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枫 《百年潮》2009,(8):46-52
对耿飚同志,我习惯叫他"耿部长".耿飚是在中联部干过大事、为我们党立过大功的人.老中联部人没有不晓得他的.他1971年来中联部,1979年离开进入中央,在中联部足足干了8个年头.耿飚在中联部这8年里,正是党和国家最危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2,(10):95-95
当今风靡全国的“山寨”一词,最早是来源于香港粤语的一个俚语。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贫民都聚居在木屋区,不少人就在木屋区开设制造一些轻工产品的家庭式作坊。  相似文献   

3.
名重汉上的“叶开泰”在现今武汉有年头的工商企业中,真正见证过汉口繁华身世的,恐怕只有“叶开泰”了。汉口成镇,始自明中叶,“叶开泰”的招牌,创于明后期。可以说是与汉口风雨相伴,一路携手走来。此番经历,“叶开泰”而外,又有谁呢。过  相似文献   

4.
雷震将军的童年是苦难辛酸的。他全家五口人,父亲在汉口码头当劳工,长年累月给工头扛大包,终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在他刚刚懂事时,眼睁睁地看着一岁半的弟弟饿死在母亲的怀里。他9岁到染房当学徒,干了几个月后,转到汉口附近的老河口学裁缝,出师后到汉口谋生,在与贫苦人民的接触中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使他逐渐产生了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有一年,我有事乘飞机去广州,在途中与邻座聊天,聊得正投机时,互相交换了名片。我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看,上面写着“XX餅幹公司德经理”,觉得好笑,不过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便先问他名片在哪里印的,为什么用繁体汉字?他告诉我说是在广州印的,因为公司常在香港有业务往来,为适应香港的习惯所以印繁体字了。我笑着对他说,你的名片在香港更看不明白了,他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饼干”的繁体应该是“餅幹”,你在印名片的时候一定写的是简体汉字“饼干”,却要求印名片的厂家改印成繁体,  相似文献   

6.
石聿俊 《炎黄春秋》2003,(10):52-54
我的祖父石瑛(字衡青),是湖北“三怪”之一。他一生特立独行,廉洁奉公,做出了许多不合世俗人情的事情。虽然他逝世60年了,但是他为民请命、力抗权贵的许多事迹,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7.
1969年底,一代学大师沈从下放到咸宁干校时,已经67岁。几个月前,夫人张兆和随《人民学》编辑部的同行先行一步,住在向阳湖。沈老在“四五二高地”的一干校指挥部临时安置了一些时候,因患心脏病,又有高血压,受不了高强度劳动,校部便把他转到离向阳湖50里地的双溪。  相似文献   

8.
牛汉,这位19岁就以《鄂尔多斯草原》引起文艺界注意的诗人,生活却和他开了太多不愉快的玩笑:1955年因蒙冤案,与绿原、冀汸等“七月派”诗友一道被打成“胡风分子”;“文革”中,从1969年9月到 1974年12月,又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只身一人下放到鄂南向阳湖劳动改造, 他的妻子吴平原是铁道部的干部,后也被“轰”出北京城,调到汉口铁路中学,一儿一女分别在北大荒当知青和甘肃当工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一些在香港的中国文化名人,纷纷逃离,回归祖国。当时茅盾先生也与胡仲持、廖沫沙、以群等人,从香港脱险,并于1942年3月来到桂林。到桂林后,由当时在桂林的中共文化战线负责人邵荃麟将在丽君路自己的住宅(文化供应社宿舍)让了一个厨房给茅盾夫妇居住。与茅盾同住一栋屋的还有金仲华、宋云彬等人。茅盾到桂林的消息在各报纸上披露后,原先在桂林的一些文化界人士:田汉、欧阳予倩、王鲁彦、孟超、艾芜、艾青、司马文森、夏衍等人,纷纷前去探望他。桂林文化供应社负责人陈劭先先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曾任我国驻西德大使馆一秘、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后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70年春,他下放向阳湖时,才满25岁,是咸宁干校年龄最小的“五七”战士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15年4月,美国前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正式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这位政治女强人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3年6月9日,希拉里出版了自传——《活着的历史》,一版印了100万册.当时,很多人对这本书并不看好,认为她的影响力早已过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不是太大.当天,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卡尔森就对此书做过极为辛辣的评价,并毫不掩饰地说:“我敢打赌,如果这本书卖出100万册,我就将鞋子吃下去.”  相似文献   

12.
从1963年秋至1966年夏,全国广大农村中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它的声势之猛(由中央直接办点到大行政区及省、地一把手下乡蹲点、轮番上阵)、范围之广(第二年且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为时之久(原计划用六七年时间完成),  相似文献   

13.
从法官到﹃牧马人﹄文/郭静洲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总有极少数人跳出来为侵略历史翻案,为此,本刊特约作者专程采访了当年参与审判和引渡日本战犯的李业初先生。讲到当代“牧马人”,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曲啸,但很少有人知道上海还有一位“牧马人”,他就是当年曾任上...  相似文献   

14.
1949年,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不久,他的岳父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陈毅心想,现在刚刚解放,还在实行供给制,吃、穿、用都是由国家供给,多一个人,就给国家增加一份负担,老人家住这里,国家要增加支出,还是动员他早些回去好.  相似文献   

15.
1969年秋天,人民文学出版社仅留13人“看门”,其余近200人全部下放咸宁干校,这批文化人的履历,从此埋没了昔日的辉煌,掀开了沉重的一页。其中35岁的陈早春是“文革”前名牌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干农活比较多,犁田、放鸭,轻车熟路;加之家庭出身好,被任命为生产组副组长,有一段时间,荣任了“鸭  相似文献   

16.
『选谁呢?』     
“选谁呢?可得好好想想……“老汉专注于刚发下来的选票,凑得更近,是为了看得更清。此时,估计已有众多名字在他的脑海中打转,谁会是他的“意中人“呢?今非昔比的日子,老花镜下的思索,见证了流淌在人们手中的基层民主。“选谁呢?可得好好想想……“老汉专注于刚发下来的选票,凑得  相似文献   

17.
邓可因 《炎黄春秋》2014,(10):53-55
廖沫沙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十年浩劫中,由批判他写的《有鬼无害论》《三家村札记》等文章开始,使他蒙冤文字狱,又身陷牢狱,惨遭迫害。但他心胸豁达,处变不惊,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8年,我在《北京日报》文艺部任记者,听说沫沙同志在朝阳医院养病,连忙赶去看望。后来又向他约稿,有过多次接触。  相似文献   

18.
年过七旬、头发斑白的古稀老人马之俊, 十年来四处奔波,踏雪寻梅,千图吟梅,万里摄梅。已拍摄出2000余幅梅花作品,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咏梅诗词,用甲骨文、篆文等书法撰写制作出《千梅图》长卷,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梅痴”。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越来越多,游客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时常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想起了2000年我第一次去欧洲,有一天在斯德哥尔摩老城,我和朋友想要吃饭,看到一家餐厅不错,就走进去,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一个服务生走过来,一脸地不高兴,一边给我们点菜一边说:“下次请找我的同事给你们带座.”显然他是觉得我们这样贸然闯入有点不礼貌.我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不舒服,心想国外的服务生怎么都这样“见人下菜碟”.于是饭毕,我们在纸巾里包了50奥尔(约等于5毛钱)给他作小费,借此“羞辱羞辱”他.  相似文献   

20.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当中,有一位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的将军。他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对于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做法和决定,他不惜顶撞上级,自己丢官。也正是因为讲真话,他成为被罢官次数最多的开国将领。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