已经从事科研工作65周年。李先生在长期的科研探索中,以地主制经济为中心线索,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问题提出重要的看法,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述。李先生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柯文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以往的相关探讨多将目光局限于"中国中心观"本身及附带的理论内涵等问题,探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如果没有国内外形势变迁催生的美国学界的"反思"潮流,以及费正清等人的大力支持等诸多因素,"中国中心观"或许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中心观"是为解决"冲击—反应论"的弊端而提出的,给困境中的美国中国学指明了一个前行方向。但它并非完美,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和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史学界也随之活跃起来。 2 0年来 ,围绕着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闭关自守还是对外开放政策 ,学者们纷纷在报刊上发表专题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展开激烈的争论。此外 ,1986年 9月 ,在宁波还召开了专门的学术讨论会——中外关系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这届年会探讨的中心议题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开放与闭关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会者围绕“开放政策的概念、内涵以及古今开放政策的异同 ,开放或闭关政策对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明清开放与闭关政策的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 ,农民始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三农”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而实现“三农”现代化给理论界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曲折而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极富想像力和创造精神的农村变革与制度创新 ,做出全面而系统地总结 ,在此基础上 ,为新世纪我国农业的全面进步提出科学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应该承认 ,学术界已经或正在为此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并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然而 ,由于几十年来各学科之间的相互隔阂和学者知识结构的限制 ,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三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